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分解减化例题难度,改变例题教学策略 做到例题、习题相结合,有延伸

【作者】 曹升平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目前,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材出现例题、习题偏难的问题,对于中上等学生来说学习、练习上较为轻松,但对于后20%左右的同学明显出现“接受”吃力的现象。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再照本宣科地讲,就会使学生在理解上难以有明显地突破,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丧失自信心。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驾驭教材。本着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态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来研究一下如何分解例题难度,做到“例题、习题相结合。讲、练梯度有延伸”这一课题来进行探讨。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优、差生分化的现象和趋势,中上等生是班中优势群体,而中下等生则一不小心,往往因能力、技巧等原因阻碍了他们的步伐。作为老师在利用“一对一”结对子,优差帮扶、个别指导仍难以改变状况的形势下,不妨改变一下教学策略,让浮在表面的东西变为适用的东西,我在解决后20%的学生上进的问题是这样来做的:
  1、在讲例题时,我很少用课本上的例题(实用的除外),而是用生活中的与例题接近的实际例子,在学生有兴趣时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来探究并且将探究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问题的组合,在各个小的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重新组合成原来问题,这样既降低问题的难度,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同样达到了解决难问题的目的。即教师要讲清楚,学生要彻底弄明白。(并不是说小组合作就不要教师讲了,这是对小组合作的错误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后20%左右的学生特别活跃,难度降低了,他们也有发言权了,瞬即恢复往日的孩子的天性。一节课下来不光孩子们找到了自信,教师也找到了自信。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地方,成为心灵交流的地方。这时在练习了几个实际的例子后,随手将课本原例题出示,就变成了学生演练的习题,不再陌生与难堪,人人参与主动交流,不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完成,例题变成学生向老师展示成果的习题。
  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激情煽动起来了,下一步就是习题了,由于例题是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因此习题的处理也好多了。在习题选择上,开始阶段一定要让学生看不出例题与习题的区别,力争使例题是习题,习题也是例题。要体现台阶小,密度高,循序渐进,高难度习题在开始练习阶段要适可而止,不可急功冒进,以挫伤部分学困生的积极性。我在练习时有这样一个项目,让学生根据实例去找与实例相同的习题,并自行解决。习题越丰富,面越广的要予以班规中的奖励措施来奖励。(教师提示习题可寻资料:“课课练”、“课本单元复习”、“达标AB卷”、“课外相应智力开发的书等等,不要怕学生提前做了以后要检测的内容,早学晚会都是目的)这样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自己去进取。为把某一问题解决,学生之间互助对象、互助组、合作小组,自然而然地自行产生。(这是实实在在的小组合作,并不是形式上的分组合作,是因需要而产生的,是适用的,小组合作带来的效益是客观的),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当好顾问,做好总结,每阶段一总结,以扬长避短,提高士气。
  在习题处理上采用“小台阶,高密度,秩序浙进”的同时,并加以灵活的习题处理手段,使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学生之间竞争也日趋激励,后进生也不再惧怕学习,不再惧怕优等生。人人参与,题题成功。“不使一人掉队”,得到落实与保证。象以前一题砸到一小批,一卷考倒一大片的现象不复存在。
  实例:我班有一个叫王亮的学生,父亲是聋哑残疾,母亲也无什么文化,学习成绩在班中后5名。家庭指导、家教根本跟不上,各科教师均对他头痛,都说他笨,且不受管理,各种所谓的“毛病”他都有。自我实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半年来,我科学地施教加以生活中的照顾,如请求校长减免学费等等,该生明显进步,去年期末考试数学108分,今年期中考试数学112分。已进入中上等学生行列。其他各科也均带动提高,我个人认为该生从根本上来说是收益于我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他找到了自信,激发了他原始的学习动力,才有今天的收获。类似例子很多,我不再一一介绍。
  以“分解减化例题难度,做到例题、习题相结合,有延伸,改变例题、习题教学策略。”为切入点,从根本上来解决课堂教学效益,是有明显收获的,今后要与组内其他老师搞好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以利于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