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任 勇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移山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道德与法治对于学生来讲属于隐性教育内容,学生在此门课程中不仅能学习知识,还能得到心理方面的教育,逐渐实现心理成长。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但是部分教师还缺乏对此门课程的重视,认为只有语、数、外属于重点教学内容,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是粗略地把教学理论知识讲解一下,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学生无法在此课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为教学思想相对滞后,教师仍以课堂灌输和讲授的方式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难以对课程内容产生学习兴趣,甚至因为学习内容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这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具体学习需求,更新并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只有拥有核心素养,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道德与法治本身就属于素质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此门学科的重视。首先,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在教学中要多利用现实案例、法治事件等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且要善于从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开展小组。因为小学生比较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发表意见,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能培养学生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使每一个小组的水平近乎相同的,这样能够保证组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三)开展体验式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涵盖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优化课堂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以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学习活动的方式指导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活动就是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仿体验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个体的内心世界,实现其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进而使其切实理解道德、法治的相关内容。通常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课中设计角色扮演或模仿等活动。期间,教师当“导演”,布置扮演内容,学生当“演员”,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取角色进行扮演。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分享,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再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此外,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访问先进人物、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走进敬老院关爱老年人、街道清除小广告、举办手抄报活动、进行演讲竞赛等,让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体验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法制观念,达到教学目的。
(四)开展分层教学
众所周知,不同学生个体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存在较大不同。为了让班级整体学生都能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将分层教学法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首先,教师应深入掌握班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领域的学习情况,通过与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方面的兴趣、基础和能力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之后,教师再根据不同阶层学生学习要求,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课堂提问、教学方案及评价方案。这样,能够使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五)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最后也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在此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比较弱,教师只有借助真实的生活案例才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心理、价值观、动机、态度方面都能有所成长。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既要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必须是学生所需要的,教师要搜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人文本,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和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长久学习,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素养,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越来越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但是部分教师还缺乏对此门课程的重视,认为只有语、数、外属于重点教学内容,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是粗略地把教学理论知识讲解一下,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学生无法在此课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为教学思想相对滞后,教师仍以课堂灌输和讲授的方式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难以对课程内容产生学习兴趣,甚至因为学习内容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这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具体学习需求,更新并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只有拥有核心素养,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道德与法治本身就属于素质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此门学科的重视。首先,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在教学中要多利用现实案例、法治事件等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且要善于从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开展小组。因为小学生比较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发表意见,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能培养学生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使每一个小组的水平近乎相同的,这样能够保证组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三)开展体验式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涵盖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优化课堂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以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学习活动的方式指导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活动就是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仿体验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个体的内心世界,实现其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进而使其切实理解道德、法治的相关内容。通常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课中设计角色扮演或模仿等活动。期间,教师当“导演”,布置扮演内容,学生当“演员”,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取角色进行扮演。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情感分享,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再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此外,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访问先进人物、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走进敬老院关爱老年人、街道清除小广告、举办手抄报活动、进行演讲竞赛等,让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体验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法制观念,达到教学目的。
(四)开展分层教学
众所周知,不同学生个体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存在较大不同。为了让班级整体学生都能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将分层教学法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首先,教师应深入掌握班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领域的学习情况,通过与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方面的兴趣、基础和能力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之后,教师再根据不同阶层学生学习要求,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课堂提问、教学方案及评价方案。这样,能够使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五)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最后也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在此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比较弱,教师只有借助真实的生活案例才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心理、价值观、动机、态度方面都能有所成长。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既要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必须是学生所需要的,教师要搜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人文本,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和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长久学习,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素养,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