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谢英花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之一,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图形与几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意义
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运动、图形与位置”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标准》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以“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
二、“图形与几何”的教育价值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活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图形与几何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的。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以操作为基础。小学生的几何思维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特点,所以,经验是儿童关于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实施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从横向找出知识的连接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学习材料中蕴藏的规律作出直觉性的猜测并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大胆实践,进行摆、拼、剪、量、比、画等实际操作来证实猜想的正确与否,从而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特征和有关图形的计算规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采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先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再启发学生用观察、测量的方法逐个图形去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概括出有关几何图形的特征,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概念框架,且通过这种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真正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在教学中,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原型,让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发现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后,紧接着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提出了“玩投篮游戏时同学们应站成什么队型?为什么距离相等。”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到的新知,回答:“站成圆形,因为这样公平,每个人离篮筐的距离相等。接着又问:“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呢?”学生结合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的知识推理出:用圆形做车轮,车子行驶时平稳,而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中心到边上的距离不等,车子行驶时不平稳。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4、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是最有效果的,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协同参与,空间几何观念真正地形成和巩固。在实验的操作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来感知、操作、参与探究活动,初步地产生演绎和论证的演示。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把两个盛有水且相同大小的玻璃杯中放进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学生来观察水位的变化。当石块取出来之后,再来比较水的多少,学生生动而具体地认识到体积的含义和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加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探索问题的平台,带来了成功的机会。
5、注重多媒体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媒体技术不断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体积教学时,利用电脑演示图形的割补、拼接,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看到拼接后是什么图形,就能快速地找到解题方法。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较为抽象,所以学生对计算公式的产生很难理解,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个具有动态画面并配上音效的课件,形象地演示出转化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这样诱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由未知到已知,再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促进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6、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简洁而确切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因此,学习中应鼓励儿童用数学的语言对自己的探索过程、思考策略、尝试、计划进行解释或说明。数学语言的交流不仅是让儿童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表述的过程中作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水平。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变换、直观思考等手段,只有在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并得到提升。可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学策略也灵活多变。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也将日臻完善。
一、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意义
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运动、图形与位置”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标准》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以“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
二、“图形与几何”的教育价值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活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图形与几何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的。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以操作为基础。小学生的几何思维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特点,所以,经验是儿童关于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实施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从横向找出知识的连接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学习材料中蕴藏的规律作出直觉性的猜测并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大胆实践,进行摆、拼、剪、量、比、画等实际操作来证实猜想的正确与否,从而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特征和有关图形的计算规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采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先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再启发学生用观察、测量的方法逐个图形去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概括出有关几何图形的特征,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概念框架,且通过这种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真正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在教学中,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原型,让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发现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后,紧接着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提出了“玩投篮游戏时同学们应站成什么队型?为什么距离相等。”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到的新知,回答:“站成圆形,因为这样公平,每个人离篮筐的距离相等。接着又问:“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呢?”学生结合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的知识推理出:用圆形做车轮,车子行驶时平稳,而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中心到边上的距离不等,车子行驶时不平稳。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4、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是最有效果的,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协同参与,空间几何观念真正地形成和巩固。在实验的操作中,学生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来感知、操作、参与探究活动,初步地产生演绎和论证的演示。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把两个盛有水且相同大小的玻璃杯中放进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学生来观察水位的变化。当石块取出来之后,再来比较水的多少,学生生动而具体地认识到体积的含义和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增加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探索问题的平台,带来了成功的机会。
5、注重多媒体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媒体技术不断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体积教学时,利用电脑演示图形的割补、拼接,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看到拼接后是什么图形,就能快速地找到解题方法。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推导过程较为抽象,所以学生对计算公式的产生很难理解,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设计一个具有动态画面并配上音效的课件,形象地演示出转化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这样诱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由未知到已知,再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促进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6、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简洁而确切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因此,学习中应鼓励儿童用数学的语言对自己的探索过程、思考策略、尝试、计划进行解释或说明。数学语言的交流不仅是让儿童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表述的过程中作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水平。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变换、直观思考等手段,只有在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并得到提升。可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学策略也灵活多变。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也将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