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中以问题意识促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 任崇蓉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完成这一目标,关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比较薄弱的。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尤其需要关注的。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有的学生由于胆量小、不自信,不敢或者不愿提出问题;还有的学生由于教师主导地位过于强势,不会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种学生,他们不缺乏问题意识,只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呈内隐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将这种内隐的问题意识转化为外显状态,让学生在积极自信的状态下,愿意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表现和发展。要营造这样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一定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知道,课堂上只要有问题就大胆地表达出来,不要有任何的顾虑和戒备心,问题问得好,教师要表扬;问题问得不好,教师一样要表扬。这样的鼓励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在这样“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中,才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能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各种奇思妙想才会不断呈现出来。
  二、采用有利创新的教学方法
  对于第二种学生,为了改变他们不会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现状,培养其问题意识,除了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外,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引导他们提问。启发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只有教师善于质疑、解疑,才能培养出善于质疑、解疑的学生。教学时,要告诉学生,可以从课题、文中矛盾处、细节处、结尾处设疑,还可以从语言表达的特别处设疑等。
  (一)从课题入手提问题。
  许多课题都蕴藏着可供学生提问的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新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一些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心,还有利于养成提问的好习惯。教学新课就能设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文中找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形成。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教会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的方法,做到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比如教学《小鹰学飞》,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之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刚开始,学生只会提出“小鹰是怎么学飞的?”这样的问题,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像这样的课题还可以提出“小鹰向谁学飞?”“学了几次?”“学的结果怎样?”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学会了从课题入手提问的方法后,再学习《青蛙看海》,学生读完课题之后,就会很自然地提出“青蛙是怎样看海的?”“青蛙都跟谁去看海?”“青蛙看到了海没有?”“青蛙路上都遇到了谁?”这样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从课题入手提问题,如果学生仅仅满足于提一般性的问题,提不用花费太多时间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就完全不够了。根据学生、教材以及学段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提出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教给学生依据自己对课题的第一感觉,或者依据预习抓住文本特点提问题。
  (二)从课文矛盾处提问题。
  要找到课文的矛盾之处,必须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比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质疑,展开教学,引导思考,学会质疑的方法。第一处是,“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二处是“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必须纹丝不动”与“扭头一看”显然是矛盾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作者写作上的疏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有的认为“只要小心点扭头,敌人是不会发现的”,有的认为“课文中写火苗趁风势乱窜,说明当时是有风的,扭头一看就算荒草轻轻一动,敌人也会以为是风吹草动的”。还有的认为“炮弹爆炸,加上燃烧弹燃烧,敌人的前沿阵地肯定是烟雾迷蒙,我扭头一看敌人是发现不了的”。通过这样问题的提出,这样积极的思考,学生不仅学到了提问的方法,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从课文结尾处提问题。
  有些课文的结尾处别具特色,可以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时,训练创造思维。比如教学《田园诗情》时,课文结尾是“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可以引导学生质疑:“那真正的荷兰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兴味盎然,就会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进行语文实践,在文中寻找答案。并在多次的语文读书实践中,引领学生观赏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四)从语用特别处提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课文,在表达方式上很有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语用训练。比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先让学生读一读第九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质疑:这段文字的文本呈现方式有什么特点?接着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这段文本都是先写实在的事物,再写联想。在发现了文本的秘妙之后,要求学生运用“从看到想,再从看到想”的表达方式迁移写一段话。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处理好问题材料,从提高学生质疑的自信心开始,以多种方法让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有了“提问题”的意识之后,他们“提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培养。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他所说的“创造”,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我们只有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其“问题意识”不断涌现,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