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设计
【作者】 颜保华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旧县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作业,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担当着学生知识内化和技能提升训练的重要平台,需要我们在增强分层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而进行创新设计,以此来提高有效性使其有更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加大作业和练习的密度和难度,让学生从繁多作业练习中被练成习惯性解题思维,达到一读便知解法的熟练程度。这种类似条件反射的机械训练,被许多老师应用,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即使在践行多年新课标后,部分教师还有这种思想和做法。因此,在这儿我们仍然有必要对此探究与交流。明确可以这样说,这种机械锻炼不是有效的锻炼,对学生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之处,就像只专注于教学学生的知识库而不关注学生的技能发展提升一样,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应倡导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任务来展开,以求得有效教学成为现实。
一、设计分层性作业,满足多样化需求
新课标中“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一句,反映了人存在个体差异不可能获得同样的发展,即使是获得了同样的教育也不会实现同等的进步的事实。而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不同学力的学生难以获得同样教育下的同步发展。而且,随着年级增高,天天坐在同一个教室的学生的数学素养却差距越来越明显。因此,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要实现不同学力学生的同时发展,就应采取分层施教让各学力学生实现各自所需。而作为课堂教学一部分的作业设计,满足多样化需要就成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实践中,我们可在针对性的作业设计中将难度分为三个级,难、较难、易,分别对应三个学力层次,优秀、中等和较差,在此基础上并将每个学力层次上的作业再提升一些难度,以满足各自学力层次上的学生“跳一跳”的学习需要。这样,他们既有基础性练习又有拔高训练实践,就可有效满足他们多样的作业需求了。
二、设计探究性作业,促创新意识萌发
探究性作业是探究性学习展开的实践平台。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学生知识获取的所有学习方式中逐渐加大占比。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在精心设计这种学习方式的运作中丰富其实践路径,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采用动手操作、分析、表达与协作交流等来获取知识。但长期以来,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教师将家庭作业功能定位于“知识巩固”和“强化技能”而对学生进行机械重复和单调封闭的练习,而且还认为做得越多,效果就越好。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过多的家庭作业限制了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面面俱到的作业设计虽然在巩固知识上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换来“多多益善”的美好现实。很多老师对此还深感困惑:“我多次要求他们练习,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错误的问题慧呢?”其实,如果把题海训练改换成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完成,那样的学习经历就会让学生在脑海里深深打下烙印而不易忘记。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根据学生当前学习实际,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经验创建出与学生能力相当的探究性作业来,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配合合作平台进行实验,思考和综合。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后,我们就可设计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探究性作业来,要求学生他们使用桌子所有可用的工具(例如笔、纸、剪刀和切纸器)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设计对称图形。令我惊讶的是,有些学生试图剪纸,设计建筑物,制作粘土雕像……有很多设计出不同的形状让我惊讶他们的创作天赋。但是从这些“作品”中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创建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特殊”的学生作品的展示,我知道他们都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而且还形成了动手操作的技能,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明显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起到了撒种启苗的作用。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以激发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作动力的学习是苦恼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往往能使人感受到学习的无比快乐。而小学生对数学的情感通常是基于兴趣和对老师的喜爱。但是向师性的利用随着年级增高会逐渐减少比重,而更多的是他们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热爱。但这需要我们教师深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以及数学知识用以实践的价值性,从这两个方面着力来设计趣味性教学,才难使学生深深爱上数学而乐于学习。而数学作业作为数学知识用以实践的平台,就需要我们加强过程中的趣味性设计,让学生在作业的实践中感受到其内在的趣味性以及价值性被掘后所产生的趣味性。这样就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使他们主体性得以充分释放。所以,我们在设计趣味性作业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实际,通过趣味性的语言和事件,通过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包装介质,把我们需要学生解决的知识巩固问题融合在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成为学有热情而践又积极的作业实践者。例如:在学习了“圆周率”π之后,我们可将作业的平台由现实转向网络,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有关祖冲之的相关事迹信息,感受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数学史上的伟大成就。在开展了“统计图”教学之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来编制学生的嗜好和饮食习惯的统计图。让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并提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等。这样的作业设计,自然趣味性十足,有利于把学生卷入到作业自觉中去。
当然,作业的有效性设计还有多种实践途径,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抱着创新的教学态度而使作业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得到创新和拓展,增强分层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能使学生在作业实践中感受到乐趣并增强主体作用,以获得更有效的数学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倪晶,优化作业设计 提高数学练习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加大作业和练习的密度和难度,让学生从繁多作业练习中被练成习惯性解题思维,达到一读便知解法的熟练程度。这种类似条件反射的机械训练,被许多老师应用,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即使在践行多年新课标后,部分教师还有这种思想和做法。因此,在这儿我们仍然有必要对此探究与交流。明确可以这样说,这种机械锻炼不是有效的锻炼,对学生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之处,就像只专注于教学学生的知识库而不关注学生的技能发展提升一样,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应倡导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任务来展开,以求得有效教学成为现实。
一、设计分层性作业,满足多样化需求
新课标中“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一句,反映了人存在个体差异不可能获得同样的发展,即使是获得了同样的教育也不会实现同等的进步的事实。而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不同学力的学生难以获得同样教育下的同步发展。而且,随着年级增高,天天坐在同一个教室的学生的数学素养却差距越来越明显。因此,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要实现不同学力学生的同时发展,就应采取分层施教让各学力学生实现各自所需。而作为课堂教学一部分的作业设计,满足多样化需要就成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实践中,我们可在针对性的作业设计中将难度分为三个级,难、较难、易,分别对应三个学力层次,优秀、中等和较差,在此基础上并将每个学力层次上的作业再提升一些难度,以满足各自学力层次上的学生“跳一跳”的学习需要。这样,他们既有基础性练习又有拔高训练实践,就可有效满足他们多样的作业需求了。
二、设计探究性作业,促创新意识萌发
探究性作业是探究性学习展开的实践平台。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学生知识获取的所有学习方式中逐渐加大占比。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在精心设计这种学习方式的运作中丰富其实践路径,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采用动手操作、分析、表达与协作交流等来获取知识。但长期以来,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教师将家庭作业功能定位于“知识巩固”和“强化技能”而对学生进行机械重复和单调封闭的练习,而且还认为做得越多,效果就越好。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过多的家庭作业限制了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面面俱到的作业设计虽然在巩固知识上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换来“多多益善”的美好现实。很多老师对此还深感困惑:“我多次要求他们练习,为什么还有这么多错误的问题慧呢?”其实,如果把题海训练改换成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完成,那样的学习经历就会让学生在脑海里深深打下烙印而不易忘记。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应根据学生当前学习实际,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经验创建出与学生能力相当的探究性作业来,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配合合作平台进行实验,思考和综合。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后,我们就可设计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探究性作业来,要求学生他们使用桌子所有可用的工具(例如笔、纸、剪刀和切纸器)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设计对称图形。令我惊讶的是,有些学生试图剪纸,设计建筑物,制作粘土雕像……有很多设计出不同的形状让我惊讶他们的创作天赋。但是从这些“作品”中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创建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特殊”的学生作品的展示,我知道他们都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而且还形成了动手操作的技能,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明显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起到了撒种启苗的作用。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以激发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作动力的学习是苦恼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往往能使人感受到学习的无比快乐。而小学生对数学的情感通常是基于兴趣和对老师的喜爱。但是向师性的利用随着年级增高会逐渐减少比重,而更多的是他们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热爱。但这需要我们教师深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以及数学知识用以实践的价值性,从这两个方面着力来设计趣味性教学,才难使学生深深爱上数学而乐于学习。而数学作业作为数学知识用以实践的平台,就需要我们加强过程中的趣味性设计,让学生在作业的实践中感受到其内在的趣味性以及价值性被掘后所产生的趣味性。这样就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使他们主体性得以充分释放。所以,我们在设计趣味性作业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实际,通过趣味性的语言和事件,通过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包装介质,把我们需要学生解决的知识巩固问题融合在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成为学有热情而践又积极的作业实践者。例如:在学习了“圆周率”π之后,我们可将作业的平台由现实转向网络,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有关祖冲之的相关事迹信息,感受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数学史上的伟大成就。在开展了“统计图”教学之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来编制学生的嗜好和饮食习惯的统计图。让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并提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等。这样的作业设计,自然趣味性十足,有利于把学生卷入到作业自觉中去。
当然,作业的有效性设计还有多种实践途径,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抱着创新的教学态度而使作业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得到创新和拓展,增强分层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能使学生在作业实践中感受到乐趣并增强主体作用,以获得更有效的数学实践教育。
参考文献:
[1]倪晶,优化作业设计 提高数学练习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