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探究
【作者】 艾力牙尔·力提甫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兰干乡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互联网在深入国民生活的同时,也渗透和影响着教学活动,形成了“互联网+教育”。并且“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不断被认识和开发,逐渐成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互联网+教育”对小学语文教与学关系的转变为切入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巧妙应用“互联网+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教学关系,是探讨“教”和“学”的关系。以往的传统教育多以“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居多,老师生搬硬套,学生积极性低,课堂枯燥乏味,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太高。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下,教学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用、巧用互联网技术,不仅能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提高学习主动性,还能整合各渠道的学习资源,开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1、“学”为主体:优化课前预习,养成自学习惯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重要的学习环节,充分的预习让学生增加对教材的了解,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和学习难点,带到课堂上来积极解决。在互联网没有进入教学领域之前,学生的预习内容也比较单调,不外乎课文、生字词,局限性很大,很难令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而“互联网+教育”则能打破这一屏障,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资料,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预习。互联网上关于圆明园的资料有很多,在通读课文之后,学生会对学习内容有个初步印象,不同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可能不同,带着各自的问题来到互联网寻求答案。圆明园始建于哪年?课文中提及的景观都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称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些被英法联军掠夺的珍贵历史文物去向何处?这些在课文中都是没有介绍的,但在互联网上都可以看到完整记载,不仅有文字描述,实物照片,还被拍成了大型纪录片,通过互联网学生不仅能看见圆明园的前世今生,还能了解到圆明园毁灭的时代背景,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从而自主学习更多文化历史知识,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2、“教”为主导:有效知识扩展,培养核心素养
经过学生自主预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也产生了一定感情积淀,老师正式开始课堂教学就容易的多。“互联网+教育”的优点是全面且深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还需要通过联系、导入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融合德育和法制教育等,引导小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以周恩来总理少年名句为标题,主要讲12岁的周恩来目睹侵略者占领中国土地,建立租界并且欺辱中国人的现状,立志要“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老师除了讲解课文结构和生字词,表现少年周恩来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心思想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和中华崛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读书能让中华崛起?老师可以结合互联网上的实例,例如匡衡凿壁偷光、曹禺真读书假洗澡、闻一多“醉书”、高尔基救书等故事,教导同学们,读书不仅要博览群书,还应该具有真诚、善良、勇敢的珍贵品质,端正品行,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这些故事和课文都有着密切联系,突出了相同的主题,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利用互联网资源,多阅读,多搜集,转化为教学素材。
3、“教学相长”:利用网络平台,增进师生互动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即使相隔千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随时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但由于小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普遍对老师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很难面对面沟通。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网络平台,增进师生互动。例如QQ、微信、微博等,都可以让学生逐渐消除与老师对话的紧张情绪,慢慢愿意倾吐心声。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学习心得和生活感想发表到网络平台,能够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心态,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与他们在网络平台上深化互动,提点学习,关怀生活,塑造“亦师亦友”的形象。同样,老师也要积极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动态,多分享生活化、趣味性强的内容,改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形象,从抵触和老师沟通,到愿意与老师亲近。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同,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往往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如果能与他们进行顺畅的交流,老师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益于改善以往死板枯燥的教学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也方便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开眼界,长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在充分利用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勤加思考,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基础上,开辟更新颖、更多变的“互联网+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伟稼.“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学周刊.2021,(12):163-164.
[2] 闫学琴. 基于“互联网+教育”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J].课外语文.2020,(36):95-96.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教学关系,是探讨“教”和“学”的关系。以往的传统教育多以“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居多,老师生搬硬套,学生积极性低,课堂枯燥乏味,教学质量自然不会太高。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下,教学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用、巧用互联网技术,不仅能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提高学习主动性,还能整合各渠道的学习资源,开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1、“学”为主体:优化课前预习,养成自学习惯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重要的学习环节,充分的预习让学生增加对教材的了解,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和学习难点,带到课堂上来积极解决。在互联网没有进入教学领域之前,学生的预习内容也比较单调,不外乎课文、生字词,局限性很大,很难令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而“互联网+教育”则能打破这一屏障,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资料,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预习。互联网上关于圆明园的资料有很多,在通读课文之后,学生会对学习内容有个初步印象,不同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可能不同,带着各自的问题来到互联网寻求答案。圆明园始建于哪年?课文中提及的景观都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称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些被英法联军掠夺的珍贵历史文物去向何处?这些在课文中都是没有介绍的,但在互联网上都可以看到完整记载,不仅有文字描述,实物照片,还被拍成了大型纪录片,通过互联网学生不仅能看见圆明园的前世今生,还能了解到圆明园毁灭的时代背景,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从而自主学习更多文化历史知识,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2、“教”为主导:有效知识扩展,培养核心素养
经过学生自主预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也产生了一定感情积淀,老师正式开始课堂教学就容易的多。“互联网+教育”的优点是全面且深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还需要通过联系、导入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融合德育和法制教育等,引导小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以周恩来总理少年名句为标题,主要讲12岁的周恩来目睹侵略者占领中国土地,建立租界并且欺辱中国人的现状,立志要“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老师除了讲解课文结构和生字词,表现少年周恩来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心思想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和中华崛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读书能让中华崛起?老师可以结合互联网上的实例,例如匡衡凿壁偷光、曹禺真读书假洗澡、闻一多“醉书”、高尔基救书等故事,教导同学们,读书不仅要博览群书,还应该具有真诚、善良、勇敢的珍贵品质,端正品行,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这些故事和课文都有着密切联系,突出了相同的主题,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利用互联网资源,多阅读,多搜集,转化为教学素材。
3、“教学相长”:利用网络平台,增进师生互动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即使相隔千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随时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但由于小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普遍对老师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很难面对面沟通。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网络平台,增进师生互动。例如QQ、微信、微博等,都可以让学生逐渐消除与老师对话的紧张情绪,慢慢愿意倾吐心声。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学习心得和生活感想发表到网络平台,能够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了解学生的性格和心态,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与他们在网络平台上深化互动,提点学习,关怀生活,塑造“亦师亦友”的形象。同样,老师也要积极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动态,多分享生活化、趣味性强的内容,改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形象,从抵触和老师沟通,到愿意与老师亲近。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同,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往往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如果能与他们进行顺畅的交流,老师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益于改善以往死板枯燥的教学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也方便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开眼界,长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在充分利用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勤加思考,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基础上,开辟更新颖、更多变的“互联网+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伟稼.“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学周刊.2021,(12):163-164.
[2] 闫学琴. 基于“互联网+教育”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J].课外语文.2020,(3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