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需要多措齐施
【作者】 施达沛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消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实施的课堂教学,传统教法简单而效果低下。而创新策略就是在实验学习与操作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操作、研究,并以此为径获取信息。这是我们多措齐施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多措齐施
教学无常法,更没有常能凑效的方法。只有心中有多法,可随我想任我所用,才能奏出课堂生动而又高效的新篇章。在全面践行“双优双主”的新课改实践中,初中化学这门基于自然的科学课堂要获得高效育人实效性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启蒙性,就必须创新教学新法子,运用多种方法作用于课堂,使之在促进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了解化学规律,提高各种技能中以最佳途径的方式而迅速提效增质,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学科优势。这就需要教师因课而设,做到多措齐施,使课堂在多样化策略实施中变得生动并趣味十足,能使学生主体性以最大化的方式变成促进他们自身发展的培养契机。
一、选择合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源于课前“预则立”思想的有效落实。加强内容选择,使其合理的内容作为学生探究载体,是提高探究型课堂的必要前提。从现行教材上的实验来看,不是每个实验都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方法选择时,必须要看内容的可行性,是否具备探究性,是否需要学生去通过自主性学习或合作性探究来解决。这是我们在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中必须要思考的教学问题。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做法就是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自身水平和教学环境等因素选择教学内容的探究性设计,以及在探究中是否还需要创设情境等方法来辅助等,都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例如,物质材料的性质、组成和相互转化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探究性教学而展开,但如果是诸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学习就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方法。作为实践者,“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我们教学设计甚至课堂实施时都必须进行深思熟虑的核心。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而为,才可能向高效的步伐迈去。
二、加强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指导
实验操作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做法就是教师学生“两张皮”,你做你的,我背着手儿看热闹。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加强过程巡视指导,必要可成为“平等中首席”并给给予方法指导和疑惑点拨。要知道,对于初中化学研究的内容不同于科学上的研究,其本质在于有针对性,属于定向的研究。这种研究由于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例如学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信息收集和处理现有技能,实验操作技能,研究方法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行为能力等多种影响。不可能完全由学生自己做而缺少教师的辅助和引导。因此,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提供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少的。只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指导不应该变成赤裸裸的实验做法,而应让学生听着教师的讲解而揣摩操作做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能力。例如,当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是否有效;研究中有什么价值?制定实验计划后,应该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看该计划是否存在任何隐患?它会污染环境吗?计划简单可行吗?现有条件可以满足实验要求吗?尤其是当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原因,找出改进措施,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的实践举措。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只顾抛出探究问题,不作方法引领,也没有情境促力,就让学生自行探究。这种不指导、不参与,当甩手掌柜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我们现代课堂,特别是探究式教学所不容许的。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来自于自然的化学学科,是为生活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服务生活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中看到学与用的实践性,更能让学生看到化学学习的实用性而增强学习兴趣。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觉理解力,还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所具备的方法与能力。当这种能力服务于生活时就变成了生活实践技能。但是,化学实验材料中通常涉及有害物质和有毒物质,这些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可能看到或遇到的。实验教学时我们就可借此而展开,让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看到有毒材料的实验处理,例如污水处理,通过化学实验操作,转污为澈,变废为宝,让污水变得清澈透明的水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就会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实用。
四、丰富实验教学方式
良好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知道,“双主双优”理念的实施决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地位,这意味着教学方法必须是启发性的而不是布局式的。因此,有效的实验教学应做到多法齐施。然而,不同实验内容、不同实验器材,甚至操作顺序和方法的不同,即使相同的实验方法,其过程现象和结果也有所不同。所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遵循优化实验教学的原则而丰富教学方法,不能仅采取我讲你做,你做我看的方法进行,有必要时在学生操作时来回巡视走动,多看看学生操作中的创新点和不足点,以为接下来的实验小结找到总结方向。作为一线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教育和培训的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启发式”和“讨论式”的实施,让学生思维也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做到多法齐施,不能太单一,更不能太强调学生操作而忽视教师的引导性,同样需要开展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话的探究性教与学。
参考文献:
[1]王曙华,多措并举,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理科考试研究,2013年。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多措齐施
教学无常法,更没有常能凑效的方法。只有心中有多法,可随我想任我所用,才能奏出课堂生动而又高效的新篇章。在全面践行“双优双主”的新课改实践中,初中化学这门基于自然的科学课堂要获得高效育人实效性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启蒙性,就必须创新教学新法子,运用多种方法作用于课堂,使之在促进学生获得化学知识、了解化学规律,提高各种技能中以最佳途径的方式而迅速提效增质,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学科优势。这就需要教师因课而设,做到多措齐施,使课堂在多样化策略实施中变得生动并趣味十足,能使学生主体性以最大化的方式变成促进他们自身发展的培养契机。
一、选择合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源于课前“预则立”思想的有效落实。加强内容选择,使其合理的内容作为学生探究载体,是提高探究型课堂的必要前提。从现行教材上的实验来看,不是每个实验都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方法选择时,必须要看内容的可行性,是否具备探究性,是否需要学生去通过自主性学习或合作性探究来解决。这是我们在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中必须要思考的教学问题。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做法就是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自身水平和教学环境等因素选择教学内容的探究性设计,以及在探究中是否还需要创设情境等方法来辅助等,都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例如,物质材料的性质、组成和相互转化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探究性教学而展开,但如果是诸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学习就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方法。作为实践者,“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我们教学设计甚至课堂实施时都必须进行深思熟虑的核心。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而为,才可能向高效的步伐迈去。
二、加强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指导
实验操作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做法就是教师学生“两张皮”,你做你的,我背着手儿看热闹。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加强过程巡视指导,必要可成为“平等中首席”并给给予方法指导和疑惑点拨。要知道,对于初中化学研究的内容不同于科学上的研究,其本质在于有针对性,属于定向的研究。这种研究由于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例如学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信息收集和处理现有技能,实验操作技能,研究方法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行为能力等多种影响。不可能完全由学生自己做而缺少教师的辅助和引导。因此,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提供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少的。只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指导不应该变成赤裸裸的实验做法,而应让学生听着教师的讲解而揣摩操作做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能力。例如,当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是否有效;研究中有什么价值?制定实验计划后,应该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看该计划是否存在任何隐患?它会污染环境吗?计划简单可行吗?现有条件可以满足实验要求吗?尤其是当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原因,找出改进措施,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的实践举措。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只顾抛出探究问题,不作方法引领,也没有情境促力,就让学生自行探究。这种不指导、不参与,当甩手掌柜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我们现代课堂,特别是探究式教学所不容许的。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来自于自然的化学学科,是为生活服务的重要方式也是服务生活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中看到学与用的实践性,更能让学生看到化学学习的实用性而增强学习兴趣。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觉理解力,还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所具备的方法与能力。当这种能力服务于生活时就变成了生活实践技能。但是,化学实验材料中通常涉及有害物质和有毒物质,这些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可能看到或遇到的。实验教学时我们就可借此而展开,让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看到有毒材料的实验处理,例如污水处理,通过化学实验操作,转污为澈,变废为宝,让污水变得清澈透明的水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就会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实用。
四、丰富实验教学方式
良好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知道,“双主双优”理念的实施决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地位,这意味着教学方法必须是启发性的而不是布局式的。因此,有效的实验教学应做到多法齐施。然而,不同实验内容、不同实验器材,甚至操作顺序和方法的不同,即使相同的实验方法,其过程现象和结果也有所不同。所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遵循优化实验教学的原则而丰富教学方法,不能仅采取我讲你做,你做我看的方法进行,有必要时在学生操作时来回巡视走动,多看看学生操作中的创新点和不足点,以为接下来的实验小结找到总结方向。作为一线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教育和培训的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启发式”和“讨论式”的实施,让学生思维也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做到多法齐施,不能太单一,更不能太强调学生操作而忽视教师的引导性,同样需要开展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话的探究性教与学。
参考文献:
[1]王曙华,多措并举,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理科考试研究,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