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陈万勇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大通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展示知识转换的过程,充分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使其通过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思维的发展。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锻炼思维能力的首选战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绝不能丢失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过程。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材用文本语言形式呈现跳跃性知识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文本语言两种。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是通过文本语言的形式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文本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决定了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依托文本,尽可能地将文本知识用口头语言或举例的形式表述出来,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小学数学教材的文本知识呈现内容的跳跃性往往不容易被学生发现,因此,教师就应在跳跃的知识中间架起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先将知识进行分类。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缄默知识”)。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着诸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单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将显性知识中所含的隐性知识填补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发挥引导和提示作用,让学生完全理解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预设学生的知识盲点和思维局限,给予学生积极恰当的引导和提示,保证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培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
  (二)小学数学教材的学科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具有本学科特有的结构和特点,如抽象性、概括性、知识间转换的跳跃性和知识排列的复杂性等,教师应对这些结构和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学生有其自身特有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也有其特殊的知识结构,这一结构具有不完整性。当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的简洁性遭遇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完整性时,势必会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没有将教材的学科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沟通,就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混乱,进而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三)小学数学知识的繁杂性增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忽略了小学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连贯,甚至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无法进行良好的构建。学习是一种不断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就会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其重要的能量或因素。小学数学知识不但具有繁杂的特征,同时也具备抽象思维晦涩难懂的特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沟通前后知识的结构化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是用文本语言形式呈现跳跃性知识的,因此,要使“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并进而转化为“学习内容”,就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处理:研读教材,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教材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精心选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沟通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水平的局限性,使其对知识的加工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殊欲望和本能,然而,如果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可能就会削弱学生的这种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直观的、具体的,他们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于遥不可及的、抽象的事物是认识不到的。因此,教师传授知识时要联系学生的先前经验和生活实际,这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个要求与如今所提倡的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内在统一的。所以,教师既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做好铺垫,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更要杜绝学生思维的惰性,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产生想要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和愿望。
  (三)化繁为简,发展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忽略了知识的繁杂性和学生思维的具象性。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知识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进行整合与条理,最终可能导致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连贯,甚至造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无法进行良好的构建。小学数学知识的繁杂与晦涩要求教师在知识的教学上务必讲求策略,不能将知识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将繁难的知识点串连成线、编织成网,再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分数除法应用题中,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方面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鼓励学生用方程方法解决的同时,可以举同类整数的题目,还可以和倍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便于算术方法的理解。“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知识网络结构。只有当学生获得了结构化的知识时,才能形成对知识深刻的、真正的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学科知识结构,改造和重组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充分展开简洁跳跃的知识,将隐藏其间的隐性知识展示给学生;其次,沟通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间的联系,实现知识和思维的转化;第三,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