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作者】 俞美君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阅读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够拓宽深造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电子影像时代,儿童的阅读正受影视、网络等多元传媒的冲击,所以儿童文学阅读的氛围还未浓厚。所以加强课外阅读事在必行。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一、培养兴趣,乐于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以下几种做法: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草船借箭》的故事,当我讲到诸葛亮不费一点力气,从曹操手里“借到”十万支箭时,既削弱了曹操的兵力、物力,又给了周瑜一个强有力的回击,周瑜长叹:“不得不佩服诸葛亮。”这都源于他的神机妙算,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想知道就去借《三国演义》(儿童版)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开展活动,展开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我所带的班级中,人人都备有这样的摘抄本,同学们都给他们取了一个个动听而富有意义的名字。如:苗苗、甜甜、萌芽等,并设计了精美的图案,这个图案是根据不同体裁分类的,如散文、童话、科普、剧本,图案各不相同。有了精美的摘抄本和动听的名字,人人就开拓了一片新的园地,开始满腔热情地“耕耘”自己的乐园。我进行定期检查,一般利用课前3分钟,让学生脱稿发言。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向大家推荐好书及新出版的文学书籍,展示自己积累的文学知识,谈得到的优美词句。我也随时抽阅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的笔记,写得好,给予表扬或张贴交流,这样大大激发了儿童文学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二、教授方法,自主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是为了不教”,为什么?那是因为我们已教给了他们学习方法,以精读带博读,以课内课外;凭什么?凭的就是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习方法。我平常积累了一些做法: 
  1.圈点摘录法 
  平时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即在读书时候用笔作一些读书符号:如“?”表示此处有疑问,“!”表示很喜欢,“。”表示很重要等等,并且利用自己的摘抄本,做读书笔记,我还经常指导学生在书旁记录下一些自己的体会,哪怕三言两语,只要真情流露,也是成功之笔,也促进理解,加深阅读。 
  2.迁移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知识的共同因素,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新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如《水上飞机》是一篇儿童科普文章,学习了单元的重点——儿童科普文章学习的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新型的纸》、《奇妙的玻璃》。学习了“总——分——总”结构的段落后,我就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会的方法,自主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总之,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