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作者】 杨利平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安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最开始读本,对儿童的未来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教学两方面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作一透视,并就其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缺乏应有的儿童文学素养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否具备应有的儿童文学素养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些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缺乏儿童文学理念以及现代的儿童文学观。第二,缺乏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第三,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视野狭窄。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不能抓住儿童文学的特征进行教学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有:
1.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进行教学。
因为特殊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作品拥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独特艺术个性和美学品格。但是由于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了对儿童文学独特美学个性的无知和漠视,使得教师在讲授儿童文学课文时不能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个性进行教学。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学课文教学的工具化。第二,儿童文学课文教学的成人化。以上诸种现象导致的结果至少有二:第一,使充满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课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剥离掉了儿童文学课文的审美性,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作用难以实现。第二,把理应为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2.不能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儿童文学文体意识的淡薄、文体知识的缺乏,使得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将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视作同一种体裁,纳入同一种教学模式,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欲要真正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作用,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呢?
1.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
小学语文教师要自觉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首先要比较全面而深入地领会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童文学理念,建立与现代先进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相一致的儿童文学观。要确实把握儿童文学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而专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这一深刻内涵。对于这一概念,我们要明确以下三点:第一,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之一种,与其它所有的文学形式一样,它是通过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语言艺术;第二,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其读者对象是未成年的儿童,而儿童是独立的精神个体,有着特殊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儿童文学就是成人为满足儿童的这些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而创作的文学,它对于儿童的精神及心灵的成长“具有审美、认识、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第三,由于儿童在年龄、生理、心理、思维、审美趣味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所以儿童文学在艺术构成上“是以儿童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适合儿童接受”并为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提高对儿童文学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还要阅读大量的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产生过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渗透着作家对儿童的理解和认识,教师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能拓宽自身儿童文学视野,丰富对儿童文学的感性认识,提高对儿童文学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儿童文学课文的教学能力,还能帮助教师进一步认识儿童、走近儿童,不断调整、校正对儿童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和儿童文学观、具备了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性阅读经验,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教材中的儿童文学课文,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1.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进行教学。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最为独特的美学特质是儿童情趣。处于人生黎明时期的儿童,生命呈现出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他们思维独特、想象丰富、思想单纯、感情纯真,儿童情趣就是儿童的“想象、思想、感情等心理状态及与之相应的行为、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对儿童读者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对儿童的身心成长能产生积极作用。当儿童阅读到富有儿童情趣的文字时,就会产生快乐、激动、向往、渴求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这一情感体验的过程,就是儿童文学对儿童悄然产生影响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抓住儿童情趣是一个关键。
2.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呢?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学文体系统的构成及分类情况。第二,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相互之间的区别及其与相应的成人文学文体的区别。第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就等于找到了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就能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课文的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找到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儿童文学课文的审美教育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缺乏应有的儿童文学素养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否具备应有的儿童文学素养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些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缺乏儿童文学理念以及现代的儿童文学观。第二,缺乏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第三,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视野狭窄。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不能抓住儿童文学的特征进行教学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有:
1.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进行教学。
因为特殊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作品拥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独特艺术个性和美学品格。但是由于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了对儿童文学独特美学个性的无知和漠视,使得教师在讲授儿童文学课文时不能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个性进行教学。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学课文教学的工具化。第二,儿童文学课文教学的成人化。以上诸种现象导致的结果至少有二:第一,使充满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课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剥离掉了儿童文学课文的审美性,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作用难以实现。第二,把理应为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2.不能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儿童文学文体意识的淡薄、文体知识的缺乏,使得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将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视作同一种体裁,纳入同一种教学模式,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欲要真正发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作用,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呢?
1.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
小学语文教师要自觉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首先要比较全面而深入地领会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童文学理念,建立与现代先进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相一致的儿童文学观。要确实把握儿童文学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而专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这一深刻内涵。对于这一概念,我们要明确以下三点:第一,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之一种,与其它所有的文学形式一样,它是通过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语言艺术;第二,儿童文学是“儿童”的文学,其读者对象是未成年的儿童,而儿童是独立的精神个体,有着特殊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儿童文学就是成人为满足儿童的这些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而创作的文学,它对于儿童的精神及心灵的成长“具有审美、认识、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第三,由于儿童在年龄、生理、心理、思维、审美趣味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所以儿童文学在艺术构成上“是以儿童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适合儿童接受”并为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提高对儿童文学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还要阅读大量的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产生过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渗透着作家对儿童的理解和认识,教师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能拓宽自身儿童文学视野,丰富对儿童文学的感性认识,提高对儿童文学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儿童文学课文的教学能力,还能帮助教师进一步认识儿童、走近儿童,不断调整、校正对儿童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和儿童文学观、具备了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性阅读经验,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教材中的儿童文学课文,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1.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进行教学。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最为独特的美学特质是儿童情趣。处于人生黎明时期的儿童,生命呈现出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他们思维独特、想象丰富、思想单纯、感情纯真,儿童情趣就是儿童的“想象、思想、感情等心理状态及与之相应的行为、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对儿童读者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对儿童的身心成长能产生积极作用。当儿童阅读到富有儿童情趣的文字时,就会产生快乐、激动、向往、渴求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这一情感体验的过程,就是儿童文学对儿童悄然产生影响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抓住儿童情趣是一个关键。
2.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呢?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学文体系统的构成及分类情况。第二,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相互之间的区别及其与相应的成人文学文体的区别。第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就等于找到了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就能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课文的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找到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儿童文学课文的审美教育功能才能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