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劳动人物形象教育价值

【作者】 周 杰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劳”纳入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教育部随即出台了相应政策,加强了对劳动教育的指导。语文学科由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殊属性,语文教科书中所呈现出来的劳动人物形象更加深刻、全面,同时更具有教育价值。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所以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出其中劳动人物形象的教育价值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劳动人物形象;教育价值

  201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少先队员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8年又明确提出要将“劳”纳入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教科书是指狭义的教材,本研究将人教版高中语文5本必修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其中呈现出的劳动人物形象,发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与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中——“春耕种,形足以劳动”。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其内涵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康德认为劳动也可以是“书籍上的劳动、精神的劳动”。劳动人物在劳动过程中(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形成了能够反应人物性格、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形象。
  教科书中出现的劳动人物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他们能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塑造学生的品格。这些人物形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劳动知识以及技能呈现给学生,实现知识传授与全面发展育人体系的辩证统一。
  一、德育价值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的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劳动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立体生动,可以取代抽象、空洞的传统说教,从而达到德育的学科渗透。
  首先,这些劳动人物形象可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例如《我有一个梦想》中,马丁?路德?金用他激情澎湃的演讲向学生们展现了人类追求幸福和平等的权利。通过认识这一劳动人物形象,学生就可以坚定理想与信念,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如《窦娥冤》中,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孝顺贤惠,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但充满反抗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学生通过认识窦娥,可以学习其反抗精神,坚定信念。
  其次,这些劳动人物还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例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兰亭集宴的过程中,他的感情由乐转悲,这其中暗含了他对人生的热爱与眷恋之情,通过认识这一劳动人物,学生可以健全自己的人格,认识到把握当下,热爱生活这一人生观。
  最后,这些劳动人物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摆脱污浊的官场,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清新的农村,表现出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通过认识这一劳动人物,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学会调整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二、智育价值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的教科书中出现的劳动人物形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首先,这些劳动人物形象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其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如袭人、刘姥姥,可以带来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百态,达到拓展视野的目的。
  其次,这些劳动人物形象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祝福》中,祥林嫂这一劳动人物形象以悲剧结尾,学生在为其唏嘘的同时,也会思考造成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总结出封建思想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女性劳动人民的压迫。通过了解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可以实现认知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 
  三、美育价值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它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的教科书中出现的劳动人物形象为媒介,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这些劳动人物形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出健康的审美情趣。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中,梁启超在演讲中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他的学识渊博、自由洒脱,正是这个劳动人物形象的美学所在。当今社会,“网红、主播”等新型偶像开始在学生中泛滥,他们往往宣传者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学生更容易受到不健康的审美的影响。如果学生把教科书中出现的劳动人物形象作为学习的对象,就可以感受到劳动人物精神上的美,而不仅仅停留于外在形象,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四、劳育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方式。劳动不应区别化和等级化。应该“从观念上消除不同劳动形式、不同质量劳动之间的差别”。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劳动人物形象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精神。
  首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的教科书中出现的劳动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历史各阶段的劳动特征。例如《孔雀东南飞》里面,主人公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个劳动人物形象就是封建时期女子劳动人物中最典型的形象。学习了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对古时的女子劳动人物形象有更清晰的了解。
  其次,这些劳动人物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热情。在《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的过错展开了逻辑缜密的推理,他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学生在钦佩贾谊的思维能力以及过人的才华的同时,也激励自己在劳动过程积极地思考,将更多的热情注入到创造性劳动中。
  总之,这些劳动人物形象都通过直接影响与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相应的价值观,塑造着学生品格。教育者发掘其蕴含的宝贵品质并且与劳动知识、技能进行融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劳育,从而帮助学生走向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J].中国领导科学,2015(07):4-5.
  [2]李化芳.欧美劳作教育思想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2-3.
  [3]张维炜.熊梅:用劳动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价值观[J].中国人大,2015(07):43.
  [4]何云峰.尊重劳动是当代青年必备的基本品格[J].青年学报,2017(03):24-29.
  [5]张维炜.熊梅:用劳动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价值观[J].中国人大,2015(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