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培养学生数学记忆能力的策略探寻
【作者】 周艳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记忆,提高他们记忆能力。实践可从比较、理解、归类、综合和创造等方面去指导。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记忆能力;培养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在现、回忆几个基本过程。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记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运用“记忆”手段帮助学生记;二是进行记忆能力培养,使学生能记和会记。如果把小学数学教学仅仅理解成让学生记住知识,往往就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如果不把“记忆”看成一种能力,将使数学的教和学都失去有力的工具。因此我认为要把记忆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技能加以开发。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比较记忆
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以比较中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在数学中,涉及到一些单位换算的题,就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比较,从比较中得出一般规律,再总结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这样学生运用时就不会出错了。
二、理解记忆
理解记忆是指对识记材料的内容、意义进行思维,在理解其含义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记忆。如在教学名数的改写的时候,将方法归纳为三点便于理解,“一看、二想、三判断。”一看,即看是高级单位化为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化为高级单位;二想,即想二者之间的进率,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计算;三判断,就是判断小数点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移动多少位。学生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只要对方法加以理解就能准确无误的完成。再如在教学长方体面积时,要让学生记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一定要先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要让学生记住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圆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让学生亲手操作,亲眼看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圆面积计算公式为S=πr2,这样理解来记忆就很容易了。
三、归类记忆
如把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归类,并编成顺口溜:如“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边乘边,计算平行四边形,底高相乘就完成,三角形面积不难算,底高相乘取一半,梯形的面积也好求,首先是上底加下底,加得之和乘以高,除以二后得面积......”还有记忆百以内的质数,可编成歌谣:“一位质数偶打头,2、3、5、7记得熟;两位质数不用愁,可以编成顺口溜,十位见了4和1,个位准有1、3、7;十位若是2、5、8,个位3、9往上加;十位若是3和6,个位1、7跟在后;十位一旦被7占,个位1、3、9出现;19、97最后算。”学生只要顺口说出歌谣,就能很快判断出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了。再有把除法中的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归为一类进行记忆,既减轻负担,又牢固记忆。
四、综合记忆
记忆不全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让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加深记忆,运用语言感受提高记忆效率,也是掌握知识的好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该安排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有动口、动手、动脑的时机。如我在数学圆周长和面积时,让学生自制学具,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制的学具去拼,从而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两个易混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眼高手低,教师照本宣科,将书本的知识井然有序地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点的不断综合,根据重点和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归纳,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原有课本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方法和新思路,积极探索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中国古代教学中“教是为了不教”为基本的教学战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用教师对于知识点的综合分析,强化学生的知识认识,提升学生数学记忆。例如,在小学的数学中,有关运算定律的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定律,分配定律、交换定律、结合定律等等,这些定律系统内容繁多,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学生也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够理解和记忆,并学以致用。在这种复杂知识体系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和提升,将所有定律放在一个知识框架中,让学生一目了然,对各种定律的表达和应用清晰于表,教师不断地加强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记忆势必会更上一层楼。对于运算定律的知识巩固和归纳,教师可以将这些定律放在一个图表中,进行归纳和综合,帮助学生记忆的提升。例如,加强知识点不断综合,加深认识。这是在数学教学里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知识巩固和归纳,对于学生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广大教师的考虑。
数学教学要遵循数学教学规律,不能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教给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的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坚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张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提升策略探究[J].素质教育,2018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记忆能力;培养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在现、回忆几个基本过程。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记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运用“记忆”手段帮助学生记;二是进行记忆能力培养,使学生能记和会记。如果把小学数学教学仅仅理解成让学生记住知识,往往就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如果不把“记忆”看成一种能力,将使数学的教和学都失去有力的工具。因此我认为要把记忆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基本技能加以开发。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比较记忆
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以比较中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在数学中,涉及到一些单位换算的题,就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比较,从比较中得出一般规律,再总结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这样学生运用时就不会出错了。
二、理解记忆
理解记忆是指对识记材料的内容、意义进行思维,在理解其含义和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记忆。如在教学名数的改写的时候,将方法归纳为三点便于理解,“一看、二想、三判断。”一看,即看是高级单位化为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化为高级单位;二想,即想二者之间的进率,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计算;三判断,就是判断小数点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移动多少位。学生遇到这一类型的题目,只要对方法加以理解就能准确无误的完成。再如在教学长方体面积时,要让学生记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一定要先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要让学生记住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圆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让学生亲手操作,亲眼看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圆面积计算公式为S=πr2,这样理解来记忆就很容易了。
三、归类记忆
如把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归类,并编成顺口溜:如“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边乘边,计算平行四边形,底高相乘就完成,三角形面积不难算,底高相乘取一半,梯形的面积也好求,首先是上底加下底,加得之和乘以高,除以二后得面积......”还有记忆百以内的质数,可编成歌谣:“一位质数偶打头,2、3、5、7记得熟;两位质数不用愁,可以编成顺口溜,十位见了4和1,个位准有1、3、7;十位若是2、5、8,个位3、9往上加;十位若是3和6,个位1、7跟在后;十位一旦被7占,个位1、3、9出现;19、97最后算。”学生只要顺口说出歌谣,就能很快判断出一个自然数是不是质数了。再有把除法中的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归为一类进行记忆,既减轻负担,又牢固记忆。
四、综合记忆
记忆不全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让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加深记忆,运用语言感受提高记忆效率,也是掌握知识的好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该安排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有动口、动手、动脑的时机。如我在数学圆周长和面积时,让学生自制学具,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制的学具去拼,从而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两个易混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眼高手低,教师照本宣科,将书本的知识井然有序地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点的不断综合,根据重点和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归纳,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原有课本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方法和新思路,积极探索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中国古代教学中“教是为了不教”为基本的教学战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用教师对于知识点的综合分析,强化学生的知识认识,提升学生数学记忆。例如,在小学的数学中,有关运算定律的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定律,分配定律、交换定律、结合定律等等,这些定律系统内容繁多,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学生也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够理解和记忆,并学以致用。在这种复杂知识体系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和提升,将所有定律放在一个知识框架中,让学生一目了然,对各种定律的表达和应用清晰于表,教师不断地加强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记忆势必会更上一层楼。对于运算定律的知识巩固和归纳,教师可以将这些定律放在一个图表中,进行归纳和综合,帮助学生记忆的提升。例如,加强知识点不断综合,加深认识。这是在数学教学里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知识巩固和归纳,对于学生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广大教师的考虑。
数学教学要遵循数学教学规律,不能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教给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的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坚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张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提升策略探究[J].素质教育,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