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故事”还原策略

【作者】 曾雪梅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延安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故事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儿童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讲故事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是一种切实有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文白对照,了解故事大意
  文白对照是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方式。与白话文体对照理解,借助学系统准确掌握,对照中初步认识文言文言语特点,理解字词意思,掌握故事大意。
  (一)对照理解白话文体
  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有相应的大家熟悉的白话文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与白话文体的对照中掌握基础知识,了解文言文言语特点。
  1、字词对照。
  文言文有很多词语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教师利用白话文体进行字词对照,感受两者共通之处。课文中很多词语意思和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就是“游戏”,“登”即是“爬”,“击”是“击打”。将这些词语与现代文进行对照,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消除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在与白话文体字词对照中,还可以发现文言文古今异义的言语特点。
  2、扩词补句。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较少。且文言文多讲究省略,句子中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较为常见。将文言文进行扩词补句,再与原文比较,初步感受其简练的特点。
  3、过程展开。
  小学文言文因篇幅短小的原因,大部分课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叙事要素交代清楚,具体过程不展开。以现代文方式将叙事过程展开,写具体,比较发现文言文抓事物要点、叙事过程和情景省略。
  (二)准确掌握助学系统
  统编教材的文言文学习,都在教科书上呈现了明确的助学系统——注释对作品出处介绍,对词语解释;插图展示故事内容情境;资料袋对故事内容进行补充或背景介绍;泡泡语提示具体学习方法;课后习题明确目标要求等。依托助学系统,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准确掌握故事内容。
  二、想象补白,丰富故事细节
  想象补白,即在文本的关键句段中寻找切入点,通过想象,适当仿写、续写及补白,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丰富故事细节。
  (一) 句式仿写
  文言文学习应“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寻找适合学生仿写的句式,既熟悉句式表达特点,又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丰富故事情节。《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表现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技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对琴声的描述及琴声所表达的情怀。以这两句话为范本,进行仿写:伯牙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伯牙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伯牙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在仿写中,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表达特点有准确掌握,对“知音”一词有更深刻理解。
  (二)细节补白
  文言文作品言简意丰,多有留白。围绕留白展开丰富联想,尝试补白,突出描写作者未详写的细节部分,扩展成内容更丰富的故事。
  1、细节想象。
  教材中文言文故事篇幅短小,写主要情节不做细节描写。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抓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展开想象,进行补白。
  2、插图补充。
  文言课文中通常有精美、富有童趣的插图,易于观察理解。充分挖掘插图的助学价值,观察图片,合理补白,丰富故事情节。
  3、情境还原。
  《守株待兔》要求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学生只有亲临故事现场,才能明白被笑话的原因。因此,将故事情节还原到“耕者”身上,想象耕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想象耕者看见“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惊喜,体会耕者“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的不劳而获的心理导致的语言和行为变化,在情境还原中了解耕者为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故事内容更为丰富。
  (三)结尾续写
  教材中文言文小故事大都在结尾处留有继续拓展的空间,在结尾安排扩展性补充,延伸情节,练笔续写,丰富细节。
  三、诵读思辨,明白故事主旨
  诵读是学习语文最简捷有效的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来源于文言文学习,因其难读,需反复诵读、背诵、理解、感悟、内化。诵读之后再思辨,方可明白故事主旨。
  (一)诵读涵泳,推进理解
  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文言文课后练习第一题都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学习文言文、讲好文言文故事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更要诵读涵泳,读出韵味、读出理解、读懂要义。诵读要义,是“得他滋味”。
  (二)问题启动,思辨深化
  教材所选文言文小故事里,大多阐明某个道理,深入浅出,引人深思。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提炼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来启动思维,思辨中明白隐含义。
  四、多元实践,传承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角色扮演、再现智慧,拓展阅读、丰富经验,多元实践中将文言文所言之志、所载之道进行传承。
  (一)角色扮演,再现智慧
  角色扮演,还原现场,将离学生较远的故事创作背景及故事场景再现,在当时当境中明白故事道理,汲取民族智慧。
  (二)阅读拓展,丰富经验
  整个小学阶段仅14篇文言文,需拓展教材外文言文进行阅读。从课文阅读走向课文相关阅读,从课文相关阅读走向与课文无关的阅读,从“篇”走向“本”。学完一课文言文,拓展同类型主题文言文或者该文言文所处书籍。
  (三)生活链接,由知入行
  文言文学习最终落点在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如《囊萤夜读》“囊萤”的象征意就是勤学,说到囊萤就想到勤学,想到车胤勤学的品质。课文学完后找找生活中勤学的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勤奋学习的,再联系自己说说应该怎样做。还可以进行勤学大赛,以争先方式更好地传承勤学品质。《司马光》的逆向思维,《两小儿辩日》的科学探索精神等都可以和生活连接,在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故事”还原,还原不是目的,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还原中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领悟文言文基本规律,掌握文言文学习要领,传承文言文所言之志、所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