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增强自主性
【作者】 肖 敏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石莲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我们可从这些途径入手,一是灵活导入方式,二是创新实验教学,三是巧妙引导问题,四是搭建互动平台。
【关键词】 小学科学;自主性;增强
强烈的学习自主性彰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新课标认为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应成为学习主体而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并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实践中发展动手探究的能力和获得探究精神培养。在全面践行“双主双优”新课改理念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走出了传统“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怪圈,取而代之的是“优教”的教法创新——服务于学的“优学”的方法选择。实践证明,要让学生“优学”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增强学生自主性,使之在兴趣、情感、需要的内驱下充分释放主体性而发挥作用,从而达到“优学”的过程和结果。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增强自主性的有效策略。
一、灵活导入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
课始趣来是很多教师在导入教学中的首要追求。良好的开端往往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这种“夺人”就是将学生注意力聚焦在教师的板书或话资上,把学生卷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处于“愤悱”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参与的自主性极为强烈,有不学不快之需。所以,大凡上得好的科学课,都非常注重导入方式的灵活与新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自主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使之在“我要学”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导入方式很多,如生活化导入、情境化导入、媒体化导入、实验化导入、猜谜语导入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参与需要的产生。
二、创新实验教学,让学生自主设计
现行科学教材上满是以实验为载体的编排展开。每一课都有1-2个实验,甚至更多。而这种实验教学显然不能过于程式化,因为实验又可以分很多种类需要“对症施教”,不能过多地把分析讲解法用于实验教学中。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老教师科学教学却把语文教学中的讲解法用得“淋漓尽致”,书上无论是什么实验,都是按程式从上往下讲,直至教材内容“说完讲完”。这样的“照本宣科”,倒不如让学生在熟读教材后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来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能提高他们学习自主性。例如,四年级下期教材中的《摆》,书上利用单摆采用控制变量法做了三次对比实验,分别探究了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摆线长短和摆角大小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样的设计显然有问题,一是活动时间长,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观察,获得正确的对比数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改进: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改单摆为双摆,同时进行获得数据对比。结果,许多学生创新地采用了双摆的形式并同时完成。相比之下,实验时间减少了一半,效率得到了提高,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让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巧妙引导问答,让学生自主理解
问与答是科学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然做法。新课改下的问与答主体是互换的,但实践中更多的还是师问生答。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或知识来回答。这是科学课上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遵循从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提问原则,促进学生思维从启动走向灵活与自由,求知欲被激发,好奇心被调动,思维层次渐渐深入。这样,良好的思维性就能提高学生理解力,直到他们把教材上应学之内容学完为止。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我在课堂导入教学中就通过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回答来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通常会接触到哪些植物?”“这些植物的组成分几部分?”“这些植物特点是什么?”通过几个问题连成串,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生活经验被唤醒。学生通过回忆,对动植物之间的异同就有了大体上的区别了。在科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思考深入,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与路径,这是科学启蒙教育的强烈要求,实践证明,我们所提问题有了良好的诱思性,就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自主性,甚至使他们产生不弄懂不罢休的学习需求。
四、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接纳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理解来吸改,还可以是在经历中获得感知,在参与中攒得体验。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理解效果,并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科学启蒙,我们教师不仅应使用问以诱思,还应搭建多种学习平台,例如小组讨论、游戏互动、合作探究等等。这样的平台越多,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就越大。例如,《踏上健康之路》的教学,我们就可一改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模式,采用体验式教学,通过要求每个学生模仿残疾人并进行实验性互动,让学生一只手被红领巾系着不能动来模仿残疾人,体验身体不健康所带来的生活不变。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的重要性,这比教师讲解健体魄有何重要,其效果要好很多。并且,在体验中我们立即追问学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保持一个完整而健康的身体?”“残疾意味着不健康吗?”“残疾的人可不可以做生活的强者?”一系列问题地提出,并由此引导学生利用小组讨论形成组内共识。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搭建的平台越多,学生选择余地就越大,就容易拓展培养路径,让学生获得的收获就越多。
总之,在促进科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我们应在“双主双优”理念指导下创新科学启蒙教育路径,让学生在更多平台上增强发展自我的自主性,提升科学实践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吴朝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2019年。
【关键词】 小学科学;自主性;增强
强烈的学习自主性彰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新课标认为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应成为学习主体而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并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实践中发展动手探究的能力和获得探究精神培养。在全面践行“双主双优”新课改理念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走出了传统“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怪圈,取而代之的是“优教”的教法创新——服务于学的“优学”的方法选择。实践证明,要让学生“优学”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增强学生自主性,使之在兴趣、情感、需要的内驱下充分释放主体性而发挥作用,从而达到“优学”的过程和结果。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增强自主性的有效策略。
一、灵活导入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
课始趣来是很多教师在导入教学中的首要追求。良好的开端往往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这种“夺人”就是将学生注意力聚焦在教师的板书或话资上,把学生卷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处于“愤悱”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参与的自主性极为强烈,有不学不快之需。所以,大凡上得好的科学课,都非常注重导入方式的灵活与新颖,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自主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使之在“我要学”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意愿。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导入方式很多,如生活化导入、情境化导入、媒体化导入、实验化导入、猜谜语导入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参与需要的产生。
二、创新实验教学,让学生自主设计
现行科学教材上满是以实验为载体的编排展开。每一课都有1-2个实验,甚至更多。而这种实验教学显然不能过于程式化,因为实验又可以分很多种类需要“对症施教”,不能过多地把分析讲解法用于实验教学中。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老教师科学教学却把语文教学中的讲解法用得“淋漓尽致”,书上无论是什么实验,都是按程式从上往下讲,直至教材内容“说完讲完”。这样的“照本宣科”,倒不如让学生在熟读教材后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来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能提高他们学习自主性。例如,四年级下期教材中的《摆》,书上利用单摆采用控制变量法做了三次对比实验,分别探究了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摆线长短和摆角大小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样的设计显然有问题,一是活动时间长,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观察,获得正确的对比数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改进: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改单摆为双摆,同时进行获得数据对比。结果,许多学生创新地采用了双摆的形式并同时完成。相比之下,实验时间减少了一半,效率得到了提高,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让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巧妙引导问答,让学生自主理解
问与答是科学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然做法。新课改下的问与答主体是互换的,但实践中更多的还是师问生答。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或知识来回答。这是科学课上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遵循从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提问原则,促进学生思维从启动走向灵活与自由,求知欲被激发,好奇心被调动,思维层次渐渐深入。这样,良好的思维性就能提高学生理解力,直到他们把教材上应学之内容学完为止。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我在课堂导入教学中就通过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回答来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通常会接触到哪些植物?”“这些植物的组成分几部分?”“这些植物特点是什么?”通过几个问题连成串,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生活经验被唤醒。学生通过回忆,对动植物之间的异同就有了大体上的区别了。在科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思考深入,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与路径,这是科学启蒙教育的强烈要求,实践证明,我们所提问题有了良好的诱思性,就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自主性,甚至使他们产生不弄懂不罢休的学习需求。
四、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接纳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理解来吸改,还可以是在经历中获得感知,在参与中攒得体验。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理解效果,并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科学启蒙,我们教师不仅应使用问以诱思,还应搭建多种学习平台,例如小组讨论、游戏互动、合作探究等等。这样的平台越多,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就越大。例如,《踏上健康之路》的教学,我们就可一改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模式,采用体验式教学,通过要求每个学生模仿残疾人并进行实验性互动,让学生一只手被红领巾系着不能动来模仿残疾人,体验身体不健康所带来的生活不变。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很快就认识到了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的重要性,这比教师讲解健体魄有何重要,其效果要好很多。并且,在体验中我们立即追问学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保持一个完整而健康的身体?”“残疾意味着不健康吗?”“残疾的人可不可以做生活的强者?”一系列问题地提出,并由此引导学生利用小组讨论形成组内共识。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搭建的平台越多,学生选择余地就越大,就容易拓展培养路径,让学生获得的收获就越多。
总之,在促进科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我们应在“双主双优”理念指导下创新科学启蒙教育路径,让学生在更多平台上增强发展自我的自主性,提升科学实践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吴朝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