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当前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浅析
【作者】 张 睿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教育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当前教育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魅力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切身感受的,尤其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来的速度推动着教育的大发展大变革。然而,由于小学教育信息化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推进过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当前的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伴随而来,加快厘清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误区,不断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推进当前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最突出的主题。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问题;解决路径
一、当前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书”观念难以与信息技术有效衔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观念与信息化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分歧,矛盾点主要集中在育人目的的实现形式上,现实教学工作中,由于小学老师的课业压力比较大,加之使用信息化教育手段的大量准备工作和审批、调试程序,使得信息化的教育手段不仅没有减轻老师的课业负担和教学压力,反而蜕变成一种“负担”。现实中,有的小学或者相关部门缺乏对新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很多学校的新技术设备成为摆设。再加上,部分老师尤其年龄稍大的老教师对新技术本身存在畏难情绪,这使得很多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手段仅停留在演示公开课课件的低级辅助阶段。
(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难以与教育信息化相匹配
教师是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当前的小学教师结构很复杂,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职工转任,专业素养和能力欠缺;有的年龄偏大,有的文化水平偏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高;有的流动性较大,有的临时挂职,对新技术推行并不热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缺少必要的队伍基础,另外,由于部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缺少技术骨干等因素也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许多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是会简单的打字、排版、搜素资料等,有的即使是通过信息技术考级,也不过是获得“一张纸”而已,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严重迟缓发展进程
形式主义在当前小学教育信息化普遍存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设备轻应用。有的学校认为设施装配了就是信息化了,有的学校对设备的态度过于谨慎,怕用坏了还要再投入,总是小心翼翼地保管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连正规的开机关机都不会;第二、唯上不唯实的应对态度。有的学校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无奈之举;第三、重教学形式轻教学能力。有的学校则只满足于开设信息技术课,对于与课堂教学相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却考虑很少。
(四)硬件设备的投入缺乏持续性影响信息化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和财政投入,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增加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教育信息化中的资金投入,但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现实发展需求。有的学校装配了网络教室,因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维护,而致设备老化,甚至无法正常使用。限于财政和人员的压力,有的学校连日常的简单清洁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更新设备、购买新的软件及维护各种设备。由于缺乏持续投入人员和资金,很多硬件设备沦为摆设,甚至难逃老旧被清理的“命运”,这是对教育资源和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加快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路径
加快小学教育信息化须从校长、老师以及学生三个纬度着手,并兼顾软硬件投入,全面提升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让校长提升领导,让老师合理减负,让学生快乐成长。
(一)大力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
一所学校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关键在校长。同样,一位善思考、会决断的校长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因此校长首先要善于发现和充分挖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潜质,不断凝聚全校师生的共识,形成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愿景,充分关注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非技术性因素,不断提升自己及其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其次,要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信息发展观念。纠正当前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的教育信息化只是一种“时尚”和教学工具而已的狭隘观念,大力推动教师减负,让更多的老师有以更充沛的精力和更积极的态度对待教育信息化发展。坚定树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务管理理念,大力提升教师应用管理能力和水平,开展多方面深度培训教育。最后,要着眼长远,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其中首先以硬件建设为基础,要广泛吸收除财政资金以外的资金,大力推进硬件建设,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但还要同步加强软件与内涵建设,尤其要注重加强课件建设。
(二)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主动性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最重要推进主体,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最有可能的受益者之一。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关系到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良性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过程。因此,要首先要不断促进教师理念转变。从认识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着手,全面重塑广大小学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帮助广大教师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使得他们相信技术在各行各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树立起提高教育效益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理念。这里可以尝试先让一些年轻的、喜欢技术的老师先试先行,慢慢深入,由会到熟练到精通,并且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让老师们看到现代(下转第64页)(上接第65页)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效交互以及强大的资源优势下,给课堂带来的明显变化,从而引起思想的触动,激发起运用信息技术的内驱力。其次,要以教师为主体,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加快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这其中,尤其要重视教师的自主能力的发挥和培养。只有正在自主融入其中,才能真实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效,反过来又会不断增加广大教师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三)全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力
归根到底,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受益者,教育信息化的最根本动力也是学生群体。首先要从普及教育着手,除了让所有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以外,还对不同信息化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知识要求,同时指导学生学会文明健康上网的方法。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技术应用。将软件资源和硬件设施作为知识的支持系统和呈现系统,应用于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一方面,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学校业余时间免费开放网络教室,并安排专人值守,使喜欢信息技术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组织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开展主题研究,力争形成本校特色。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也要不断加大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力度。一是通过把握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打基础,同时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来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对教育进行宏观干预,只在总体上干预发展的方向及速度,而不干预小学的具体发展问题。三是继续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
三、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绝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盆景”,也绝不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阵风”,而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力量源泉。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必须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着力点,积极借力“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充分发挥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夙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育发展路径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238-239.
[2]许万梓,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9(06):42-43.
[3]薛晓蝶,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11):205.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问题;解决路径
一、当前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书”观念难以与信息技术有效衔接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观念与信息化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分歧,矛盾点主要集中在育人目的的实现形式上,现实教学工作中,由于小学老师的课业压力比较大,加之使用信息化教育手段的大量准备工作和审批、调试程序,使得信息化的教育手段不仅没有减轻老师的课业负担和教学压力,反而蜕变成一种“负担”。现实中,有的小学或者相关部门缺乏对新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很多学校的新技术设备成为摆设。再加上,部分老师尤其年龄稍大的老教师对新技术本身存在畏难情绪,这使得很多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手段仅停留在演示公开课课件的低级辅助阶段。
(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难以与教育信息化相匹配
教师是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当前的小学教师结构很复杂,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职工转任,专业素养和能力欠缺;有的年龄偏大,有的文化水平偏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高;有的流动性较大,有的临时挂职,对新技术推行并不热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缺少必要的队伍基础,另外,由于部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缺少技术骨干等因素也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许多教师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只是会简单的打字、排版、搜素资料等,有的即使是通过信息技术考级,也不过是获得“一张纸”而已,谈不上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严重迟缓发展进程
形式主义在当前小学教育信息化普遍存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设备轻应用。有的学校认为设施装配了就是信息化了,有的学校对设备的态度过于谨慎,怕用坏了还要再投入,总是小心翼翼地保管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连正规的开机关机都不会;第二、唯上不唯实的应对态度。有的学校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无奈之举;第三、重教学形式轻教学能力。有的学校则只满足于开设信息技术课,对于与课堂教学相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却考虑很少。
(四)硬件设备的投入缺乏持续性影响信息化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和财政投入,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增加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教育信息化中的资金投入,但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现实发展需求。有的学校装配了网络教室,因缺乏必要的检测和维护,而致设备老化,甚至无法正常使用。限于财政和人员的压力,有的学校连日常的简单清洁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更新设备、购买新的软件及维护各种设备。由于缺乏持续投入人员和资金,很多硬件设备沦为摆设,甚至难逃老旧被清理的“命运”,这是对教育资源和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加快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现路径
加快小学教育信息化须从校长、老师以及学生三个纬度着手,并兼顾软硬件投入,全面提升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让校长提升领导,让老师合理减负,让学生快乐成长。
(一)大力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
一所学校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关键在校长。同样,一位善思考、会决断的校长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因此校长首先要善于发现和充分挖掘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潜质,不断凝聚全校师生的共识,形成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愿景,充分关注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非技术性因素,不断提升自己及其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其次,要积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信息发展观念。纠正当前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的教育信息化只是一种“时尚”和教学工具而已的狭隘观念,大力推动教师减负,让更多的老师有以更充沛的精力和更积极的态度对待教育信息化发展。坚定树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务管理理念,大力提升教师应用管理能力和水平,开展多方面深度培训教育。最后,要着眼长远,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其中首先以硬件建设为基础,要广泛吸收除财政资金以外的资金,大力推进硬件建设,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但还要同步加强软件与内涵建设,尤其要注重加强课件建设。
(二)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主动性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最重要推进主体,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最有可能的受益者之一。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关系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关系到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良性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过程。因此,要首先要不断促进教师理念转变。从认识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着手,全面重塑广大小学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帮助广大教师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使得他们相信技术在各行各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树立起提高教育效益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理念。这里可以尝试先让一些年轻的、喜欢技术的老师先试先行,慢慢深入,由会到熟练到精通,并且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让老师们看到现代(下转第64页)(上接第65页)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效交互以及强大的资源优势下,给课堂带来的明显变化,从而引起思想的触动,激发起运用信息技术的内驱力。其次,要以教师为主体,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加快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这其中,尤其要重视教师的自主能力的发挥和培养。只有正在自主融入其中,才能真实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效,反过来又会不断增加广大教师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三)全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力
归根到底,学生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受益者,教育信息化的最根本动力也是学生群体。首先要从普及教育着手,除了让所有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以外,还对不同信息化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知识要求,同时指导学生学会文明健康上网的方法。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技术应用。将软件资源和硬件设施作为知识的支持系统和呈现系统,应用于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一方面,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学校业余时间免费开放网络教室,并安排专人值守,使喜欢信息技术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组织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开展主题研究,力争形成本校特色。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也要不断加大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力度。一是通过把握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打基础,同时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来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对教育进行宏观干预,只在总体上干预发展的方向及速度,而不干预小学的具体发展问题。三是继续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
三、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绝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盆景”,也绝不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阵风”,而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力量源泉。因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必须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着力点,积极借力“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充分发挥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夙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育发展路径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238-239.
[2]许万梓,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9(06):42-43.
[3]薛晓蝶,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