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字词教学随谈
【作者】 佘一清
【机构】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必须面对的内容。但据我较长期的观察,老师们虽然认可字词教学很重要,但有效的办法不多,关注和研究也不够。这两天读到《语文教学通讯》(2020.2B)刊载的两篇文章《初中字词不妨这样来教》《初中识字写字深度学习策略谈》,重新引发了我对字词教学的思考。说到字词教学,我深有感触。十多年前,我还在一所农村初中任教。有一回上《孔乙己》,第一课时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板书生字词,带学生读解。当时实在很纠结,不这样做怕学生学不好,做过之后又觉得太浪费时间,影响到重点内容的学习。自那以后,“如何优化字词教学”成了我一直思考关注的问题。做教研员之后,听了不少语文课,包括常态课和比赛课。这些课对字词教学的处理总体来说大同小异。常态课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字词教学,用时稍多。比赛课用时相对较少,有的甚至一带而过,这恐怕是赛课的特点决定的。常态课字词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特别是现代教育手段走进课堂以后,基本上是PPT屏显,生字是注音教读,生词是解释意义。当然,有的老师也会对某些重点字音字形词义做适当强调,但对字形的学习和强调似乎不多。从学生作业和考试反馈来看,字词教学效果并不好,书写不好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字音、字形、词义的掌握似乎也不大理想,这种状况语文老师最清楚。下面谈谈我对改进字词教学的几点想法,请批评指正。
一、做好预习,重心前移
预习是一种既古老又先进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符合“以生为本”和“先学后教”的现代教育理念。统编教材每篇教读课文都安排了“预习”,这是对“预习”这一方法习惯的充分肯定。教读课文文后还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和语文知识小贴士等内容。教师一定要精心整合,恰当安排预习内容。就字词预习来说,既要完成课后的“读读写写”,还可以结合课文前的“预习”(一般指向课文内容和表达等,其实也必然涉及到字词的学习)内容,不熟悉的字词要“查一查”,课下注释要“读一读”,重点字音字形词义要“记一记”。这样就能把字词学习的重心前移至课前,而不是拿到课堂上花大量时间来处理。有的老师可能有畏难情绪,觉得学生预习习惯不易养成。但我们千万不能知难而退,而要迎难而上。只要老师能够科学安排预习内容,做好监督检查,持之以恒,毫不放松,一定能收获成功。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无穷。特别是字词预习任务难度不大,尽量在预习阶段基本完成完全可行。
二、因课制宜,有效施策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每篇课文需要学习的字词量或多或少,难易度或大或小,使用频率或高或低。此外还有现代文、文言文、白话文之分等等。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比如有的课文生字词数量很少,就没必要安排预习,完全可以穿插在课文内容学习之中,在具体语境中随文学习,效果更好。有的课文生字词量多,难度大,就必须安排好预习,尽量在课前打好歼灭战。对于使用频率高的字词,要重点学习。对于那些比较生僻的地名、专有名词等,一般了解读音即可。有的课文四字短语丰富,有的课文写景词汇丰富等等,可以分类集中,有的可以读写结合等等。全靠老师精心研究,匠心独运。下面撷取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关注重点字词
陈军老师执教《故乡》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自读一遍课文,遇有生字难词,自己查阅《新华字典》,例如下面的字、词就值得注意(教师板书):
楞 胯 鹁 颧 伶仃 潺潺
(陈老师的字词教学有很好的预设,对学情有研判,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效果肯定不错)
(二)分析文章字词的主要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李卫东老师《沁园春 雪》教学片段:
师:好,下面先请听老师来范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能入情入境的听,初步领会词作的意韵。第二,注意词作当中的多音字。
师朗诵完后:好,你听记了哪些多音字啊?
生:……
(李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课文多音字多的特点,采取了很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去关注,发现,交流展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效果自然会好)
(三)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对《大自然的语言》的字词梳理
1.常用词语:
次第 孕育 呈现 农谚 推移 灵敏 观测 来临 悬殊 短促 采集
2.成语和四字词语: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翩然归来 北雁南飞 田间草际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草木枯荣 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3.近义词组:
孕育—养育 应用—利用 差异—差别 损害—侵害 损害—损失 暖和—温和 丰产——丰收 播种—耕种 气候—气象 植物—作物 季节——时节 区域—区划 农时—农事
4.与气候有关的词语:(略)
余老师说,这种梳理整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它角度丰富,内容周全,为课文字词教学准备了用一般浏览的方法难以得到的教学资源,可供教师相机使用。
三、改进评价,引领教学
教学评价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和反馈,反过来也能指导和改进教学。记得我们读中学时以及工作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语文试题考查字音字形,一般是选择题,共有ABCD四个选项,每组有四个词语,四个注音,要求选出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或者有误的一组。这种题型涉及的字词数量非常大,如果平时不注重积累,很难选对。另外,还有词语运用选择题、病句选择题、词义解释选择题等。如果一次考试出错,以后一定会牢牢记住。不知怎么,我到现在仍然怀念这些选择题,虽然原来读书学习时花了很多气力。我省(安徽省)在新课改以后,中考试题一般把字音字形词义的考查放在小语段阅读中,和修辞、句式等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其优点是把对字词的考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更加注重语用。但其不足是涉及到的字词的量少,“密度”不够,显得很单薄。而且有的字词考查难度低,有的还可以通过查字典(安徽省中考允许带正版《新华字典》)解决,考查效度不高。这里我特别想补充说明的是,我省中考一直允许使用《新华字典》,我一直不敢苟同,因为这对字词考查非常不利。所以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恢复传统的某些好题型,引起学生对字词学习的重视,提高字词考查的效度?事实上,周边很多省市仍然在使用这种题型,值得我们反思。
四、提升素养,激发兴趣
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其他造字方法还有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如果教师具备较好的文字学功底,讲清字理,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意义识记,有利于改进记忆方法。比如对“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字形音义的学习,死记硬背有困难。可带领学生作点分析。“濯”zhuó,?形声字。从水,翟声,本义:洗。“翟( dí)”是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在汉唐时期“翟( dí)和“濯”(zhuó)读音非常相近。“翟”的意思是长尾野鸡,鸟在水边,可以发挥想象,理解为“洗”“洗涤”。又如“染”字,有学生书写时在“九”上加上一“丶”,写成错别字。如果老师讲清“染”的造字法,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从而改正错误。——“染”是个会意字。“染”由“木”(植物)、“ 氵”(水)、“九”(多数)三个构件组成,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染”字:把染料(古时染料多为植物的皮、叶、根)加工成液体,经过多次反复的染色过程,使布帛等物着色。
可见,如果语文老师具备较深的文字学功底,不仅能改进字词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和审美修养,大有裨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写字教学”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写字能力外,还指出“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有四点要求:1.(略)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要求是:1.(略)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统编教材课后设计的“读读写写”所列字词为规范美观的手写体(七年级为正楷字,八、九年级为行楷字)。就“写”而言,不但要写得“对”(准确无误),而且要写得“好”(端正美观)。这与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坦率地说,对照课标要求,大部分学生写字是不合格的。实际上,许多语文老师的写字也不“达标”。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把字写好,提高自身书写水平,板书、批改作业时书写一定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务求先做到。
五、开展活动,唤醒热情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一所僻远的农村初中任教,发现学生作文当中错别字较多,而且有的错别字一错再错。为此我组织了一次作文错别字普查活动,让学生找出自己最近三次作文中的错别字,统计错别字次数。没想到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参加,效果特别好。有的学生发现自己一个错别字竟然出现了七八次甚至更多,自己都不大相信。活动让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初中生朝气蓬勃,好奇心表现欲强,喜欢新鲜的教学方式,如果老师能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多开展一些书法之星选拔、字词听写竞赛诸如此类的活动,一定能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收到比单纯说教要好得多的效果。
综上,要想搞好字词教学,涉及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策略的优化,教学评价的改进,教师素养的提高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字词教学,看似寻常,其实大有乾坤。愿我们共同努力,勇于探索,努力寻觅字词教学的良方,筑牢语文学习这座大厦的根基。
一、做好预习,重心前移
预习是一种既古老又先进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它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符合“以生为本”和“先学后教”的现代教育理念。统编教材每篇教读课文都安排了“预习”,这是对“预习”这一方法习惯的充分肯定。教读课文文后还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和语文知识小贴士等内容。教师一定要精心整合,恰当安排预习内容。就字词预习来说,既要完成课后的“读读写写”,还可以结合课文前的“预习”(一般指向课文内容和表达等,其实也必然涉及到字词的学习)内容,不熟悉的字词要“查一查”,课下注释要“读一读”,重点字音字形词义要“记一记”。这样就能把字词学习的重心前移至课前,而不是拿到课堂上花大量时间来处理。有的老师可能有畏难情绪,觉得学生预习习惯不易养成。但我们千万不能知难而退,而要迎难而上。只要老师能够科学安排预习内容,做好监督检查,持之以恒,毫不放松,一定能收获成功。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无穷。特别是字词预习任务难度不大,尽量在预习阶段基本完成完全可行。
二、因课制宜,有效施策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每篇课文需要学习的字词量或多或少,难易度或大或小,使用频率或高或低。此外还有现代文、文言文、白话文之分等等。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比如有的课文生字词数量很少,就没必要安排预习,完全可以穿插在课文内容学习之中,在具体语境中随文学习,效果更好。有的课文生字词量多,难度大,就必须安排好预习,尽量在课前打好歼灭战。对于使用频率高的字词,要重点学习。对于那些比较生僻的地名、专有名词等,一般了解读音即可。有的课文四字短语丰富,有的课文写景词汇丰富等等,可以分类集中,有的可以读写结合等等。全靠老师精心研究,匠心独运。下面撷取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关注重点字词
陈军老师执教《故乡》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自读一遍课文,遇有生字难词,自己查阅《新华字典》,例如下面的字、词就值得注意(教师板书):
楞 胯 鹁 颧 伶仃 潺潺
(陈老师的字词教学有很好的预设,对学情有研判,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效果肯定不错)
(二)分析文章字词的主要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李卫东老师《沁园春 雪》教学片段:
师:好,下面先请听老师来范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能入情入境的听,初步领会词作的意韵。第二,注意词作当中的多音字。
师朗诵完后:好,你听记了哪些多音字啊?
生:……
(李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课文多音字多的特点,采取了很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去关注,发现,交流展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效果自然会好)
(三)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对《大自然的语言》的字词梳理
1.常用词语:
次第 孕育 呈现 农谚 推移 灵敏 观测 来临 悬殊 短促 采集
2.成语和四字词语: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翩然归来 北雁南飞 田间草际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草木枯荣 候鸟去来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3.近义词组:
孕育—养育 应用—利用 差异—差别 损害—侵害 损害—损失 暖和—温和 丰产——丰收 播种—耕种 气候—气象 植物—作物 季节——时节 区域—区划 农时—农事
4.与气候有关的词语:(略)
余老师说,这种梳理整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它角度丰富,内容周全,为课文字词教学准备了用一般浏览的方法难以得到的教学资源,可供教师相机使用。
三、改进评价,引领教学
教学评价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和反馈,反过来也能指导和改进教学。记得我们读中学时以及工作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语文试题考查字音字形,一般是选择题,共有ABCD四个选项,每组有四个词语,四个注音,要求选出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或者有误的一组。这种题型涉及的字词数量非常大,如果平时不注重积累,很难选对。另外,还有词语运用选择题、病句选择题、词义解释选择题等。如果一次考试出错,以后一定会牢牢记住。不知怎么,我到现在仍然怀念这些选择题,虽然原来读书学习时花了很多气力。我省(安徽省)在新课改以后,中考试题一般把字音字形词义的考查放在小语段阅读中,和修辞、句式等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其优点是把对字词的考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更加注重语用。但其不足是涉及到的字词的量少,“密度”不够,显得很单薄。而且有的字词考查难度低,有的还可以通过查字典(安徽省中考允许带正版《新华字典》)解决,考查效度不高。这里我特别想补充说明的是,我省中考一直允许使用《新华字典》,我一直不敢苟同,因为这对字词考查非常不利。所以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恢复传统的某些好题型,引起学生对字词学习的重视,提高字词考查的效度?事实上,周边很多省市仍然在使用这种题型,值得我们反思。
四、提升素养,激发兴趣
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其他造字方法还有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如果教师具备较好的文字学功底,讲清字理,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意义识记,有利于改进记忆方法。比如对“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字形音义的学习,死记硬背有困难。可带领学生作点分析。“濯”zhuó,?形声字。从水,翟声,本义:洗。“翟( dí)”是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在汉唐时期“翟( dí)和“濯”(zhuó)读音非常相近。“翟”的意思是长尾野鸡,鸟在水边,可以发挥想象,理解为“洗”“洗涤”。又如“染”字,有学生书写时在“九”上加上一“丶”,写成错别字。如果老师讲清“染”的造字法,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从而改正错误。——“染”是个会意字。“染”由“木”(植物)、“ 氵”(水)、“九”(多数)三个构件组成,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染”字:把染料(古时染料多为植物的皮、叶、根)加工成液体,经过多次反复的染色过程,使布帛等物着色。
可见,如果语文老师具备较深的文字学功底,不仅能改进字词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和审美修养,大有裨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写字教学”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写字能力外,还指出“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有四点要求:1.(略)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要求是:1.(略)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统编教材课后设计的“读读写写”所列字词为规范美观的手写体(七年级为正楷字,八、九年级为行楷字)。就“写”而言,不但要写得“对”(准确无误),而且要写得“好”(端正美观)。这与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坦率地说,对照课标要求,大部分学生写字是不合格的。实际上,许多语文老师的写字也不“达标”。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下功夫把字写好,提高自身书写水平,板书、批改作业时书写一定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务求先做到。
五、开展活动,唤醒热情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一所僻远的农村初中任教,发现学生作文当中错别字较多,而且有的错别字一错再错。为此我组织了一次作文错别字普查活动,让学生找出自己最近三次作文中的错别字,统计错别字次数。没想到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参加,效果特别好。有的学生发现自己一个错别字竟然出现了七八次甚至更多,自己都不大相信。活动让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初中生朝气蓬勃,好奇心表现欲强,喜欢新鲜的教学方式,如果老师能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多开展一些书法之星选拔、字词听写竞赛诸如此类的活动,一定能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收到比单纯说教要好得多的效果。
综上,要想搞好字词教学,涉及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策略的优化,教学评价的改进,教师素养的提高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字词教学,看似寻常,其实大有乾坤。愿我们共同努力,勇于探索,努力寻觅字词教学的良方,筑牢语文学习这座大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