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侯兴国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各个中小学,开始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各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则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应着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构架自身系统的知识网。对目前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如何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最后,对培养历史思维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学历史;历史思维;含义;思维能力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承载人文素质、联系古今中外,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行应试教育,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随着日益深入的新课标改革,也逐渐改变了历史教学的目标。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历史思维着重是对历史本质进行揭露,有利于学生概括、评价和分析历史知识。在现阶段中国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思维能力上的锻炼,那么学习兴趣则是当中的关键所在。学生愿意学习、在学当中能感受到快乐,那么学生才能将被动的知识学习转换成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这对于他们的未来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环境的创造,或者使用图片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抛出问题,促使教学课堂更加活跃,为学生积极性提升提供帮助。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使用一些比较手法,在两个事件讲述完以后进行适当的比较,从而让学生发现当中的不同之处和本质差异,从而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例如“比较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间的差异性”。当中国郑和被终止了航海进程,而哥伦布却发现了美洲大陆。这时候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强化记忆力,更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二、历史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历史知识的影子,落后就要挨打,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人们迎来了幸福的新生活,这些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留有痕迹,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更要充分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让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会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高,联系生活我们可以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历史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从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历史事件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渗透名人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创造热情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爱国志士都是有远大的理想,对未来充满着无穷的信心和力量,青年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这种信心和理想,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自己的基础。回顾历史,无数国内外的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历史名人,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构建了自己理想目标,他们信心百倍,并取得的了显著成就。教师应该把这些名人故事和事迹让学生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成功的经验,不但能激励自己,也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在讲授一些科学家如李时珍、邓稼先、牛顿等的事迹以及成就时,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适时的补充一些有关的名人的事迹和故事,让学生更能够理解这些名人的励志故事,让学生明白:任何有成就的科学家无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因此,针对不同的历史人物,分门别类的让学生掌握。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秋瑾等,这些都是爱国志士,他们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抛弃一切,这些无疑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如科学家祖冲之、爱迪生、牛顿等,他们深入科学研究,不辞劳苦,废寝忘食,不计名利,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内容和补充材料,教育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但要有足够的信念,还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四、以辩证思维作指导,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列出提纲,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讲课之中,变原来陈述式教学为论证式、探究式教学,从怎样教转变为怎样学。对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培养历史辩证思维能力。比如,如何认识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如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残酷性和进步性;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发展性;如何分析殖民主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如何分析历史的曲折性和向前性;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选择性(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跃入社会主义社会)等等,引导学生以辩证思维作指导,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它的合理内核,就能解开它的“历史之谜”。所以说辩证思维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注重学科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科渗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重视,从教育的目的出发,把学生培养成人,要重视人文主义方面的因素,多学科的综合健全来达到健全学生人格,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多学科有机的渗透,使学生思维开阔而不着眼于局部,得到的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各个部分的知识。实施多学科渗透的前提是要求老师要有意识地积累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广博的知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应用、启迪学生思考,定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素质。
总之,初中历史整体化课堂教学在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既没有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没有削弱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注重发挥教师引导学生怎么学和学什么的作用。经过尝试,笔者发现这一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帮助。这样以来,学生能思考积极,勇跃发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考试的应变能力也有所提高。当然,初中历史整体化课堂教学现在还只是在探索和初步尝试之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中学历史;历史思维;含义;思维能力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承载人文素质、联系古今中外,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行应试教育,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随着日益深入的新课标改革,也逐渐改变了历史教学的目标。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历史思维着重是对历史本质进行揭露,有利于学生概括、评价和分析历史知识。在现阶段中国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思维能力上的锻炼,那么学习兴趣则是当中的关键所在。学生愿意学习、在学当中能感受到快乐,那么学生才能将被动的知识学习转换成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这对于他们的未来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环境的创造,或者使用图片形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抛出问题,促使教学课堂更加活跃,为学生积极性提升提供帮助。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使用一些比较手法,在两个事件讲述完以后进行适当的比较,从而让学生发现当中的不同之处和本质差异,从而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例如“比较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间的差异性”。当中国郑和被终止了航海进程,而哥伦布却发现了美洲大陆。这时候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强化记忆力,更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二、历史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历史知识的影子,落后就要挨打,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人们迎来了幸福的新生活,这些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留有痕迹,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更要充分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让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会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高,联系生活我们可以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历史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从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历史事件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渗透名人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创造热情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爱国志士都是有远大的理想,对未来充满着无穷的信心和力量,青年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这种信心和理想,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自己的基础。回顾历史,无数国内外的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和历史名人,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构建了自己理想目标,他们信心百倍,并取得的了显著成就。教师应该把这些名人故事和事迹让学生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成功的经验,不但能激励自己,也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在讲授一些科学家如李时珍、邓稼先、牛顿等的事迹以及成就时,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适时的补充一些有关的名人的事迹和故事,让学生更能够理解这些名人的励志故事,让学生明白:任何有成就的科学家无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因此,针对不同的历史人物,分门别类的让学生掌握。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秋瑾等,这些都是爱国志士,他们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抛弃一切,这些无疑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如科学家祖冲之、爱迪生、牛顿等,他们深入科学研究,不辞劳苦,废寝忘食,不计名利,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内容和补充材料,教育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但要有足够的信念,还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四、以辩证思维作指导,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列出提纲,找出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讲课之中,变原来陈述式教学为论证式、探究式教学,从怎样教转变为怎样学。对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培养历史辩证思维能力。比如,如何认识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如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残酷性和进步性;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发展性;如何分析殖民主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如何分析历史的曲折性和向前性;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选择性(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跃入社会主义社会)等等,引导学生以辩证思维作指导,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它的合理内核,就能解开它的“历史之谜”。所以说辩证思维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注重学科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科渗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重视,从教育的目的出发,把学生培养成人,要重视人文主义方面的因素,多学科的综合健全来达到健全学生人格,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多学科有机的渗透,使学生思维开阔而不着眼于局部,得到的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各个部分的知识。实施多学科渗透的前提是要求老师要有意识地积累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广博的知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应用、启迪学生思考,定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素质。
总之,初中历史整体化课堂教学在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既没有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没有削弱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注重发挥教师引导学生怎么学和学什么的作用。经过尝试,笔者发现这一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帮助。这样以来,学生能思考积极,勇跃发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考试的应变能力也有所提高。当然,初中历史整体化课堂教学现在还只是在探索和初步尝试之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