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低段语文课堂应有朗朗读书声
【作者】 李 莉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吴仲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低段语文应高度重视并落实在课堂的朗读教学,大量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增高理解力,还可让学生养成习惯,获得语意表达方法。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朗读教学,让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
【关键字】 小学语文;低段;朗读教学;加强
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获得语意理解的有效路径,在新课标中得到极高的推崇——“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从小学低段开始,加强朗读教学实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达成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知道,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他们热情活泼,很容易受新颖有趣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丰富的感情和表情,甚至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抓住这些特点,我们可把朗读所需要的东西融合到朗读实践中去,让学生真正达到课标要求并形成自我朗读能力。下面,我结合目前实践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谈谈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的实践策略。
一、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朗读是出声的读,与默读不出声的读是相反的。也就是说,朗读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这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视的。而小学生读出来,就存在这样三个问题,一是是否正确;二是是否流利;三是是否有感情。解决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应从低段学生实际认知和年龄特点去进行实施落实。而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平台,就需要真正担当起责任来。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读,特别是前几年,受“应试”思想影响的教学做法更是错误到不可原谅的地步了,违背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总得读”的看法也说明了此意。这表明朗读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使一篇文章能够使学生正确阅读,要使其流利并不容易,更不用说有感情了,所以我认为正确且流利地朗读是一项长期任务,而且还相当艰巨。小学低段作为朗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更应得到加强和创新实施。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是正确和流利的朗读,我们应认真对待这个工作,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清晰大声地发音,不要读错字,省略单词,不要添加词,不要更改词、少词、掉词,更不要大声唱词。在课堂上,我尝试为每个学生提供大声朗读的机会,以使他们在朗读时能读得慢一些,更有效果一些。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为学生更好的正确的、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会学生朗读技巧
良好的朗读技巧,是我们取得朗读成功的前提。小学生大多只能随字发音,而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特别是低段小学生,他们朗读能力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关于朗读技巧,例如重音、速度、语调、儿化音等,没有技巧如果只是口头讲解,小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具体课文,进行逐步指导。并通过示范,让学生从中感悟、习得,而不是直接授与方法。
(一)加强词语和句子之间的停顿。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经常出现唱歌式朗读,即我们常说的唱读现象。这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分配技巧较差,他们对读写能力的了解不多,并且在忽略词语和词语连接,忽略句子含义的表达的同时,专注于字的发音。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这方面的指导。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像老师一样练习,跟随老师朗读课文。
(二)掌握音调和速度的变化。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可以理解文本的含义,但不能正确地用语言表达,因此应该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让学生知道如何在文本中表达停顿、重量、语调等。要求学生随着表达的需要而改变,以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并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语句描述突然改变,出现着急、焦虑或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通常读起来语速更快,语调比较仓促。表达喜悦,兴奋和赞美的句子,在朗读时音调略高;描述美丽风景的句子,读起来语调舒缓,柔和而优美;表达悲伤和挫败感的句子,读起来会越来越慢。朗读方法应与特定文本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来确定怎样读,才是科学的。例如,《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述夏夜一群心地善良的小动物送小蚂蚁回家的故事。朗读时,音调应柔和、舒缓、读出乐于助人的感觉。教学时,我们就可将朗读方法寓于分角色的朗读训练中。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教给他们朗读方法千万不要直接出示,要通过教师示范和试着模仿的进行,让学生慢慢在朗读中感悟并习得。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反复实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我们发现,各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把朗读与评议有机结合:一名学生阅读,所有人评论;也可以教师阅读,学生评论。当然,更多的是朗朗活动比赛:学生比赛朗读;与老师比赛朗读;小组内朗读,小组成员评论等灵活形式,动员学生很好地朗读课文,使朗读课文成为一种学习常态,一种风气。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发展语言意识,加强培训,并逐步学习一些断词和断句的技术和方法,科学的抑扬顿挫,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提升朗读能力。
总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应将让课堂有朗朗读书声作为教学追求来实施,而不是偶尔进行或蜻蜓点水的做秀。不论你是小学一年级还是其他年级,都应该专注于阅读训练。朗读的指导和培训至关重要。有效的阅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在促进学生的阅读习惯方面发挥良好作用。因此,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并加强朗读训练。
参考文献:
[1]聂红平,如何加强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践[J].学周刊,2018年。
【关键字】 小学语文;低段;朗读教学;加强
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获得语意理解的有效路径,在新课标中得到极高的推崇——“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从小学低段开始,加强朗读教学实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达成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知道,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他们热情活泼,很容易受新颖有趣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丰富的感情和表情,甚至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抓住这些特点,我们可把朗读所需要的东西融合到朗读实践中去,让学生真正达到课标要求并形成自我朗读能力。下面,我结合目前实践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谈谈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读书声的实践策略。
一、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朗读是出声的读,与默读不出声的读是相反的。也就是说,朗读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这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视的。而小学生读出来,就存在这样三个问题,一是是否正确;二是是否流利;三是是否有感情。解决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应从低段学生实际认知和年龄特点去进行实施落实。而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实践平台,就需要真正担当起责任来。现实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读,特别是前几年,受“应试”思想影响的教学做法更是错误到不可原谅的地步了,违背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总得读”的看法也说明了此意。这表明朗读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使一篇文章能够使学生正确阅读,要使其流利并不容易,更不用说有感情了,所以我认为正确且流利地朗读是一项长期任务,而且还相当艰巨。小学低段作为朗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更应得到加强和创新实施。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是正确和流利的朗读,我们应认真对待这个工作,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清晰大声地发音,不要读错字,省略单词,不要添加词,不要更改词、少词、掉词,更不要大声唱词。在课堂上,我尝试为每个学生提供大声朗读的机会,以使他们在朗读时能读得慢一些,更有效果一些。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为学生更好的正确的、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会学生朗读技巧
良好的朗读技巧,是我们取得朗读成功的前提。小学生大多只能随字发音,而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特别是低段小学生,他们朗读能力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关于朗读技巧,例如重音、速度、语调、儿化音等,没有技巧如果只是口头讲解,小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具体课文,进行逐步指导。并通过示范,让学生从中感悟、习得,而不是直接授与方法。
(一)加强词语和句子之间的停顿。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经常出现唱歌式朗读,即我们常说的唱读现象。这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分配技巧较差,他们对读写能力的了解不多,并且在忽略词语和词语连接,忽略句子含义的表达的同时,专注于字的发音。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这方面的指导。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像老师一样练习,跟随老师朗读课文。
(二)掌握音调和速度的变化。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可以理解文本的含义,但不能正确地用语言表达,因此应该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让学生知道如何在文本中表达停顿、重量、语调等。要求学生随着表达的需要而改变,以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并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语句描述突然改变,出现着急、焦虑或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通常读起来语速更快,语调比较仓促。表达喜悦,兴奋和赞美的句子,在朗读时音调略高;描述美丽风景的句子,读起来语调舒缓,柔和而优美;表达悲伤和挫败感的句子,读起来会越来越慢。朗读方法应与特定文本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来确定怎样读,才是科学的。例如,《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述夏夜一群心地善良的小动物送小蚂蚁回家的故事。朗读时,音调应柔和、舒缓、读出乐于助人的感觉。教学时,我们就可将朗读方法寓于分角色的朗读训练中。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教给他们朗读方法千万不要直接出示,要通过教师示范和试着模仿的进行,让学生慢慢在朗读中感悟并习得。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朗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反复实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我们发现,各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把朗读与评议有机结合:一名学生阅读,所有人评论;也可以教师阅读,学生评论。当然,更多的是朗朗活动比赛:学生比赛朗读;与老师比赛朗读;小组内朗读,小组成员评论等灵活形式,动员学生很好地朗读课文,使朗读课文成为一种学习常态,一种风气。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发展语言意识,加强培训,并逐步学习一些断词和断句的技术和方法,科学的抑扬顿挫,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提升朗读能力。
总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应将让课堂有朗朗读书声作为教学追求来实施,而不是偶尔进行或蜻蜓点水的做秀。不论你是小学一年级还是其他年级,都应该专注于阅读训练。朗读的指导和培训至关重要。有效的阅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在促进学生的阅读习惯方面发挥良好作用。因此,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并加强朗读训练。
参考文献:
[1]聂红平,如何加强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践[J].学周刊,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