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运用
【作者】 杨红琼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白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运用
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教学时,教师若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内在的强大驱动力。根据低年级儿童认知特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景对我们的教学过程大有裨益。
一、创设故事化情景,以乐激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景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把教材中的一副副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景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统计》一课时,教材安排是这样的:今天大象过生日,来了不少小动物祝贺;接着要求统计各种花的朵数;再是练一练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我在教学时就把这三个教学环节遍成一个小故事:今天大象过生日,小动物们来祝贺,他们给大象送来的礼物是各种颜色的鲜花,大象招待小动物的是各种好吃的水果。最妙的是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森林里长着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有西瓜、苹果、香蕉、桃子等,你喜欢什么水果就去摘吧!”这不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而且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兴趣都很浓厚。再如:一年级“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孩子思维发展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信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一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
学生喜欢做游戏,这也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笔者经常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字6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6名学生围着5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5比6少1,6比5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5”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四、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这儿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笔者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机会,适时适当地创设情境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运用
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教学时,教师若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内在的强大驱动力。根据低年级儿童认知特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景对我们的教学过程大有裨益。
一、创设故事化情景,以乐激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景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把教材中的一副副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景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统计》一课时,教材安排是这样的:今天大象过生日,来了不少小动物祝贺;接着要求统计各种花的朵数;再是练一练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我在教学时就把这三个教学环节遍成一个小故事:今天大象过生日,小动物们来祝贺,他们给大象送来的礼物是各种颜色的鲜花,大象招待小动物的是各种好吃的水果。最妙的是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森林里长着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有西瓜、苹果、香蕉、桃子等,你喜欢什么水果就去摘吧!”这不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而且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兴趣都很浓厚。再如:一年级“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孩子思维发展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信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一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
学生喜欢做游戏,这也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笔者经常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字6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6名学生围着5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5比6少1,6比5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5”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四、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材安排了“小小商店”模拟购物。其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一学生拿着5元钱购物,如果他想去买7元钱的小汽车,够不够?如果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回去拿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问其他小朋友借了2元钱再来买;有的说钱不够的话,不是正好有5元钱的一本书吗,让他改变主意就买5元钱的一本书吧,这样还可以从书中多学点本领呢;有的甚至说你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一下折,7元钱的文具盒就5元钱卖给我吧,我下次还会到你这儿来买东西的。听到这里,笔者不仅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有这样随机应变的想法而高兴,更为他们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自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机会,适时适当地创设情境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