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及对策

【作者】 项玉玲

【机构】 浙江平阳县鳌江镇第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重视并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简单阐述了现阶段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小学文化知识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对小学德育教育等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小学生普遍具有思维发育还不完善的特点,所以,如何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是相关教育工作都应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能够为小学德育提供丰富素材。教师可以搜集比较典型的德育案例,将其融入小学德育,让学生在传统的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等文化中提升道德素养。如引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论语》经典内容,进行国学文化渗透,向学生传递古人如何与人相处、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等观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再如,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经典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朋友之间如何相处和做人处事之道,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让学生成为有德之人。总之,将德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此外,还有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德育效果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学科教育,越来越能满足小学德育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以往教育方式,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引入VR技术向学生展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以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错误行为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进一步巩固上述德育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路人、交警演示正确过马路和错误过马路的场景,用场景化教学培养学生文明通行的德育品质。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借助于APP,向学生展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教育视频,并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改进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另外,教师可以建立德育专栏,为学生制作德育微课视频,定期举办德育校园文化活动,以增强小学德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信息技术软件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德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也能提升德育教学效率。教师作为德育的主导者,需要更新德育思想理念,敢于创新,接受新鲜事物,建立信息技术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发展思路。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德育品质
  小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其行为以及品质的形成必然是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小学生的品德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具体的言行举止中自己感知、自己体会,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才能让德育不流于表面。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更深刻感知社会的温暖,学会帮助他人、善待他人,并严格要求自己。如组织小学生到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整理衣服等,让小学生学会关爱老人、尊敬老人;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福利院交流,分享自己的食物、学习用具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活动,教师能够顺利开展人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综上所述,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让德育深入人心。
  四、强化制度管理规范学生行为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德育教学效果。在班级制度的约束下,学生可以了解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并及时加以纠正,形成纪律意识,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班规、校规。这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如通过制度规范学生的坐姿,要求学生课上做好笔记、课后温习等,让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了解并遵守制度,形成规范意识。再如,勤洗手、讲卫生等生活行为的规范也是班级规章制度中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得当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小学德育制度管理的内容不止于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强化制度管理,规范小学生的行为,是小学德育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约束小学生的行为,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助于规范学生德育的发展,提升小学德育效果。本文通过对小学德育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德育的特点以及形式,有助于教师创新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教育的思想意识。将德育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相结合,并在小学德育中融入与时俱进的发展内容,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尤其是在德育工作开展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小学德育作为基础教育,比较容易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并在德育体系的引导下,更容易建立有效的德育机制。小学德育的开展必须要充分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创设德育环境,借助于德育氛围,为小学生德育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体会帮助他人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对小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反复的教育过程,在小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优秀品德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要真正做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只凭借学校以及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所以,德育老师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并与家长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探讨,不仅可以让德育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也有助于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改进,从而为小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平.德育实施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0).
  [2] 伊在然.加强学校德育办出学校特色[J].教育导刊,2019(12).
  [3] 许百川.“互联网+”思维在小学数学德育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
  [4] 纪海龙,程亚男.略论学科德育的内涵、内容与实施[J].中国德育,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