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作者】 鲁晓凤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华严九年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肩担责任。作为一线教师,要提高学生这种能力,就必须强化,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最好是从现状破解出发,创新培养点。
【关键字】 小学语文;语言能力;培养;强化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明显。而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其学科的教学作用,强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就成为一线语文老师的肩担重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方式,使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可以将将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切实了解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语言能力。但是,我们怎么才能找到一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语言能力培养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才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追求。下面,我结合自身在新课改探索下的一些实践体会,以现状为出发点,谈谈培养策略。
一、学生语言能力现状分析
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书面语能力,我们统称为语言应用能力。由于书面语在应试之列,其培养得到了一线教师的重视,常常在一两周内都要写一个作用来训练,而对于口语能力的培养,即使教材上有相应内容,但考试较少,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强化。而且还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出一些问题来。
(一)学习氛围不理想。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并且大部分学校主要是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没有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占据大量时间进行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对其学生实际的学习及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过多的关注,仅仅将知识机械性的灌输给学生[1]。最终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课堂内容,仅仅靠背诵对知识进行记忆,阅读和理解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二)学生表达欲望不强烈。在小学生群体当中,大部分学生的性格较为开朗,有意愿并且可以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一部分学生因为比较自卑,性格相对孤僻一些,从不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与人交流过程中也会出现紧张或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的问题[2]。同时受到家庭环境以及学习压力的影响,部分学生为了避免被教师和家长批评,选择闷着头学习,不愿意过多的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语言能力缺乏个性化。在语文应试体系中,在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对事物及现象的分析仅仅停留表面,针对不同文章无法理解其真正的风格结构和思想内涵。在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达时大多采用标准化语言,存在人云亦云现象,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分析过程进行精准的表达。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表明学生没有将输入的语言理解融合到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中,缺乏将所看到和听到的外在语言转化为内在语言的能力,没有个性化语言,而且其语言技能、认知、情感与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统一。
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敬畏之心,经常将自己的威严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导致学生上课时过分紧张,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得学生身心放松,全身贯注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并且主动的展现自己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进行训练,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增加与小学生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组织课外活动,根据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设计实际的的交际情境,鼓励小学生在情境当中勇敢表达自己。并在学生表达完之后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对学生提出建议,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规范的语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分钟,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授课。其间,教师的语言用词应准确,能够清楚的表达课堂内容,并且前后连贯、逻辑性强。在教师的规范性指导下,让学生开始进行模仿,进而有根据地运用语言准确、凝练的进行表述,最终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注重语言积累。语言能力需要不断积累与训练,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词汇量并不是很丰富。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词汇和优美句子的良好习惯[3]。
教师应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充分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词句之间的搭配,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应用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对课文的段落组织和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课外根据学生的情感兴趣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阅读,重点了解文章中人物和事物在不同时间、场景中的变化。学生阅读完文章后,组织开展读书讨论活动,让学生表达文中的故事发展过程、作者或书中人物的观点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实现有层次、有深度的高效阅读。
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在语言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了顺利完成语言能力教学目标,就必须正视目前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规范的语言以及语言积累三方面入手,将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新课标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为下一阶段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诚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路径探寻[J].素质教育,2017年。
【关键字】 小学语文;语言能力;培养;强化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明显。而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其学科的教学作用,强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就成为一线语文老师的肩担重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方式,使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可以将将自己的想法充分的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切实了解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语言能力。但是,我们怎么才能找到一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语言能力培养途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才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追求。下面,我结合自身在新课改探索下的一些实践体会,以现状为出发点,谈谈培养策略。
一、学生语言能力现状分析
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书面语能力,我们统称为语言应用能力。由于书面语在应试之列,其培养得到了一线教师的重视,常常在一两周内都要写一个作用来训练,而对于口语能力的培养,即使教材上有相应内容,但考试较少,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强化。而且还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出一些问题来。
(一)学习氛围不理想。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并且大部分学校主要是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没有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占据大量时间进行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对其学生实际的学习及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过多的关注,仅仅将知识机械性的灌输给学生[1]。最终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课堂内容,仅仅靠背诵对知识进行记忆,阅读和理解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二)学生表达欲望不强烈。在小学生群体当中,大部分学生的性格较为开朗,有意愿并且可以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一部分学生因为比较自卑,性格相对孤僻一些,从不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与人交流过程中也会出现紧张或不知道怎么去表达的问题[2]。同时受到家庭环境以及学习压力的影响,部分学生为了避免被教师和家长批评,选择闷着头学习,不愿意过多的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语言能力缺乏个性化。在语文应试体系中,在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对事物及现象的分析仅仅停留表面,针对不同文章无法理解其真正的风格结构和思想内涵。在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达时大多采用标准化语言,存在人云亦云现象,不能将自己的思维分析过程进行精准的表达。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表明学生没有将输入的语言理解融合到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中,缺乏将所看到和听到的外在语言转化为内在语言的能力,没有个性化语言,而且其语言技能、认知、情感与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统一。
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敬畏之心,经常将自己的威严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导致学生上课时过分紧张,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使得学生身心放松,全身贯注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并且主动的展现自己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进行训练,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增加与小学生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组织课外活动,根据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设计实际的的交际情境,鼓励小学生在情境当中勇敢表达自己。并在学生表达完之后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对学生提出建议,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规范的语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分钟,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授课。其间,教师的语言用词应准确,能够清楚的表达课堂内容,并且前后连贯、逻辑性强。在教师的规范性指导下,让学生开始进行模仿,进而有根据地运用语言准确、凝练的进行表述,最终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注重语言积累。语言能力需要不断积累与训练,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词汇量并不是很丰富。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词汇和优美句子的良好习惯[3]。
教师应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充分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词句之间的搭配,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应用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对课文的段落组织和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课外根据学生的情感兴趣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阅读,重点了解文章中人物和事物在不同时间、场景中的变化。学生阅读完文章后,组织开展读书讨论活动,让学生表达文中的故事发展过程、作者或书中人物的观点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实现有层次、有深度的高效阅读。
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在语言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了顺利完成语言能力教学目标,就必须正视目前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规范的语言以及语言积累三方面入手,将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新课标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为下一阶段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诚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路径探寻[J].素质教育,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