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以学生为本的信息技术课堂
【作者】 罗春梅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木老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处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教学,是符合现代教育环境的一种表现。本文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以及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的途径进行研究,以期为信息技术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为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供信息。
一、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各中小学校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逐渐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为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校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有些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除了教师的因素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持久也是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之一。基于目前的情况,教师应该通过有效手段和策略,克服教学中的问题,努力建设有效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本课堂。
二、构建学本课堂途径
(一)寻找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符合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教学资源,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并且在教学中构建学本课堂。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重视开发教学资源这个环节,将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工具和内容来源,再加上缺乏正确的理念引领,使得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死气沉沉。为了构建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建立以学生本位教学思想为指导观念的教学框架,使学生能够在小学信息课中提升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并逐渐形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预习单、思维导图、微课视频、可视教程等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加深对信息课程内容的理解,不断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相对于中学生,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薄弱。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他们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他们在循序渐进的问题中不断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则他们的自主思考意识和独立探究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本课堂的构建也能向前迈进一大步。在当前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简单的一问一答。教师不大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也较少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都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为了构建信息技术学本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设置层次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得到发展,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深化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三)制定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在实行教学过程前制定的一种计划。它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形成了结构完备、层次清晰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就会顺利展开。在建设学本课堂中,提前制定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案,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方案上的内容和方法。目前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仅仅局限于教材上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没有在课程开始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这样会导致部分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变成学生玩乐的地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实现。因此,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和想法,教师应该制定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案,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复习等不同的阶段,探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四)提倡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能够体现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真正将学本观念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互帮互助中逐渐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构建学本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忽视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一般都是通过单方面的灌输式讲解,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就被逐渐削弱。因此,为了缓解这种被动的局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增强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中,迸射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不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五)建立导学机制。
学本课堂的指导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学本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出现了两种极端观念:一种是为了完全掌控课堂,不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一种是将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割裂,完全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学本观念的错误理解。为了应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建立导学机制,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讲课”逐步向“导课”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建立学本课堂做准备。
(六)创建多元评价。
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存在着一种“教师才是教学主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唯教师的指令是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学本课堂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为了进一步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堂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因此学本课堂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在构建学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核心素养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建设更加高效的信息技术学本课堂。
一、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各中小学校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逐渐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为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校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有些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除了教师的因素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持久也是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之一。基于目前的情况,教师应该通过有效手段和策略,克服教学中的问题,努力建设有效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本课堂。
二、构建学本课堂途径
(一)寻找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符合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教学资源,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并且在教学中构建学本课堂。在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重视开发教学资源这个环节,将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工具和内容来源,再加上缺乏正确的理念引领,使得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死气沉沉。为了构建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建立以学生本位教学思想为指导观念的教学框架,使学生能够在小学信息课中提升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并逐渐形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预习单、思维导图、微课视频、可视教程等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加深对信息课程内容的理解,不断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相对于中学生,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薄弱。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他们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他们在循序渐进的问题中不断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则他们的自主思考意识和独立探究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本课堂的构建也能向前迈进一大步。在当前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简单的一问一答。教师不大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也较少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都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为了构建信息技术学本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设置层次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得到发展,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深化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三)制定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在实行教学过程前制定的一种计划。它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果形成了结构完备、层次清晰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就会顺利展开。在建设学本课堂中,提前制定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案,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方案上的内容和方法。目前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仅仅局限于教材上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而没有在课程开始前,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这样会导致部分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变成学生玩乐的地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实现。因此,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和想法,教师应该制定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案,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复习等不同的阶段,探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四)提倡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能够体现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真正将学本观念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互帮互助中逐渐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构建学本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忽视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一般都是通过单方面的灌输式讲解,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就被逐渐削弱。因此,为了缓解这种被动的局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增强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中,迸射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不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五)建立导学机制。
学本课堂的指导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学本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出现了两种极端观念:一种是为了完全掌控课堂,不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一种是将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割裂,完全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学本观念的错误理解。为了应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建立导学机制,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讲课”逐步向“导课”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建立学本课堂做准备。
(六)创建多元评价。
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存在着一种“教师才是教学主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唯教师的指令是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学本课堂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为了进一步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堂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因此学本课堂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在构建学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核心素养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建设更加高效的信息技术学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