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一年级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作者】 傅仁金
【机构】 浙江省柯桥区马鞍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与他人合作、愿意合作分享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合作学习,更是贯穿整个科学课程学习,是其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一年级初始学习阶段,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为中高年段的科学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一年级;科学;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成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并且对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其中在科学态度学段目标中对1~2年级提出: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面对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普遍表达能力弱、组织能力差、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如何组织一年级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利用伙伴学习,建立合作基础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的信息共享、合力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评价等能力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开发的阶段。从接近零基础走向小组合作学习,中间可以用“伙伴学习”加以过渡。伙伴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伙伴学习一般指同桌间的相互分享、交流、学习等,而小组学习一般指三至四位学生间的相互分享、交流、学习等。一年级孩子最容易熟悉的是同桌,同桌之间更容易相互信任,合作起来也方便,因此,我们可以先以同桌2人一组的形式开展伙伴学习。具体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介绍自己和同桌的特点、两人共同取个组名、说一句小组的口号、给小组制定一个特殊的符号等活动,以加快同桌之间的了解、提高伙伴的共同意识、建立合作的基础。伙伴学习的模式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的时候效果较好,老师也易于掌控课堂纪律。
在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观察叶》中,我用到了伙伴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到叶子的特征——形状、大小、颜色等是一个教学目标。学生观察手中的叶子,往往能说出特征较少,我要求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不能重复。最后,两位同学一起把双方说的叶子特征加起来,和其他小组去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通过最简单的同桌伙伴相互说一说,再和其他小组比一比的方法,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知识。事实证明, 通过伙伴学习的学生, 能一次说出叶子的多种特征。
二、 组建合作小组,强化合作意识
随着学习内容的丰富, 伙伴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教师在材料准备上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其次,当探究任务变复杂,两个人的小组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这个时候就需要扩大小组的规模至每组4人左右,设置更多的岗位和角色,分工更细化,同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合作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小组成员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培养孩子们合作学习的默契和小组的归宿感。
在小组合作中,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采取分工合作的学习机制有利于孩子完成相对复杂的任务。作为老师,时刻应该面向所有学生教学,要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成长。一年级是孩子心智成长的关键期,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在小组合作中组长、材料员、操作员,应该让组员轮流担当,避免学生心理出现不平衡。其他工作如填写表格、整理材料等, 则要求人人必做,并且对于合作默契的小组及时的进行奖励,强化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分工合作初期,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以善于合作的小组为榜样,让孩子们模仿优秀小组的做法。对于合作意识较差的小组,及时介入辅导,明确指出他们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促使其进入有效的合作学习状态,不断提高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观察一瓶水》中,我又用到了小组合作学习。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以“四人”为一小组,探究开始由材料员领取材料,并和组员一起通过看、摸、闻、听等观察方法得到更多“水”和“洗发水”的特点。材料领取后,小组内的学生没有争抢,没有吵闹,每个小组都分工合理,操作协调,每个人都能有事干,并且将自己的观察发现及时分享给组员。在后面的交流研讨阶段,每个小组都很乐意表达他们的发现,并且发现的内容非常的丰富。
三、 采用有效评价, 激发合作学习
课标中指出,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评价的形式、内容以及对象应该多元化。小组内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都对合作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1.组内互评,体现价值
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组员相互评价,可以让组员清楚自己在组内处于什么位子,该怎样前行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又该如何修正。当组员们都肯定自己的学习表现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学生就会更愿意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在一年级科学中, 如上册中的“观察叶”、“种植的植物”以及“校园里的植物”这几节课的内容是需要学生将所学画在活动手册上的。用画图的方式将观察到植物的特征记录下来,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要求。在安昌小学白洋校区许家栋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它们去哪里了》一课中,就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将溶解的过程进行记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很形象生动了表达了溶解的特点。根据他的想法,我在课堂也引导学生将溶解的过程画下来,画好以后, 我请组员互相间看一看、评价一下组员画的如何,并且把组内画的好作品推荐一下,向全班学生展示。通过小组内相互评价、推荐,每一个参与评价的学生,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同时也让班级的其他学生再次认识了溶解的特点;而对于那位被推荐的学生,我相信他的内心肯定非常的高兴、自豪,因为他的作品能在全班面前展示,他得到了来自组员、全班学生的认可。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更乐意和自己的组员一起去分享、合作、交流、成长。
2. 教师评价,激发合作
对于小组合作的评价,教师要注重评价小组合作的过程、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以及整体成员的参与度,以激发他们学会有效的合作学习。各小组在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研讨汇报时,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评价,尽量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行为。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
在《起点和终点》一课中,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采用“爱的抱抱”、“贴大拇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鼓励,受到表扬的学生整节课中都坐姿端正,表现积极。在小组合作中,将优秀的小组作品依次展示在黑板上,被展出的小组,收到了很大的鼓舞,同时,还在操作中的小组,为了也能展出自己的作品,小组合作更加团结了,效率也得到了提升。老师的行为让孩子们感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无形中提升了团队合作的意识。最后,在课堂结束前,老师给每一个学生还准备了“纸飞机”作为奖品,让孩子们在课后也能比一比。相信孩子们也能在课后用小组的形式,和别组一别高下。这些评价的方式,都能在无形之中让孩子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以及激发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习。
总之,帮助学生建立乐于合作的意识、具备善于合作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收获,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是一条值得实践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2]丁倩影.小学生科学课程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6.
【关键词】 一年级;科学;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成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并且对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其中在科学态度学段目标中对1~2年级提出: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面对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普遍表达能力弱、组织能力差、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如何组织一年级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利用伙伴学习,建立合作基础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的信息共享、合力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评价等能力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开发的阶段。从接近零基础走向小组合作学习,中间可以用“伙伴学习”加以过渡。伙伴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伙伴学习一般指同桌间的相互分享、交流、学习等,而小组学习一般指三至四位学生间的相互分享、交流、学习等。一年级孩子最容易熟悉的是同桌,同桌之间更容易相互信任,合作起来也方便,因此,我们可以先以同桌2人一组的形式开展伙伴学习。具体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介绍自己和同桌的特点、两人共同取个组名、说一句小组的口号、给小组制定一个特殊的符号等活动,以加快同桌之间的了解、提高伙伴的共同意识、建立合作的基础。伙伴学习的模式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的时候效果较好,老师也易于掌控课堂纪律。
在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观察叶》中,我用到了伙伴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到叶子的特征——形状、大小、颜色等是一个教学目标。学生观察手中的叶子,往往能说出特征较少,我要求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不能重复。最后,两位同学一起把双方说的叶子特征加起来,和其他小组去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通过最简单的同桌伙伴相互说一说,再和其他小组比一比的方法,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的知识。事实证明, 通过伙伴学习的学生, 能一次说出叶子的多种特征。
二、 组建合作小组,强化合作意识
随着学习内容的丰富, 伙伴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教师在材料准备上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其次,当探究任务变复杂,两个人的小组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这个时候就需要扩大小组的规模至每组4人左右,设置更多的岗位和角色,分工更细化,同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合作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小组成员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培养孩子们合作学习的默契和小组的归宿感。
在小组合作中,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采取分工合作的学习机制有利于孩子完成相对复杂的任务。作为老师,时刻应该面向所有学生教学,要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成长。一年级是孩子心智成长的关键期,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在小组合作中组长、材料员、操作员,应该让组员轮流担当,避免学生心理出现不平衡。其他工作如填写表格、整理材料等, 则要求人人必做,并且对于合作默契的小组及时的进行奖励,强化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分工合作初期,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以善于合作的小组为榜样,让孩子们模仿优秀小组的做法。对于合作意识较差的小组,及时介入辅导,明确指出他们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促使其进入有效的合作学习状态,不断提高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观察一瓶水》中,我又用到了小组合作学习。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以“四人”为一小组,探究开始由材料员领取材料,并和组员一起通过看、摸、闻、听等观察方法得到更多“水”和“洗发水”的特点。材料领取后,小组内的学生没有争抢,没有吵闹,每个小组都分工合理,操作协调,每个人都能有事干,并且将自己的观察发现及时分享给组员。在后面的交流研讨阶段,每个小组都很乐意表达他们的发现,并且发现的内容非常的丰富。
三、 采用有效评价, 激发合作学习
课标中指出,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评价的形式、内容以及对象应该多元化。小组内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都对合作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1.组内互评,体现价值
在小组合作中,通过组员相互评价,可以让组员清楚自己在组内处于什么位子,该怎样前行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又该如何修正。当组员们都肯定自己的学习表现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学生就会更愿意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在一年级科学中, 如上册中的“观察叶”、“种植的植物”以及“校园里的植物”这几节课的内容是需要学生将所学画在活动手册上的。用画图的方式将观察到植物的特征记录下来,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要求。在安昌小学白洋校区许家栋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它们去哪里了》一课中,就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将溶解的过程进行记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很形象生动了表达了溶解的特点。根据他的想法,我在课堂也引导学生将溶解的过程画下来,画好以后, 我请组员互相间看一看、评价一下组员画的如何,并且把组内画的好作品推荐一下,向全班学生展示。通过小组内相互评价、推荐,每一个参与评价的学生,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同时也让班级的其他学生再次认识了溶解的特点;而对于那位被推荐的学生,我相信他的内心肯定非常的高兴、自豪,因为他的作品能在全班面前展示,他得到了来自组员、全班学生的认可。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会更乐意和自己的组员一起去分享、合作、交流、成长。
2. 教师评价,激发合作
对于小组合作的评价,教师要注重评价小组合作的过程、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以及整体成员的参与度,以激发他们学会有效的合作学习。各小组在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研讨汇报时,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评价,尽量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行为。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积极性。
在《起点和终点》一课中,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采用“爱的抱抱”、“贴大拇指”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鼓励,受到表扬的学生整节课中都坐姿端正,表现积极。在小组合作中,将优秀的小组作品依次展示在黑板上,被展出的小组,收到了很大的鼓舞,同时,还在操作中的小组,为了也能展出自己的作品,小组合作更加团结了,效率也得到了提升。老师的行为让孩子们感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无形中提升了团队合作的意识。最后,在课堂结束前,老师给每一个学生还准备了“纸飞机”作为奖品,让孩子们在课后也能比一比。相信孩子们也能在课后用小组的形式,和别组一别高下。这些评价的方式,都能在无形之中让孩子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以及激发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习。
总之,帮助学生建立乐于合作的意识、具备善于合作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收获,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是一条值得实践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2]丁倩影.小学生科学课程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