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关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陈宗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高店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随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古诗词的篇目明显增加。但实际的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却很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师的教学预设效果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为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就要思索“到底教什么”与“具体怎么教”等相关问题。在这里,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也来谈谈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教学思考

  初中古诗词的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努力培养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环节是学生了解新课学习内容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将学生注意力从涣散状态集中到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导入的内容与形式,使其较好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兴趣爱好,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把目光从课外投放到新课学习中,并自觉参与到古诗文教学中,从而为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及语文基础,把学生的兴趣当成设计导语内容与形式的主要依据,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刘禹锡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同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两人除了在文学造诣方面有很多的相似点外,在为官仕途上也有很多共同点,都有过被贬的经历。有一天,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期满后回京途中,在洛阳城遇到了白居易,白居易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送给了刘禹锡,诗中表达了他对刘被贬二十三年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刘才华的赞赏。当刘禹锡看完诗后当即回赠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回赠诗中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一遍。这样的导语迎合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可快速把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出来。
  二、积累
  学习古诗词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知识积累,而这些是一步步积淀起来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扩充视野,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1.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学习古诗词时诵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教学应改变教法,引导学生自主诵读,大量积累,整体感知诗文意境。首先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或者听朗读录音,读准字音。其次读出诗文的节奏感。古诗词节奏感强,初读要读准诗的节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划分诗词节拍,有助于学生体会诗词韵味。最后读出诗的语势。古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语势,有助于体会诗的感情,表现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从而引导学生在引用诵读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2.拓展。古诗词与创作背景及诗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深入理解古诗词,必须注重拓展,大量积累。学习古诗词必须了解作者本人及创作背景,也即是知人论世。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有助于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如学习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前,先让学生搜集苏轼的经历、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内心对苏轼的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有一个基本的感知。课堂上教师再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苏轼作为士大夫中的一员,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现实的压抑,使他走向想从精神上寻求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通过文学创作中的洒脱、随缘、彷徨等体现出来。如果不了解苏轼的政治遭遇,就很难明白他写这首词时的心境。另外,学习古诗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如学习李白的诗,可让学生阅读同时代的杜甫的诗,比较两者的异同,从而加深理解。还可以阅读同一主题的古诗词,从而使知识体系系统化。
  三、创新改写,深化主题 
  改写古诗词属于创新教学的范畴之一,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课堂时间内将改写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贯穿于其中,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去探寻诗词改写创新的方法,建立完善的理解和写作体系。譬如:在教完杜甫的《望岳》后,为了深化学生对原诗的理解,教师可在班级组织一次“改写诗词评比活动”,规则是在改写后的诗作不脱离“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这一主题思想的前提之下,比较学生用词的精炼度与押韵情况。有一位同学借助泰山的巍峨耸立,将第一句改写为“何处为泰山?齐鲁翠山境”,其中“翠”字用得相当巧妙,它点出了泰山景色的宜人,因此教师在点评时可以扣住这一字眼让其余学生感受到改写的魅力;还有一位学生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改写成“待临绝山顶,一目扫千山”,这一句显然气势输于原句,所以教师可以建议该生将“临”替换,比如换成“攀”等,就会突出泰山的陡峭之势,从而烘托出自身的不惧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也便于对原著作者杜甫当时心境的理解。显然从改写中,我们可以领略学生的奕奕风采,但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师的有序指导下完成,学生也必须深入琢磨,努力提升自己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创造更完善的改写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古诗文的幽幽碧潭中去采撷历史光辉的珍珠。 
  四、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中国的古诗词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些古诗词都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体现了诗人的真实感情,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引发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论文范文。比如,放一段关于诗词的视频或者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总之,古诗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成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诵读教学导语、大胆创新教学模式、适当补充背景资料,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最终为构建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高效课堂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