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解析人文地理城市部分的两组易混概念
【作者】 聂振学
【机构】 山东省潍坊美加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地理教学最为本质的内容之一,如果脱离的地理概念,便无法形成地理思维,更无法形成地理思想和地理教学方法。在高中人文地理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概念纷繁多样,其中就有不少地理概念经常迷惑困扰着学生,让学生彻底理解并掌握这些易混概念也就成了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们以高中人文地理“城市化”部分为例,对其中涉及的两组易混概念进行分析和判别:
1.城市化、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具体分析开来,城市化包涵着两层含义:其一,城市化是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致使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是城市化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其二,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展,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很大的变化。除此之外,像中图版、湘教版的教材中也把产业结构的转变,即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看作是城市化的另一个标志。
城镇化和城市化在内涵上基本是相同的,在时间上,“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明显要晚于“城市化”,它是产生于中国的一个特有名词。不过也有人认为城市化与城镇化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城镇化更加明确地把镇纳入了城市的范畴,它不是把大城市做得更大,而主要侧重于中小城市的发展。由于城市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农村人口数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城镇化无疑是最为适合的发展道路。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结为一体,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衡量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理论上包括4个指标: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平均利润率,城乡之间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我们一般选择反映生活水平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反映生活质量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两个指标来计算中国当前城乡一体化的水平。
城乡一体化是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与城乡一体化相对应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社会事业发展等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是从综合的角度、全面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我们一般将城市化的进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在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在中期阶段,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市中心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劳动力过剩等问题,此时市中心人口开始向郊区转移,这种城市中心人口不断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叫做郊区城市化,同时私人小汽车的出现和交通、通信技术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距离,大大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这种城市人口向外围的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过程叫做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也称为再城镇化、二次城镇化,它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随着逆城市化的不断进行,城市的人口、工商业等非农业资源逐步向农村分散,而城市的中心区域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中心区逐渐衰落,在此背景下,发生逆城市化的国家与城市的政府和公共部门通过采取各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并积极开发城市中心的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再度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之,再城市化就是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发生逆城市化之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的过程。
例如,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在1980年代开始正视其自身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人口减少的问题,并由公共部门主导进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年至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和芝加哥等7个传统大型城市在城市中心区域内,再度历史性的实现了人口的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的过程。其他像英国的伦敦、德国的鲁尔区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都市区也都通过采取类似的措施实现了再城市化。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按照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我们很容易把它们区分开来。再者,从人口空间移动的方向上来看,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都是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只不过市中心人口增长的幅度和速度有所不同;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都是人口由城市中心向外部迁移,不同的是人口迁移的具体方向不同,前者是转移至郊区,后者是转移至郊区以外的小城镇和乡村。
1.城市化、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具体分析开来,城市化包涵着两层含义:其一,城市化是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致使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是城市化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其二,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展,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很大的变化。除此之外,像中图版、湘教版的教材中也把产业结构的转变,即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看作是城市化的另一个标志。
城镇化和城市化在内涵上基本是相同的,在时间上,“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明显要晚于“城市化”,它是产生于中国的一个特有名词。不过也有人认为城市化与城镇化在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城镇化更加明确地把镇纳入了城市的范畴,它不是把大城市做得更大,而主要侧重于中小城市的发展。由于城市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农村人口数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城镇化无疑是最为适合的发展道路。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结为一体,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衡量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理论上包括4个指标: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平均利润率,城乡之间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我们一般选择反映生活水平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反映生活质量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两个指标来计算中国当前城乡一体化的水平。
城乡一体化是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与城乡一体化相对应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社会事业发展等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是从综合的角度、全面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我们一般将城市化的进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在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在中期阶段,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市中心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劳动力过剩等问题,此时市中心人口开始向郊区转移,这种城市中心人口不断向郊区迁移的过程叫做郊区城市化,同时私人小汽车的出现和交通、通信技术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距离,大大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这种城市人口向外围的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过程叫做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也称为再城镇化、二次城镇化,它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随着逆城市化的不断进行,城市的人口、工商业等非农业资源逐步向农村分散,而城市的中心区域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中心区逐渐衰落,在此背景下,发生逆城市化的国家与城市的政府和公共部门通过采取各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并积极开发城市中心的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再度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之,再城市化就是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发生逆城市化之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的过程。
例如,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在1980年代开始正视其自身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人口减少的问题,并由公共部门主导进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年至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和芝加哥等7个传统大型城市在城市中心区域内,再度历史性的实现了人口的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的过程。其他像英国的伦敦、德国的鲁尔区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都市区也都通过采取类似的措施实现了再城市化。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按照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我们很容易把它们区分开来。再者,从人口空间移动的方向上来看,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都是人口向城市中心集聚,只不过市中心人口增长的幅度和速度有所不同;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都是人口由城市中心向外部迁移,不同的是人口迁移的具体方向不同,前者是转移至郊区,后者是转移至郊区以外的小城镇和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