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作者】 李 江

【机构】 四川省苍溪县龙王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科学文化素养我们应该从孩子抓起,培养孩子积极探究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但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对此笔者在此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小学的自然课发展到今天的科学课,经历了很长一个时期,但是其教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与新课程改革是极不适应的,也有悖于科学教育应有的本义。
  (一)小学科学教师素养不高,科学师资缺乏
  许多学校出现“主干”学科在教师配备、教学资源、进人指标、考核等方面,学校给予优先考虑,而对于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杂科”不够重视。在“杂科”的教师配备上,城镇学校做得较好,但是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业教师,尤其是科学教师更是稀缺。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包括“小升初”在内的各类抽考或统考往往不考科学课。因此,科学课基本处于“靠边站”的位置。如不加以改善,这必将使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得不到真正的传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培养,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终将成为一番空话,流于形式。因此,增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提高科学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
  (二)教学设备不足,科学课程资源匮乏
  科学课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应是实践性和操作性,最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方式就是“动手做”和“观察”。因此科学教学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即实验室,以及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学具材料。然而长期以来,实验性较强的科学课由于在考核上不受重视,其教学设施和各类仪器设备等非常短缺。学生可能会学到一点支离破碎的科学知识,但科学方法和能力却无从谈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育更是遥不可及,更不要说创新了。
  (三)现行小学科学教材无法满足城乡不同需求
  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一纲多本”下的各种版本小学科学教材层出不穷,但能同时满足城乡师生需要的教材缺乏。这些教材往往是在一个大的片区使用,没有顾及到城乡的不同需求。因为教材的编写者大多是城市的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对农村的情况了解不深,而大多以城市学校的条件为基础,这样编写的教材能较好地满足城镇学校的学生,而农村学生使用科学教材则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编写出适宜城镇和农村的科学教材势在必行。
  (四)大班教学,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探究式教学既是新课程理念,又是新课程内容。小组学习本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班额太大,班级纪律很难控制,容易出现失控的现象,不利于小组学习,势必影响到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有效保证科学课的质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小学科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执行不相适应
  前面已谈到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不高,是制约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瓶颈。部分科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切实际地照搬新课程理念,表现出“名实不符”,出现了一些偏离现象。概括起来有下面几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趣味性、游戏性,忽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二是过分强调“情境”、“快乐”教学,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三是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课堂教学的组织性。有的科学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四是过分注重过程评价忽视结果评价,或者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五是过分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的实验教学。
  二、改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面对的这些现实困境显然会影响科学教育的质量,不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科学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长期没有明显提升,从而成为深入实施新课程的瓶颈。
  (一)加大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育经费的短缺,使得实验室在很多小学都有名无实,实验器材非常短缺或基本没有,电脑和网络资源欠缺,有的学校尽管有所购置,但没有专门的实验员进行管理和调配,设备老化或已经无法使用,学生和教师很少进实验室进行科学教学和探究,导致科学教育质量低下。因此,在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待遇的基础上,应给予科学教师足够重视。
  (二)加大科学教师培训力度,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
  要提高科学教师的素养,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加强教师教育,加强科学教师培训的力度,注重科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结合小学科学的具体实际,创新培训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新课程培训力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挖掘科学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科学素材,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增强教师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改善科学探究的方法,创造科学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条件和机会,注重校本研修和校际合作;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多请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行动研究;增强城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使科学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要求,努力把科学课程新理念应用到科学课堂中去。
  (三)小学科学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以适应新课程需要
  就科学课程的内容本身来讲,它是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和社会、科学和技术(简称STS)的融合和渗透,对科学教师的要求应是很高的。
  (四)编写适宜的地方小学科学教材,以满足城乡不同需求
  城市和农村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学生见识等方面都有所差别。以“水的净化”内容为例,城市里有自来水厂,城市小学生通过参观便知其净化过程及方法,但是农村小学生只能靠老师讲解或者死记硬背。因此,编写能满足城乡学生需求的科学教材迫在眉睫,以提高科学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齐抓共管,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对科学教学不重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学课的衔接一直是广大教育者所诟病的。改革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在小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加大对科学课的评价额度,将科学课转变为主管领导和教师的“核心课”,以对科学教育教学重视起来。同时要改变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必须先加强学校、老师及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对老师专业素养的培训,编辑适宜的乡土教材并且创造适宜的科学教育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