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周林弟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华严九年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概念是学科的内容细胞。而数学概念教学就是数学内容教学的重要组成。因此,我们就应高度重视概念教学,而因其抽象性强,成为一道掣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常见“绊脚石”。而本文以此为探讨,阐述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任何学科,都是以概念为基础而进行建构的。数学也不例外。因此,数学教学始于概念教学就不难理解了。然而,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特别是数学中的概念,都是高度浓缩的意深言简的语言,而小学生理解的思维又是以形象为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概念理解,常常成为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如何提高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常常就成为教学难题而不得求解。近年来,新课改众多理念,给概念教学提效增加了一些实践性指导。其认为概念这个抽象物,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必然经历概念感知、形成表象、解释本质这样三个阶段。而与之对应的教学,就必然少不了概念引入,概念建立和概念巩固这三个环节。这当中又可细分和细化,使之教学更具有过程性和有效性,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认知。
一、概念引入的教学有效策略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首起环节。在这环节,切忌直接搬进课堂,需要教师引入策略多样化,才能产生新颖趣味感,引发学生认知需要和探求动机。
(一)生活化引入。源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新课标要求基于学生数学现实而展开。而数学现实包括数学现有知识和生活经历,这些都新知学习的潜在性基础,有铺垫作用。而要概念引入教学中,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的教学引入,实际上是用已有知识去内化未知的由“陌生”变为“熟悉”的过程,是生活化理念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是“从生活中来”的有效实践。
(二)操作中引入。基于学生好动的年龄而展开。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离不开动作,往往在指尖上闪耀。因此,在概念引入教学中,我们可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来进行,从他们操作发现的问题以引出概念,让学生已有认识被破坏,从而想弄个究竟。如在教学“平均分”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就搭建动手操作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在比较中找到自认为分法最公平的那种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众多的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三)旧知迁移中引入。数学中的概念,大都有逻辑意义链接,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许多概念的教学,我们就可采用以旧引新的策略或知识迁移应用的策略来实施。例如:乘法这个概念我们可从加法来引入,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从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引入,整除的概念可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
当然,概念引入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情境引入、计算引入、故事引入等,不同引入方式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还会使学生产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效果,增强其学习动机。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使引入方式更新颖有趣味。
二、概念建立的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生概念建立大多以形成为主,个别也存在同化现象。因此,对于常态化的形成,我们应在这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获取本质三个过程。
(一)强化感知。没有感知的认识是不存在的。深入的感知才是真正认识的前提。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感知,从大量现象中发现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为其概念形成做好经验上的准备。如线段的形成,就需要以直线为基础的大量呈现,并进行对比,让学生有正确的感性材料进入到思维中。
(二)重视表象。表象是充分感知后形成的结果,是形象化的物象在学生思维中的“表达”。在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中,表象的帮助不可或缺。因此,在概念引入后感知环节中,我们应提供充分的直观材料,让学生看、摸、听、触等多种感知行为,通过多路径,使其建立起正确的感知表象。随着表象的积累,学生认识就越来越清晰,就越来越接近正确的概念了。如在直观感知黑板的四个角、红领巾、房屋角、三角板是角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抽象出“角”这种几何图形了。
(三)揭示本质属性。本质属性的获得,是深入认识的结果,是学生众多表象所形成的带有共性的认识,并经历分析、比较的思维过程,通过综合和概括两种程式化路径,就可得到事物本质属性了。这个过程抽象性极强,小学生往往难以凭借个人力量来实现,需要教师作引领式的讲解概括,最后归纳着学生能理解的数学语言,进而形成概念。如倒数的概念、有理数的概念,比的概念等,都是这样,就连三角形的形成,也需要我们多作引领式讲解,才使其明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个概念。
三、概念巩固的教学有效策略
数学课堂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会经历多个平台促进,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其过程中要由简单到深入,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这样几个周而复始的学习动作。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在实践中,我们常常采取理解记忆、举例验证、强化应用和注意辨析这样几种途径来实施,以促进学生概念认识的深化。
总之,数学教学应重视概念教学,应想方设法提高概念教学效果。作为一线教师,要高度重视学好概念在学好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利用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的直观法、实践法和动手法等一切可以化抽象为直观的有效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1]顾学梅,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5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任何学科,都是以概念为基础而进行建构的。数学也不例外。因此,数学教学始于概念教学就不难理解了。然而,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特别是数学中的概念,都是高度浓缩的意深言简的语言,而小学生理解的思维又是以形象为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概念理解,常常成为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如何提高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常常就成为教学难题而不得求解。近年来,新课改众多理念,给概念教学提效增加了一些实践性指导。其认为概念这个抽象物,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必然经历概念感知、形成表象、解释本质这样三个阶段。而与之对应的教学,就必然少不了概念引入,概念建立和概念巩固这三个环节。这当中又可细分和细化,使之教学更具有过程性和有效性,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认知。
一、概念引入的教学有效策略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首起环节。在这环节,切忌直接搬进课堂,需要教师引入策略多样化,才能产生新颖趣味感,引发学生认知需要和探求动机。
(一)生活化引入。源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新课标要求基于学生数学现实而展开。而数学现实包括数学现有知识和生活经历,这些都新知学习的潜在性基础,有铺垫作用。而要概念引入教学中,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的教学引入,实际上是用已有知识去内化未知的由“陌生”变为“熟悉”的过程,是生活化理念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是“从生活中来”的有效实践。
(二)操作中引入。基于学生好动的年龄而展开。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离不开动作,往往在指尖上闪耀。因此,在概念引入教学中,我们可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来进行,从他们操作发现的问题以引出概念,让学生已有认识被破坏,从而想弄个究竟。如在教学“平均分”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就搭建动手操作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在比较中找到自认为分法最公平的那种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众多的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三)旧知迁移中引入。数学中的概念,大都有逻辑意义链接,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许多概念的教学,我们就可采用以旧引新的策略或知识迁移应用的策略来实施。例如:乘法这个概念我们可从加法来引入,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从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引入,整除的概念可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
当然,概念引入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情境引入、计算引入、故事引入等,不同引入方式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还会使学生产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效果,增强其学习动机。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使引入方式更新颖有趣味。
二、概念建立的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生概念建立大多以形成为主,个别也存在同化现象。因此,对于常态化的形成,我们应在这直观感知、建立表象、获取本质三个过程。
(一)强化感知。没有感知的认识是不存在的。深入的感知才是真正认识的前提。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感知,从大量现象中发现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为其概念形成做好经验上的准备。如线段的形成,就需要以直线为基础的大量呈现,并进行对比,让学生有正确的感性材料进入到思维中。
(二)重视表象。表象是充分感知后形成的结果,是形象化的物象在学生思维中的“表达”。在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中,表象的帮助不可或缺。因此,在概念引入后感知环节中,我们应提供充分的直观材料,让学生看、摸、听、触等多种感知行为,通过多路径,使其建立起正确的感知表象。随着表象的积累,学生认识就越来越清晰,就越来越接近正确的概念了。如在直观感知黑板的四个角、红领巾、房屋角、三角板是角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抽象出“角”这种几何图形了。
(三)揭示本质属性。本质属性的获得,是深入认识的结果,是学生众多表象所形成的带有共性的认识,并经历分析、比较的思维过程,通过综合和概括两种程式化路径,就可得到事物本质属性了。这个过程抽象性极强,小学生往往难以凭借个人力量来实现,需要教师作引领式的讲解概括,最后归纳着学生能理解的数学语言,进而形成概念。如倒数的概念、有理数的概念,比的概念等,都是这样,就连三角形的形成,也需要我们多作引领式讲解,才使其明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个概念。
三、概念巩固的教学有效策略
数学课堂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会经历多个平台促进,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其过程中要由简单到深入,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这样几个周而复始的学习动作。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在实践中,我们常常采取理解记忆、举例验证、强化应用和注意辨析这样几种途径来实施,以促进学生概念认识的深化。
总之,数学教学应重视概念教学,应想方设法提高概念教学效果。作为一线教师,要高度重视学好概念在学好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利用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的直观法、实践法和动手法等一切可以化抽象为直观的有效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
参考文献:
[1]顾学梅,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