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培育游戏精神 培养“慧玩”教师

【作者】 刘晏

【机构】 四川省剑阁县普安幼儿园

【摘要】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儿园主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幼儿教师游戏精神缺失,师幼游戏错频,幼儿游戏成为“游戏幼儿”,游戏的教育与学习功能无法发挥。本文阐述了幼儿园游戏的现状,强调了幼儿园应重视培育幼儿教师的游戏精神,从读懂幼儿游戏行为,唤醒游戏精神,点燃游戏激情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培养爱玩、会玩、慧玩的幼儿教师,让教师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支点,快乐成长的摆渡人。
【关键词】培育;培养;游戏精神;教师
【正文】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们自由自在,自主探究,愉快交流。有游戏精神的教师有一颗童心,不仅能和孩子玩成一片,还善于发现幼儿游戏的支撑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深度学习。但是,纵观幼儿园游戏的现状,教师游戏精神缺失,师幼游戏出现错频现象,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应重视教师游戏精神的培育,循序渐进培育爱玩、会玩、慧玩的幼儿教师,让教师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支点,快乐成长的摆渡人。

一、一种缺失让师幼游戏错频

应彩云老师说:自己每天去幼儿园上班,就像去游乐场玩耍!在这个游乐场里,游戏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孩子们自由自在、快乐愉悦!缺失游戏精神的幼儿教师,与幼儿游戏的兴趣点永远不在一个频道,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创设、安排幼儿游戏,忽略幼儿需求,教师觉得累,幼儿也不开心。

【案例】区角游戏中,娃娃家人太多,老师来了:“丽丽去超市,小羽到小医院玩。”当厨房里孩子们拿着铲子跑来跑去,老师又出现了:“乱跑什么?好好炒菜!”孩子们停下来,一边去做饭,一边嘟哝:“是着火啦……”

案例中,教师存在着传统的家长式作风,命令的语气、不容反抗的安排,充分表现出教师害怕难以掌控的游戏场景。孩子自主的游戏被制止,玩得很不开心。

这种老师主导的游戏,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游戏体验。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导致她们对孩子自主发起的游戏不敏感,缺乏洞察力,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直接否定。孩子像小木偶似的听指令玩,游戏成了老师的“游戏”,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三大策略培养“慧玩”教师

读懂游戏行为,做一个爱玩的老师

要培育“慧玩”的教师,首先要找回爱玩的心。让教师了解儿童游戏,学会观察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能够帮助教师发现童趣、找回童心。

1.葆有童心

爱玩的老师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她活泼、有趣,爱说爱笑,与孩子们玩在一起、打成一片,不知不觉成为孩子的朋友。

【案例】头号敌人

区角活动中,小班的小不点们垒起城墙玩打仗,两军正在火拼,萌萌的样子引得老师玩性大起,加入了战斗。结果因为身高等因素对孩子形成了挑战,老师成了头号敌人,所有的枪弹都对准了她:“王妈妈,你没有城墙保护,快投降吧!”老师边举手边瞅空想逃,没想到孩子们马上扔来纸箱,说要炸死敌人,轰轰轰的“炸弹”全扔向老师,看老师“狼狈不堪”的样子,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好玩、好玩的老师就是个大孩子,完全融入了游戏,点燃了孩子游戏的激情。这样的老师,孩子想不爱她都难。

2.善解童意

善于观察,做到眼里有孩子。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是帮助教师观察、理解、支持儿童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坚持撰写“学习故事”“游戏故事”,通过“看、写、讲、评”,引领教师走进儿童生活,观察、记录、分析儿童的游戏行为,发现他们真正的需求。同时,老师眼中的孩子,由淘气调皮捣蛋鬼,变成了机智可爱小宝贝,随口讲来都是孩子们有趣的故事,老师也发现,原来这份职业可以收获这么多的乐趣。

善解童意,做到心理懂孩子。我们需要降低身体和心里的高度,蹲下来,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儿童眼里的世界竟然是这样的:一个废纸箱就是帮助孩子插上翅膀的宇宙飞船,教室是个大笼子;凡是不在眼前的事物他们认为都是不存在的,“我看不见你肯定也看不见”,这时就需要我们站在儿童视角,理解他的认知,配合他的游戏,与孩子同频共振。

有了这样的视角,你会发现儿童的世界充满创意和乐趣,从孩子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捕捉到孩子游戏的“趣味点”。

(二)唤醒游戏精神,做一个会玩的老师

1.升级学习力

我们可以使用费曼学习法、思维导图、线上研讨等方式,学习从一本书一个领域、一个话题出发,去学习、倾听、研讨、分享。如,在学写“学习故事”的时候,可以使用费曼学习法,让每位教师把自己变成培训师,先查阅资料,梳理思维导图,准备讲稿;然后轮流讲授,互相补充;最后重绘导图,内化知识。在实践反思、总结验证、分享提升的过程中理解、丰盈自身理论知识。

2. 拓展游戏视野

在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多向优秀的同行学习,拓宽眼界和思路。如自然、自主的安吉游戏、成都十六幼温情的“童话院子”、乐山实验幼儿园充满“爱与自由”精神的游戏体验场,都能给我们的游戏化课程诸多启示与借鉴。

(三)点燃游戏激情,做一个慧玩的老师

如果说爱玩是一种精神特质,那么慧玩是一种专业技术,是一门能将多种形式和策略用到得心应手、行云流水的教育艺术。如何修炼这种素养呢?

1. 提升游戏力

教师的游戏力,就是教师通过观察游戏,走进游戏,及时而准确地“翻译”隐藏在儿童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的能力。

【案例】做一天妹妹又何妨

入园时,小宇头上多了几颗小夹子,老师假装没看见。

的同桌叫起来:“小宇变女娃娃了!”伙伴们马上把他包围,“我才不是女娃娃,我是想……-妹—妹!”

老师:“哦,小宇想当妹妹,可以让他试一试。从现在开始,小宇就是我们大家的小妹妹好吗?”“好啊好啊!”

早饭时:老师“小宇,你是妹妹,我给你喂饭”他羞羞答答一愣,转瞬间又傲娇地享受着这个待遇。

自主游戏时:他横冲直撞,一会儿踢倒玩具,一会儿扯别人头发。

午睡时:告状的更多了,他还振振有词“我-是妹妹!”。老师灵机一动,“妹妹是和妈妈睡吧?来,杨妈妈抱你睡!”并有意识的抱紧些“这样睡舒服吗?”他摇摇头开始抗议。老师坚持“可妹妹就是这样睡的呀!”

下午区角活动:他仍然行使着“妹妹”的“特权”,同伴开始疏远他……

到了活动评价阶段:大家数落着小宇的一条又一条“罪状”,都不愿和他做朋友

“可妹妹就是这样的呀!扯我头发,抢我玩具,乱扔东西,奶奶都让我整理;妹妹可以打我,我不能打妹妹……”小宇委屈地说。

晚上,我联系了奶奶,和她交流了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带好两孩”、纠正他“大的应该无条件让着小的”这一观念。

第二天入园:小宇迫不及待跑来“杨妈妈,我不当妹妹了,我还是做哥哥!”,“为什么呢?”

“妹妹要抱着睡觉、还没有朋友……奶奶说,爱妹妹,也爱我”

看着他认真的模样,老师说“哦,我们小宇长大了,是一位厉害的哥哥了,可妹的小老师,教她整理物品、不打人、不扯头发,对吧…….”他使劲的点点头,蹦跳着离开。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调皮总有他的原因,他不想(不愿意)告诉你的,会通过游戏演给你看。游戏力就是解读游戏行为的密码,老师需要修炼这种能力。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他的想法,创设尝试的机会,全身心投入他的游戏,抓住契机给予引领。当你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游戏行为时,你会发现已经走进一个神奇有趣的童心世界,内心的游戏精神自然而然被点燃。

2.增强研究力

坚持问题即课题、研究即发展的原则,化整为零,以小组教研、个案分析、主题研讨等方式,对游戏活动进行专项研究。 (见表一、表二)

 

1  普安幼儿园 游戏课题研究汇总

序号

题目

研究范围

级别

成果

1

幼儿园户外情景小游戏实践研究

中班

市级课题

省三等奖

2

科学小游戏促进3-6岁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小、中班

县级课题

市二等奖

3

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中、大班

县级课题

县一等奖

 

2  游戏主题研讨清单

序号

题目

研讨年级

1

当游戏不再有趣——关于支持儿童持续游戏的思考

园级

2

让游戏不再“简单”——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数学学习

园级

3

区角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园级

4

区角活动中角色分配

年级

5

区角活动中规则意识培养

年级

6

走进游戏、让儿童的学习看的见

园级

7

分组进行体验式培训——游戏材料投放

各年级

8

六一儿童节游戏研讨

年级

9

音乐游戏的设计与组织

园级

10

个别案例分析与交流

年级

11

学习故事 智慧分享

园级

12

科学小游戏课题开展

年级

13

选课活动实施方案

年级

14

关于持续游戏专题研讨

工作室

15

游戏点亮快乐童年

园级

 

研究中,推行体验、分享、反思的模式,提升游戏水平。一是提出四玩策略:我会玩什么?我想玩什么?我能玩什么?我还能怎么玩?在新玩具、新材料投放前、新游戏玩耍前,让老师带着四个问题先做孩子,试玩游戏,体验、感悟游戏的“乐点”“痛点”,生成研讨主题。二是开展游戏分享。利用会议、集会、晨练前,开展“我们的游戏时光”,教师轮流分享、领玩不同种类的游戏,如:手指游戏、音乐、语言、户外等游戏……,丰富我们的游戏储备,形成游戏资源库。三是反思游戏行为。及时调整指导策略和技巧。这样,帮助教师一步步走向专业,成为真正“慧”玩的人。

【案例】不一样的溜冰场

户外活动时,舒涵居然把积木踩在脚下划来划去,我调侃道:“舒涵,你脚下踩着风火轮吗”“这不是风火轮,它是我的溜冰鞋!”嘿,还真别说,长方形的积木踩在脚下不就像穿着溜冰鞋吗?我忙竖起大拇指,“哇,这个想法真是太帅了!我们也要玩!”孩子们立马沸腾了,都纷纷穿上溜冰鞋,姿态各异地滑开了 。                                                                          

“哎呀!你撞到我啦!”“你让让!”因为场地小,大家都自顾自地滑,却总是撞在一起,怎么办呢?我便说:“你们的溜冰场呢?”“搭一个吧。”孩子们再次兴奋起来,有的抬大木板,有的扶木块,还有的在指挥搭建,一个“巨大”的旱冰场很快搭建成功。

大家讨论过后,决定逆时针朝一个方向滑行,不一会儿,孩子们就自发组成了一条长龙,但速度慢了下来。

我又提出:“不如咱们来比赛吧!”“好,老师,你是女的,我们男孩儿和你们女的PK,怎么样?”就这样,激烈的比赛开始了......

从案例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充满了游戏力,孩子的一个兴趣点就能点燃她的游戏激情,和孩子们玩成一片。同时,她又是那么的“慧玩”,简单的几句话就将游戏一次次推向深入。

一日生活中,孩子的游戏无处不在,教师的游戏精神也应如影随形。培育教师游戏精神,从“爱玩”到“慧玩”,用智慧和专业,努力让儿童自主、自由、快乐的发现、探究、玩耍,玩出智慧、玩出规则、玩出自信,让儿童的生命因为游戏的相伴而精彩,让教师也因有了游戏精神的相随而获得职业与生活的双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