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
【作者】 陈爱群
【机构】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福田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社会各界也愈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强化德育教学工作水准。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寻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德育工作;班主任;教学环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与品德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会形成深远影响。小学德育教学活动在义务教育体系中占据显赫地位,而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并努力强化相关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围绕如何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1.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未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多数班主任未能给予德育教育工作充分的重视与支持。在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惯性影响下,绝大多数的教师以及家长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生考试成绩方面,甚至单纯认为成绩能够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且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这种认知方式未能给予德育教学工作有力支持,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若班主任能够将传统的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则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强化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班主任主要负责实施德育工作,这也意味着德育工作效果与班主任的综合素养密切相关。基于此,各地小学管理层应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培训活动,从不同维度强化班主任的综合素养。当前,小学生普遍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与创新意识,而班主任更是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教育工作者,这也使得小学生会在潜意识中对班主任的行为、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模仿。为确保小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品格,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身,始终最积极、正面、健康的形象展现给学生,努力强化自我道德水准,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反复模仿形成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进而为后续开展系统性的德育教学活动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德育教学直接关乎学生未来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班主任应始终将德育教学放置于首要地位,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强化班内的学风建设,努力为小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进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2.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管理者,这也意味着班主任的职业素养与综合品质直接关系到德育教学水准。若班主任不具备合格的德育素质,不重视德育教学工作,未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德育理论,则难以深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活动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直观的系统性教学过程,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合格的理论知识与德育素养。反之,若教师不具备上述素养,则很难高质高效地完成预定的德育教学目标,也很难切实增强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小学生在年龄、阅历、身心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很难对事物形成正确、清晰、系统的认知;只有当其对事情进行亲身感知后,方可产生明确的认知。基于此,班主任应详细了解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学习能力、认知水准以及知识背景,创新德育教学方式,确保德育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以及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有机融合实践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活动,切实增强德育教学效率与质量。比如:教师可在班内定期举办主题班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注重提升德育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舒适的教学氛围,强化德育知识的教学效果,切实增强对于教学的实效性,全面强化小学生的德育素养与综合品质。
3.创建有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
长期以来,在传统德育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任务是被动接受知识,主要负责听课;而教师负责讲解知识,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此背景下,教师只能寄希望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进而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若教师不能革新教学模式,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则难以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互动、沟通,无法推动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教师应清晰认知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不具备成熟的生理与心理素养且通常伴随着极强自尊心的应该特点,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增强德育教学质量,避免引发学生对于德育教学活动的厌烦心理。
在德育教学的时间进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会受到源自于教学环境的影响;为确保教学环境能够给予德育工作积极、正面影响,教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创建有利于德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环境,推动班内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讨论、探究与交流活动中,努力强化小学生的主体意识,明确小学生在德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还应公平公正地从班内选取班干部,强化小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纪律意识。
第二、定期组织班内学生参与主题班会活动,将德育教学活动渗透到主题班会中,进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先进的教育手段,强化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引入辩论会、主题演讲、电影茶话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学活动,从不同维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进而强化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创新德育教学模式,创建有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全面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然然,蔡英华.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185.
[2]黄小辉.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3-43.
【关键词】 德育工作;班主任;教学环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与品德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会形成深远影响。小学德育教学活动在义务教育体系中占据显赫地位,而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并努力强化相关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围绕如何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1.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未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多数班主任未能给予德育教育工作充分的重视与支持。在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惯性影响下,绝大多数的教师以及家长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生考试成绩方面,甚至单纯认为成绩能够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且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这种认知方式未能给予德育教学工作有力支持,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若班主任能够将传统的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则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强化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班主任主要负责实施德育工作,这也意味着德育工作效果与班主任的综合素养密切相关。基于此,各地小学管理层应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培训活动,从不同维度强化班主任的综合素养。当前,小学生普遍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与创新意识,而班主任更是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教育工作者,这也使得小学生会在潜意识中对班主任的行为、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模仿。为确保小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品格,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身,始终最积极、正面、健康的形象展现给学生,努力强化自我道德水准,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反复模仿形成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进而为后续开展系统性的德育教学活动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德育教学直接关乎学生未来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班主任应始终将德育教学放置于首要地位,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强化班内的学风建设,努力为小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进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2.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学体系中,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管理者,这也意味着班主任的职业素养与综合品质直接关系到德育教学水准。若班主任不具备合格的德育素质,不重视德育教学工作,未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德育理论,则难以深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活动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直观的系统性教学过程,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合格的理论知识与德育素养。反之,若教师不具备上述素养,则很难高质高效地完成预定的德育教学目标,也很难切实增强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小学生在年龄、阅历、身心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很难对事物形成正确、清晰、系统的认知;只有当其对事情进行亲身感知后,方可产生明确的认知。基于此,班主任应详细了解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学习能力、认知水准以及知识背景,创新德育教学方式,确保德育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以及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有机融合实践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活动,切实增强德育教学效率与质量。比如:教师可在班内定期举办主题班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注重提升德育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舒适的教学氛围,强化德育知识的教学效果,切实增强对于教学的实效性,全面强化小学生的德育素养与综合品质。
3.创建有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
长期以来,在传统德育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任务是被动接受知识,主要负责听课;而教师负责讲解知识,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此背景下,教师只能寄希望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进而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若教师不能革新教学模式,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则难以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互动、沟通,无法推动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教师应清晰认知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不具备成熟的生理与心理素养且通常伴随着极强自尊心的应该特点,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增强德育教学质量,避免引发学生对于德育教学活动的厌烦心理。
在德育教学的时间进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会受到源自于教学环境的影响;为确保教学环境能够给予德育工作积极、正面影响,教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创建有利于德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环境,推动班内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讨论、探究与交流活动中,努力强化小学生的主体意识,明确小学生在德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还应公平公正地从班内选取班干部,强化小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纪律意识。
第二、定期组织班内学生参与主题班会活动,将德育教学活动渗透到主题班会中,进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先进的教育手段,强化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引入辩论会、主题演讲、电影茶话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学活动,从不同维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进而强化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创新德育教学模式,创建有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全面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然然,蔡英华.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185.
[2]黄小辉.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