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数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
【作者】 刘华华
【机构】 海南省东方市琼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高中数学教学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为满足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文章指出教师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增进师生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教学优化;教学效率;策略探究;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既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且高中数学知识应用广泛,对其他学科学习都有促进作用,如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念理解能力、算法设计能力等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大影响。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反思,不断优化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一、以核心概念教学为主线,夯实数学基础
高中数学知识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在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教学重点,以核心概念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和应用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学核心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数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方面,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
1.强化数学概念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展开,教师要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强化数学基础概念、核心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在教学数学核心概念时,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预习教材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并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在授课时要加强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强化核心概念教学,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函数的概念内涵,可从函数三要素入手,逐一分析、举例,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只有满足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这三大要素,才可得到一个基本函数。
2.注重总结归纳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此时学生收获的是教师的“知识”,要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还需要学生进一步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习心得体会,加深知识记忆,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知识学习的两种有效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其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后,能否在解决问题时准确运用,是检验他们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围绕基础知识运用要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题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并从中发现教学上应改进的地方。同时,教师要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目的。
二、以活跃学习气氛为契机,增强师生间互动交流
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教师要适当给学生减压,为学生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1.开展小组学习,增强集体意识
将班级学生划分成不同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是一个团队。学习小组成员在组内可以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学习问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可适时布置任务让小组合作完成。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主动性。
2.构建“微讲堂”,提供展现平台
每天轮流安排一名学生,让其利用10分钟时间在班级内向全班学生讲解一个知识点,上一堂微型数学课。开展这一活动,一方面可让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向班级同学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增强学生自信心,也能帮助他们释放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利于教师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促使教师明确后续教学方向。
3.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情境中积极钻研问题、探究问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圆的定义以及方程”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几何画板画圆,动态演示圆的定义以及方程,并将图形动态演示转为动画形式。这样的教学会使课堂学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三、以增强综合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要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包括观察、理解、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能力。
1.培养问题理解能力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理解能力,让学生形成先审题、审清题、审好题的意识。在审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提炼题目有效信息、忽略干扰信息,规避同类题目影响,读懂题目。再依据有效信息获取隐含信息,根据题目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将概括后的信息记录下来,为后续分析问题提供支撑。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会逐渐提升,题目概括能力与理解能力也能得到培养。以三角函数中的例题为例:已知0≤α<β<γ<2π,并且sinα+sinβ+sinγ=0,cosα+cosβ+cosγ=0,求β-α该题可提炼的信息如下:(1)已知条件:0≤α<β<γ<2π;sinα+sinβ+sinγ=0;cosα+cosβ+cosγ=0。(2)隐含条件:0≤α<β<γ<2π→0<β-α<2π;β-α<γ-α。
如果学生未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就无法确定β-α的取值范围。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要让学生真正读懂题目,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问题分析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是把问题划分成若干部分进行研究,并寻找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借助这种能力,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到里地分析题目、把握题目本质。在获取题目有效信息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题目要求,分析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的特性。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才有可能找准解题方向。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促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联系相应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创新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用学生喜欢的运动设置题目:如果班级A和班级B举行篮球比赛,班级A一共派出8名队员参加,在单场比赛中每队上场打篮球的人数为5人,那么班级A一共可以有多少套阵容出场比赛?在此类贴近生活的数学题目的启发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深化对排列组合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有多种,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 教学优化;教学效率;策略探究;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既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且高中数学知识应用广泛,对其他学科学习都有促进作用,如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念理解能力、算法设计能力等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重大影响。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反思,不断优化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一、以核心概念教学为主线,夯实数学基础
高中数学知识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在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教学重点,以核心概念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和应用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数学核心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数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方面,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
1.强化数学概念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展开,教师要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强化数学基础概念、核心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并学会灵活运用。在教学数学核心概念时,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预习教材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并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在授课时要加强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强化核心概念教学,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函数的概念内涵,可从函数三要素入手,逐一分析、举例,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只有满足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这三大要素,才可得到一个基本函数。
2.注重总结归纳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所学内容,但此时学生收获的是教师的“知识”,要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还需要学生进一步归纳、梳理所学知识,总结学习心得体会,加深知识记忆,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知识学习的两种有效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其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后,能否在解决问题时准确运用,是检验他们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围绕基础知识运用要点,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题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并从中发现教学上应改进的地方。同时,教师要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目的。
二、以活跃学习气氛为契机,增强师生间互动交流
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教师要适当给学生减压,为学生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1.开展小组学习,增强集体意识
将班级学生划分成不同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是一个团队。学习小组成员在组内可以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学习问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可适时布置任务让小组合作完成。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主动性。
2.构建“微讲堂”,提供展现平台
每天轮流安排一名学生,让其利用10分钟时间在班级内向全班学生讲解一个知识点,上一堂微型数学课。开展这一活动,一方面可让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向班级同学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增强学生自信心,也能帮助他们释放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利于教师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促使教师明确后续教学方向。
3.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情境中积极钻研问题、探究问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圆的定义以及方程”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几何画板画圆,动态演示圆的定义以及方程,并将图形动态演示转为动画形式。这样的教学会使课堂学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三、以增强综合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
高中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要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包括观察、理解、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能力。
1.培养问题理解能力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理解能力,让学生形成先审题、审清题、审好题的意识。在审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提炼题目有效信息、忽略干扰信息,规避同类题目影响,读懂题目。再依据有效信息获取隐含信息,根据题目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将概括后的信息记录下来,为后续分析问题提供支撑。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会逐渐提升,题目概括能力与理解能力也能得到培养。以三角函数中的例题为例:已知0≤α<β<γ<2π,并且sinα+sinβ+sinγ=0,cosα+cosβ+cosγ=0,求β-α该题可提炼的信息如下:(1)已知条件:0≤α<β<γ<2π;sinα+sinβ+sinγ=0;cosα+cosβ+cosγ=0。(2)隐含条件:0≤α<β<γ<2π→0<β-α<2π;β-α<γ-α。
如果学生未能挖掘出隐含条件,就无法确定β-α的取值范围。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要让学生真正读懂题目,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问题分析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是把问题划分成若干部分进行研究,并寻找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借助这种能力,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到里地分析题目、把握题目本质。在获取题目有效信息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题目要求,分析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的特性。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才有可能找准解题方向。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促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联系相应知识进行推理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创新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常规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用学生喜欢的运动设置题目:如果班级A和班级B举行篮球比赛,班级A一共派出8名队员参加,在单场比赛中每队上场打篮球的人数为5人,那么班级A一共可以有多少套阵容出场比赛?在此类贴近生活的数学题目的启发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深化对排列组合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有多种,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