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趣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作者】 古力皮亚·赛买提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20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慎重选题;教师作用;情感体验
一、选题要慎重
由于把握不准学生心理,这学期我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是由几位老师磋商后定的,没有事先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这就造成学生对课题的兴趣不高,不愿忘我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本期我们的一个子课题是《观察月亮,摸索月相变化规律》。当时我们几位老师想的是看月亮谁都会,这个课题便于开展,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耐心,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要定时观看一个完整农历月的月亮,下半月的月亮还要在下半夜起来看)。课题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是后来才知道根本不具可操作性。事先没有考虑到汉中冬季云雾之多,一个完整农历月,学生只看到一次月亮,根本不能通过观察来研究规律。因此教师在确定研究性课题前应做好两个工作。一是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要充分论证课题的可操作性。
二、发挥好教师的组织、推动作用
研究性学习当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过程的实施,还是结果的形成,都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在学生开展起研究性学习后是不是就安安逸逸地等着学生出结果呢?当然不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更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组织、协调,地理研究性学习很难顺利发展。就以这次收集月球资料来说吧,我没有想到要给五个研究性小组分工,等一个月后把学生收集的资料汇总时才发现,不仅班与班之间内容重复,就是同班的同学之间也有很多是重复的。
现在我们特别强调竞争意识,加之年轻人谁也不服谁,因而很难自发形成分工协作,步调统一的集体。而现代科学研究尤其要讲合作,单干出大成就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协调好学生,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的研究性学习还需要学生深入社会,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老师要像教孩子学走路的妈妈那样,既不包办代替,也不能让他受伤灰心。教师必须具有自身研究性学习地体验,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创造性运用,方能得心应手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关注过程,着重情感体验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是说要搞出什么发明创造,我们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这种活动掌握并逐渐主要使用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强化灌输式学习方法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科学发展离不开逻辑推理,更离不开艰苦的实践探索。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传输知识,构建科学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青少年的探索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习惯。因为实践出真理,实验出发明。只读书不实践最易出“书呆子”和“纸老虎”,很难出专家。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更多的是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是要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体验到科学进程的艰难曲折,体会到人类文明的来之不易,是否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意识、科学研究的习惯,是否逐渐具有科学态度、科研方法。这期的研究性学习原定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于十二月底将十四个班的学习小组集中起来,畅谈学习感受,只可惜期末考试提前,没有时间来做这件事了。但我还是布置我所担任的一至五班的研究性小组成员都写了学习感受,并据此给予了他们适当的评价和引导。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学校要求教师和学生就本期研究性学习写出论文,而没有要求写感受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难道通过短短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就能搞出发明创造?地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不退缩,敢于创新,教师之间,师生之虚心请教,精诚团结,一定会逐渐掌握好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总之,地理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征。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也是中学阶段地理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与地理课程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但从一种课程类型看,与地理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功能、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课程着重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主要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为主。其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开放的。而地理课程教学则以地理知识的获得、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及相应的地理能力培养为主,方式多为课堂教学。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对立的关系,从地理课程教学着眼,研究性学习是其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式之一,地理课程所需要的是吸收、借鉴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同时,地理课程也有责任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并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深化来促进地理课程教学本身的知识重组,活化知识自己的结构,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15.
[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7).
[3]胡岗生.地理研究性学习及实施步骤[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7(9).
【关键词】 慎重选题;教师作用;情感体验
一、选题要慎重
由于把握不准学生心理,这学期我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是由几位老师磋商后定的,没有事先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这就造成学生对课题的兴趣不高,不愿忘我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本期我们的一个子课题是《观察月亮,摸索月相变化规律》。当时我们几位老师想的是看月亮谁都会,这个课题便于开展,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耐心,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要定时观看一个完整农历月的月亮,下半月的月亮还要在下半夜起来看)。课题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是后来才知道根本不具可操作性。事先没有考虑到汉中冬季云雾之多,一个完整农历月,学生只看到一次月亮,根本不能通过观察来研究规律。因此教师在确定研究性课题前应做好两个工作。一是广泛征求学生意见,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要充分论证课题的可操作性。
二、发挥好教师的组织、推动作用
研究性学习当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过程的实施,还是结果的形成,都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在学生开展起研究性学习后是不是就安安逸逸地等着学生出结果呢?当然不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更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组织、协调,地理研究性学习很难顺利发展。就以这次收集月球资料来说吧,我没有想到要给五个研究性小组分工,等一个月后把学生收集的资料汇总时才发现,不仅班与班之间内容重复,就是同班的同学之间也有很多是重复的。
现在我们特别强调竞争意识,加之年轻人谁也不服谁,因而很难自发形成分工协作,步调统一的集体。而现代科学研究尤其要讲合作,单干出大成就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协调好学生,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的研究性学习还需要学生深入社会,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老师要像教孩子学走路的妈妈那样,既不包办代替,也不能让他受伤灰心。教师必须具有自身研究性学习地体验,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创造性运用,方能得心应手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关注过程,着重情感体验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是说要搞出什么发明创造,我们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这种活动掌握并逐渐主要使用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强化灌输式学习方法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科学发展离不开逻辑推理,更离不开艰苦的实践探索。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传输知识,构建科学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青少年的探索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习惯。因为实践出真理,实验出发明。只读书不实践最易出“书呆子”和“纸老虎”,很难出专家。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更多的是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是要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体验到科学进程的艰难曲折,体会到人类文明的来之不易,是否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意识、科学研究的习惯,是否逐渐具有科学态度、科研方法。这期的研究性学习原定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于十二月底将十四个班的学习小组集中起来,畅谈学习感受,只可惜期末考试提前,没有时间来做这件事了。但我还是布置我所担任的一至五班的研究性小组成员都写了学习感受,并据此给予了他们适当的评价和引导。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学校要求教师和学生就本期研究性学习写出论文,而没有要求写感受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难道通过短短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就能搞出发明创造?地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生事物,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不退缩,敢于创新,教师之间,师生之虚心请教,精诚团结,一定会逐渐掌握好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总之,地理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征。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也是中学阶段地理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与地理课程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关系。但从一种课程类型看,与地理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功能、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课程着重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主要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为主。其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开放的。而地理课程教学则以地理知识的获得、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及相应的地理能力培养为主,方式多为课堂教学。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对立的关系,从地理课程教学着眼,研究性学习是其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式之一,地理课程所需要的是吸收、借鉴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同时,地理课程也有责任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并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深化来促进地理课程教学本身的知识重组,活化知识自己的结构,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15.
[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7).
[3]胡岗生.地理研究性学习及实施步骤[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