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三代”入境,悟情领旨
【作者】 曹海燕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国民的关注。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古诗词教学探究的论文和课题很多,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有着一点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希望能为古诗词的教学和高中生阅读鉴赏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语文;古诗词;代入背景;代入场景;代入处境
“代入感”,即将自己带入的感觉,是指在观看影视作品或者玩游戏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将自己“代替”成著作、影视或者游戏中人物的感觉。将自己想象成所见所玩时的对象,使自己有一种身临其境,超级强烈的感觉。这中代入感是现状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采用的一种吸引读者和玩家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但是,如果我们如果能够把这种时髦的年轻人特别喜欢的感兴趣的方法用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来,这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文学鉴赏能力上是有很大的帮助。古诗词本身具有“惜字如金”的特点,用最少的笔墨描绘出最丰富的画面和诉说作者的衷情,因此对古诗词的阅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而这对于高中生来说存在着很大的障碍。据调查,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读不懂,理解不了诗词表达的情感。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用“三代”的方法,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和特定的处境入情入境去体会古诗词中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真正和古诗词作者或者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代入背景”,身临其境
时代背景,是对人物或者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和现实环境。作者就是处在一定特定时代环境中的个体,这个大的时代环境就是诗歌生存的背景,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如果能把读者“代入”作者所创作的时代背景中去,就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欲抒之情和为赋予诗歌的深层含义所点奠定的感情基调。如在学习杜甫《登高》时,第一,教师可“设置时代背景”:唐大历二年(767)年,安史之乱刚刚结束,但是李唐王朝还面临着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接连不断,国家任然动荡不安,诗人依然漂泊不定,在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七言律诗。第二,设问“代入时代背景去”:面对这样的一个乱世,如果是你,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心情?第三,学生“进入时代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及感受:地方军阀相互争夺底盘,战乱四起的痛恨;国家动荡的忧虑;社会一片混乱的无奈;百姓妻离子散,有家不能归的同情等。第四,带着“时代背景,印证感受”:带着我们刚才的感受,回到文本去理解“艰难苦恨繁霜鬓”里边所包含的家仇国恨深层含义,学生就有了更加身临其境的的感受,对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代入场景”,设身处地
诗歌是通过对“意境”的营造来抒发作者感情和感染读者的,“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境”指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场景,主要是景物构成的。意境的营造主要有两种方式:触景生情和融情与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他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画面和情感。所以了解了意境的营造方法和构成,那么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果能够把学生“代入”到特定的场景中去,就可以通过对意境的感受来完成对诗歌表情达意的理解。如在教学柳永《雨霖铃》时,第一,教师设问,把学生“代入场景”: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梳理一下作者描写了几个送别的场景?(与恋人离别时的场景,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场景,望向远方的场景,设想酒醒后的场景)。第二,学生“进入场景”:选择一个你最想感受的场景,用散文笔调描写一下送别的场景及心里感受。(场境一,深秋的傍晚,暮色阴沉沉,磅礴骤雨刚刚停下来,路旁衰败的枝叶,背大雨大落得七零八落的,看上去好好不凄凉衰落,远处是不是的传来一阵阵寒蝉微弱有气无力的凄凄之声,这一声声的凄婉哀鸣,像极了此时在长亭即将分离的你我的心情。你在都城汴京城外的长亭摆下了丰富的酒宴为我送行,可是我哪有什么心情去欣赏那些美酒佳肴呢,我的眼里满是你,满是看着即将离去的我满眼忧愁的你呀。偏偏这个时候,那个船夫又不停催促我上路,我满心满眼只有无限的哀怨和无奈。场景二,马上就要分离了,你我紧握双手,纵使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可是此刻却难以一一倾诉,离别在即,痛苦万分,你我就只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相对无言,深情凝视,任由泪水在脸上静静的流淌。场景三,我放眼望向我即将去的远方,只见到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的山色朦胧,海面上也是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前路漫漫,我不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什么,我只知道我自己将越走越远,离你也越来越远。我更不知道经此一别,你我什么时候还能再相见,还有没有再相见的那天,我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愁苦和担忧。场景四,昨夜无眠,喝酒解愁,今朝酒醒,我却不知身在何处,陪伴我的只有岸边的依依杨柳,耳畔的倍感凉意阵阵的清风,还有天微亮时天边那昏暗不清的残月,它们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你我已经相隔千山万水,已无再续前缘的可能。)第三,师生走出场景:根据我们前面描写的几个场景的和感受,概括这首诗抒发了哪些离愁别绪?(与恋人离别时的凄楚与无奈,行船要出发时的缠绵和哀怨,放眼远眺的漂泊无依的愁绪,设想旅途酒醒后的孤独凄凉。)通过代入诗词描写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真真切切在场景中去游历一番,去设身处地的感受一番作者或者主人公的心情,学生才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有了更加全面的体会和感悟。
三、“代入处境”,感同身受
唐朝的白居易在与《与元九书》中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要立足与现实,反应现实,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对现实的真实感受和认真的思考,所以一个人的生平经历和现实处境对其创作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作者处在不同的境遇中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是不一样的。比如李清照,她的前期生活在一片安逸、宁静,惬意,舒适的生活中,前期的作品多表现的是一种少女的欢乐生活以及与丈夫离别后的淡淡相思和哀愁,是一种个人之思、个人之愁;而后期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亲人离世,颠沛流离,漂泊无依,亡命天涯,婚姻背叛等种种不幸,这个时期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前期相比就要丰富和深刻得多。所以我们如果在教学诗歌时,能够把学生“代入”到作者当时的处境里去理解诗歌的感情,更能引起学生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如教学《声声慢》时,第一,课前收集,准备进入处境:让学生先搜集整理这个时期李清照经历了哪些不幸?(国破、家亡、夫死、远走他乡、在南方到处逃亡、在辗转逃亡的过程中丢失了珍贵的文物、打离婚官司、身险牢狱等)。第二,教师设问,“代入处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如果是自己遭遇到这一连串的打击,自己会有哪些感受?第三,回归文本,印证感受: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诗歌,思考:诗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这些感情?(略)通过这种“代入处境”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感同身受的去领会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独自漂泊流浪的孤独寂寞、孤苦悲痛的深层情感体验,去理解诗歌的主旨,让这种情感体验不在停留在表面,而是真实的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有了共情的经历。
总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绝不是停留在默写和背诵的阶段,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到古诗词的世界,如何用心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才是当下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古诗词教学应该有的常态。当然古诗词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能提高学生读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能领会并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三代入境”,只是个人摸索出来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苦苦摸索和挣扎的老师们提供一点帮助;也能够为高中生体会古诗词的真正意义,感受其表达的感情,提高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语文;古诗词;代入背景;代入场景;代入处境
“代入感”,即将自己带入的感觉,是指在观看影视作品或者玩游戏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将自己“代替”成著作、影视或者游戏中人物的感觉。将自己想象成所见所玩时的对象,使自己有一种身临其境,超级强烈的感觉。这中代入感是现状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采用的一种吸引读者和玩家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但是,如果我们如果能够把这种时髦的年轻人特别喜欢的感兴趣的方法用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来,这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文学鉴赏能力上是有很大的帮助。古诗词本身具有“惜字如金”的特点,用最少的笔墨描绘出最丰富的画面和诉说作者的衷情,因此对古诗词的阅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而这对于高中生来说存在着很大的障碍。据调查,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读不懂,理解不了诗词表达的情感。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用“三代”的方法,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场景和特定的处境入情入境去体会古诗词中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真正和古诗词作者或者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代入背景”,身临其境
时代背景,是对人物或者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和现实环境。作者就是处在一定特定时代环境中的个体,这个大的时代环境就是诗歌生存的背景,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如果能把读者“代入”作者所创作的时代背景中去,就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欲抒之情和为赋予诗歌的深层含义所点奠定的感情基调。如在学习杜甫《登高》时,第一,教师可“设置时代背景”:唐大历二年(767)年,安史之乱刚刚结束,但是李唐王朝还面临着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接连不断,国家任然动荡不安,诗人依然漂泊不定,在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七言律诗。第二,设问“代入时代背景去”:面对这样的一个乱世,如果是你,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心情?第三,学生“进入时代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及感受:地方军阀相互争夺底盘,战乱四起的痛恨;国家动荡的忧虑;社会一片混乱的无奈;百姓妻离子散,有家不能归的同情等。第四,带着“时代背景,印证感受”:带着我们刚才的感受,回到文本去理解“艰难苦恨繁霜鬓”里边所包含的家仇国恨深层含义,学生就有了更加身临其境的的感受,对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代入场景”,设身处地
诗歌是通过对“意境”的营造来抒发作者感情和感染读者的,“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境”指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场景,主要是景物构成的。意境的营造主要有两种方式:触景生情和融情与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他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画面和情感。所以了解了意境的营造方法和构成,那么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果能够把学生“代入”到特定的场景中去,就可以通过对意境的感受来完成对诗歌表情达意的理解。如在教学柳永《雨霖铃》时,第一,教师设问,把学生“代入场景”: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梳理一下作者描写了几个送别的场景?(与恋人离别时的场景,与恋人难分难舍的场景,望向远方的场景,设想酒醒后的场景)。第二,学生“进入场景”:选择一个你最想感受的场景,用散文笔调描写一下送别的场景及心里感受。(场境一,深秋的傍晚,暮色阴沉沉,磅礴骤雨刚刚停下来,路旁衰败的枝叶,背大雨大落得七零八落的,看上去好好不凄凉衰落,远处是不是的传来一阵阵寒蝉微弱有气无力的凄凄之声,这一声声的凄婉哀鸣,像极了此时在长亭即将分离的你我的心情。你在都城汴京城外的长亭摆下了丰富的酒宴为我送行,可是我哪有什么心情去欣赏那些美酒佳肴呢,我的眼里满是你,满是看着即将离去的我满眼忧愁的你呀。偏偏这个时候,那个船夫又不停催促我上路,我满心满眼只有无限的哀怨和无奈。场景二,马上就要分离了,你我紧握双手,纵使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可是此刻却难以一一倾诉,离别在即,痛苦万分,你我就只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相对无言,深情凝视,任由泪水在脸上静静的流淌。场景三,我放眼望向我即将去的远方,只见到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的山色朦胧,海面上也是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前路漫漫,我不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什么,我只知道我自己将越走越远,离你也越来越远。我更不知道经此一别,你我什么时候还能再相见,还有没有再相见的那天,我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愁苦和担忧。场景四,昨夜无眠,喝酒解愁,今朝酒醒,我却不知身在何处,陪伴我的只有岸边的依依杨柳,耳畔的倍感凉意阵阵的清风,还有天微亮时天边那昏暗不清的残月,它们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你我已经相隔千山万水,已无再续前缘的可能。)第三,师生走出场景:根据我们前面描写的几个场景的和感受,概括这首诗抒发了哪些离愁别绪?(与恋人离别时的凄楚与无奈,行船要出发时的缠绵和哀怨,放眼远眺的漂泊无依的愁绪,设想旅途酒醒后的孤独凄凉。)通过代入诗词描写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真真切切在场景中去游历一番,去设身处地的感受一番作者或者主人公的心情,学生才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有了更加全面的体会和感悟。
三、“代入处境”,感同身受
唐朝的白居易在与《与元九书》中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要立足与现实,反应现实,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对现实的真实感受和认真的思考,所以一个人的生平经历和现实处境对其创作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作者处在不同的境遇中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是不一样的。比如李清照,她的前期生活在一片安逸、宁静,惬意,舒适的生活中,前期的作品多表现的是一种少女的欢乐生活以及与丈夫离别后的淡淡相思和哀愁,是一种个人之思、个人之愁;而后期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亲人离世,颠沛流离,漂泊无依,亡命天涯,婚姻背叛等种种不幸,这个时期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前期相比就要丰富和深刻得多。所以我们如果在教学诗歌时,能够把学生“代入”到作者当时的处境里去理解诗歌的感情,更能引起学生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如教学《声声慢》时,第一,课前收集,准备进入处境:让学生先搜集整理这个时期李清照经历了哪些不幸?(国破、家亡、夫死、远走他乡、在南方到处逃亡、在辗转逃亡的过程中丢失了珍贵的文物、打离婚官司、身险牢狱等)。第二,教师设问,“代入处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如果是自己遭遇到这一连串的打击,自己会有哪些感受?第三,回归文本,印证感受: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诗歌,思考:诗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这些感情?(略)通过这种“代入处境”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感同身受的去领会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离乡背井、独自漂泊流浪的孤独寂寞、孤苦悲痛的深层情感体验,去理解诗歌的主旨,让这种情感体验不在停留在表面,而是真实的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有了共情的经历。
总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绝不是停留在默写和背诵的阶段,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到古诗词的世界,如何用心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才是当下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古诗词教学应该有的常态。当然古诗词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能提高学生读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能领会并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三代入境”,只是个人摸索出来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在古诗词教学中苦苦摸索和挣扎的老师们提供一点帮助;也能够为高中生体会古诗词的真正意义,感受其表达的感情,提高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供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