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作者】 曹 芹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白庙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益。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以读为本,关注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我认为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而合理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首先我觉得语文是以读为本,但不是让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机械朗读,而是要每一遍朗读都要有它的目的所在。首先在文本阅读中,我一直都很注重孩子的基本功,往往都会从基础开始学习。如:要求孩子们第一遍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且在朗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将它解决,其次就是要读懂课文的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之后我们将问题整合,全班同学一起将它们一一解决。把课文读通、读流利之后,那就要求学生读细节了,去读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修辞等表达的效果,体会作者想用它们表达什么。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课文中,我采用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心理,在朗读中感悟。让学生自己朗读,自由体会,随时记录在句段的旁边。在教学中,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我经常也会鼓励学生在朗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而且我知道要让学生进入文本、体会文本,那么在教学前,我会根据文本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教材选择多媒体,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环节,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堂的效果提高毫无疑问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咱们在设计教学或选择教材时,第一就是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其次就是要如何将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出来,还要注重多媒体和语文文本的巧妙结合,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我在教《云雀的心愿》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入文本,感悟语言文字,将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对话全部拿出来,运用多媒体动画和图片,让学生有感情地为它们对话配音,力求每位同学都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设计好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它是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出和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算好的提问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1、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上五年级《莫高窟》一课时,我问:“敦煌莫高窟为什么闻名于世?请你阅读课文,概括回答。”学生迅速行动起来,认真阅读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当然,问题的深浅度、阔窄度要视学生的年龄段和年级段设计。
2、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它能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从分考虑文本,利用文本,挖掘文本,创造性设计教学,才能达到效益。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整节课教师只是“蜻蜓点水”地点拨,但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小手林立,“我来!让我来!”自信而请求老师的声音不断响起,由此可见,启发性的提问不仅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了知识,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了成功的喜悦感,这对于将来的学习是多么重要。
四、优化有效讲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讲授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讲授。因此,在实践中优化课堂讲授、提高讲授的有效性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比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此时,教师就应停下来,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从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讲授是最经验便捷的教学方法,讲授不是纯粹“填鸭”“灌输”。有效的讲授必须切合学生的心智,不为讲而讲,讲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何时讲授,何处讲授,该讲授些什么,应视学生的需要而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在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不花费太长的时间以至于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有效的讲授要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不机械盲目地讲授。
教师的讲授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学语言的好坏同讲授效果有密切关系。好的教学语言可以使讲授如虎添翼,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方法,形式是方方面面的,教师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与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摸索和探求适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到实处!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能结合学生实际,讲求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就会实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益。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以读为本,关注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我认为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而合理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首先我觉得语文是以读为本,但不是让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机械朗读,而是要每一遍朗读都要有它的目的所在。首先在文本阅读中,我一直都很注重孩子的基本功,往往都会从基础开始学习。如:要求孩子们第一遍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且在朗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将它解决,其次就是要读懂课文的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之后我们将问题整合,全班同学一起将它们一一解决。把课文读通、读流利之后,那就要求学生读细节了,去读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修辞等表达的效果,体会作者想用它们表达什么。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课文中,我采用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心理,在朗读中感悟。让学生自己朗读,自由体会,随时记录在句段的旁边。在教学中,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我经常也会鼓励学生在朗读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而且我知道要让学生进入文本、体会文本,那么在教学前,我会根据文本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教材选择多媒体,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环节,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堂的效果提高毫无疑问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咱们在设计教学或选择教材时,第一就是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其次就是要如何将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出来,还要注重多媒体和语文文本的巧妙结合,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我在教《云雀的心愿》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入文本,感悟语言文字,将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对话全部拿出来,运用多媒体动画和图片,让学生有感情地为它们对话配音,力求每位同学都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设计好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它是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出和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算好的提问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1、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上五年级《莫高窟》一课时,我问:“敦煌莫高窟为什么闻名于世?请你阅读课文,概括回答。”学生迅速行动起来,认真阅读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当然,问题的深浅度、阔窄度要视学生的年龄段和年级段设计。
2、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它能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从分考虑文本,利用文本,挖掘文本,创造性设计教学,才能达到效益。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整节课教师只是“蜻蜓点水”地点拨,但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小手林立,“我来!让我来!”自信而请求老师的声音不断响起,由此可见,启发性的提问不仅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了知识,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了成功的喜悦感,这对于将来的学习是多么重要。
四、优化有效讲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讲授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讲授。因此,在实践中优化课堂讲授、提高讲授的有效性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比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此时,教师就应停下来,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从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讲授是最经验便捷的教学方法,讲授不是纯粹“填鸭”“灌输”。有效的讲授必须切合学生的心智,不为讲而讲,讲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何时讲授,何处讲授,该讲授些什么,应视学生的需要而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在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不花费太长的时间以至于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有效的讲授要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不机械盲目地讲授。
教师的讲授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学语言的好坏同讲授效果有密切关系。好的教学语言可以使讲授如虎添翼,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方法,形式是方方面面的,教师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与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摸索和探求适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到实处!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能结合学生实际,讲求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