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开展节奏训练

【作者】 李丽媛

【机构】 浙江苍南县金乡镇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成果不断深入与发展的新时达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开展多元化的音乐节奏感训练教学逐步成为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音乐节奏作为学习音乐艺术重要框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将生活中的音乐现象与乐器节奏进行结合进行学习,同时需要通过语言,听力,视觉感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重新定义和构建新的音乐节奏感训练教学理念,积极的吸收和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敢于突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打造良好的音乐节奏感训练和教学氛围,进而达成学生音乐艺术综合素养由量变层次到质变层次飞越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学生;节奏感;培养对策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学生在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深感到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更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因此,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为了化解这一难点,我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种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开展课堂游戏训练节奏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体验、身心投入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其身心特征表现为喜欢表现自我,活泼,爱动,对未知的事物表现很强的兴趣。从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节奏教学任务来看,其表现为节奏结构简单、生活化、常识化、场景化,且充满律动感。所以,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这些身心特征,充分分析音乐教材,了解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特点、任务,把节奏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理论化的节奏知识变成非常生动和形象的东西。
  比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玩律动方面的游戏,通过肢体有节奏的运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活泼爱动、表现自我、好玩等等这些的特点,也就达到训练学生音乐节奏的目的。
  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学生几人分为一组,让他们随着节奏摇摆身体,或者拍手、跺脚等等。
  也可以让学生排成一排或者围成一圈,进行手的舒展和前后的踏步。再如,将全班学生以6人为一组、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模拟时钟走动的快慢来感受节奏。还可以由教师自创一些节奏,由学生根据节奏通过肢体语言摹仿表演出来。甚至由学生自己打出一些即兴节奏,由其他同学来模仿表演等等方式,都能有效加强小学生节奏训练。
  二、运用诗歌朗诵训练节奏
  诗词不仅词句优美,而且饱含深情,还能够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对诗词的朗诵,本身就必须把握一定的节奏,所以小学音乐中节奏的训练还可以用朗诵诗词这一方法。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熟知的诗词,饱含深情地朗读或者带读,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力。要注意的是,在朗读诗词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朗读的节奏,用手拍打出节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受到节奏。
  比如:





  学生在朗读自己熟悉的诗词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节奏的形象把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协调能力。
  三、模仿生活场景训练节奏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以自然声音、现象、场景等为启发元素,经过教师的即兴创作,把节奏融合生活中,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节奏教学中,使学生形象的理解节奏,掌握节奏。通过模仿生活场景训练节奏,能够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心态中来学习节奏,把生活场景融入节奏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节奏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直观明了的学会掌握节奏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节奏的记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生如何认识音符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生活中一些动物的走路姿态,然后根据动物走路的节拍把音符形象化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模仿公鸡走“咔、咔、咔、咔”,马驹跑“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等。教师再根据学生模仿的节拍在器乐上弹奏出来。教师还可以从生活中不断挖掘哪些声音长与短不同的律动,引导学生用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来、拍出来。如:
  (1) × × | × ×||读作:咚咚咚咚(模仿心跳声)
  (2)××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3)×××读作: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四、使用各种乐器训练节奏
  用乐器训练节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乐器,懂得乐器的一般特性,会使用乐器。在课堂上,让多名学生拿不同的乐器,让一个学生模仿或即兴拍打节奏,然后由不同的学生用器乐演奏出来。或者由学生用器乐演奏一组节奏,然后由其他学生用手拍打出来。或者,一部分同学朗诵诗词,由另一部分同学用器乐演奏配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用同一种器乐将声音长短和变化的节奏即兴演奏出来,然后由学生现场模仿。还可以利用器乐,结合生活场景,由教师弹奏不同音符构成的音乐,然后学生根据音乐,模拟各种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动作反映能力,更重要的是,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理论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音乐节奏知识演变成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的形式,把纯知识性的东西通过表演、模仿、游戏等形式表现出来,用“动”的东西表现“静”的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学。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在各种活动游戏中感受节奏、学习节奏、创造节奏,才能学好节奏,打好节奏基础,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培养方法剖析[J]. 温立凤.  中国校外教育. 2019(35)
  [2]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 曹鹏燕.  小学教学参考. 2018(30)
  [3]音乐是声韵中的诗——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J]. 孙悦.  教育艺术.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