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巧用信息技术,让古诗词教学“穿越”时空
【作者】 刘文菊
【机构】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我的《示儿》教学反思
【摘 要】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小康中国表现在教育的最便捷就是教学设备施舍的现代化,电脑、班班通、乐教乐学平台、云数据等,如何让“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现代信息资源成为语文古诗教学的“助手”,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大容量、课堂结构的高强度,从而“穿越”时空,助推每位学生最优化、最高化地朝着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古诗词教学;信息资源;工具性
在举国上下、共同祝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华诞的2021年,我再次执教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爱国思潮不断澎湃的课后,我掩卷反思,最大的骄傲即“信息资源”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学得深刻、学得宽广、学得酣畅。
一、“信息资源”,让语文教师的“厚积”变得“便捷”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是教师“厚积薄发”的过程,而信息技术,让教师的“厚积”变得尤为“便捷”。
语文教师必须是“通晓古今”。而我自己,虽学过历史,更多的是为了分数;读过历史,更多是为了休闲。为了执教《示儿》,我不得不“恶补”南宋、北宋以及历代王朝的疆土、兴衰的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也许不仅仅是从“爱国”的意义上,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做到古今通鉴,是不可能有“语文人”的“厚度”的。
古诗教学的“厚积”还必须是读诗人、积其诗的过程。一个寒假,我几乎是迷恋上了“陆游”这个名字,“家史”的拓读中,深知其祖祖辈辈骨髓中的“民族大义”之魂,“婚史”的了解中,不仅慨然叹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更多地“海读”了陆游的诗篇,忧国忧民、字字珠玑。
整整一个寒假的闲暇时光,我几乎完全沉醉在“北宋、南宋”里,沉醉在“陆游人、陆游诗”里,几乎是除了“消耗时间”,没有花费任何“资源”。没花钱买一本书,全是网上“百度”,或者到安县图书馆,用“微信二维码”“扫一扫”,需要的书籍便“装进”手机,一有空闲,翻开则读,省时、省力、省钱;没动笔写一段摘抄笔记,全是“复制”“粘贴”,倘若遇见“需付费”的资料,则“添加”“收藏夹”,需用时再链接;更重要的是,“信息资源”不仅局限于文字,“百将讲坛——陆游”、电视《岳飞传》等,既让我“饱读”相关信息,更让“枯燥”的文字阅读变为一种休息和消遣。
二、“信息资源”,让语文课堂“提升学生阅读量”成为可能
众所周知,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仅仅凭借每学期“一本语文书”就能培养的,它必须是多读书、读好书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多读”绝不仅仅是课外完成,这更多地需要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和落实,否则,语文教学就仅仅是“读课文”而不是“学语文”。
而古诗的教学,“学一首带一组”已经成为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古诗文的短小,为“学一首带一组”提供了时间保证;同时,因为古诗时空感较久远,“学一首带一组(同类诗)”,更能帮助、加深学生理解诗意、升华感情。但是,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完成11首古诗的精读或略读,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真的几乎不可能。
在《示儿》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进行了三次借助“信息技术”的链接。
链接一:让古诗入课时的“知诗人、读其诗”变得方便、省时。
链接二:在理解“悲”与“不悲”,感悟陆游“爱国魂”的精髓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忧国忧民”,更拓宽“读诗人其诗”的量。
链接三:拓展历代文豪墨客的诗作,速读中“爱国诗”,学生感悟“爱国精神”的代代传承时。
三次链接,共11首诗(或诗中经典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学生虽然读得不够“深邃”,但已经初识其味,读得“激昂、慷慨”,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拨云见日”,提升效益,在学生“多读广读、多积累”中品味经典,积淀语文素养。
三、“信息资源”,让语文课堂少了“距离”
信息资源,让今天的语文课上“缩短距离”有了得天独厚的“硬件和手段”,更让我的《示儿》教学有了一定的深度、宽度、广度,实现“言”和“文”的完美统一中更凸显浓郁的“情味”。
用“信息资源”缩短“情感距离”,在语文课堂上需要两个层次:首先是“走进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然后是“跳出来”,拓开了去读、去悟、去深思、去拓展。这样的理解,才是语文应该的“味道”。
为了达成“走进去”的“情感教学目标”,我在学生翻译古诗、理解诗意的小结中,紧扣“遗言诗”,借助“信息资源”:陆游临终病榻前的画面、悲怆的阿炳的二胡曲,再加上我“催情”的描述,引导学生读出国不能安定、民不能安居,死不能瞑目的“悲情”。熟读成诵中,我分明地看见许多孩子紧蹙着眉头、微润着眼眸。我相信,在那样的瞬间,微润的绝不仅仅是他们的眼眶,还有一个个稚嫩的但在那一刻同样凝重的心:感知诗人“死不瞑目”的爱国情!而随后的解读陆游“悲”诗句的速读中,学生“悲”与“不悲”选择“填诗”中,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忧国忧民”“爱国精神的精髓”的理解则“呼之即出”了。
为了达成“跳出来”的“情感教学目标”,我充分利用利息资源,紧扣定“定”字,从“平定、收复”的字义中感悟“一定、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为了升华,我借助信息资源,电子白板展示陆游的《金错刀行》中的句子“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第一遍,学生读得并不理想。我再借助电子白板,改变句子标点,“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反问句式的诵读,坚定“堂堂中国,丁当人才辈出”的坚信、坚定通过孩子们铿锵盈耳的诵读声传递了出来!随后,我紧跟一文“孩子们,此时我们再来读题眼《示儿》,你觉得,陆游仅仅是在告诉、告诫自己的儿孙要爱国、要坚信国必定民必安码?”
“不!陆游的《示儿》孩子告知万千后来人!告知我们!”这可能已经超越陆游“遗嘱”本身的内涵,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这样去解读并传承。
四、“信息资源”,让语文“工具性”在课中生存、凸显、实现
“工具性”应该是语文诸多基本特性中最基本的特点,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生活的最重要的“工具”。而“信息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演化为一个个学生课堂“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实现从“学”到“用”、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提升的不仅仅是语文课堂效益,而是学生终身的语文技能。
古诗教学,关键字、难点字的理解是必需的。倘若在课堂上仍旧使用粉笔书写,一是会“消耗”仅有的时间,二是会影响预设的板书的完成。而利用“信息资源”提前预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理解,只需“鼠标”轻轻一点,省力,最关键是省时,更能完整展示如何“随诗句做笔记”的批注方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绝不仅仅是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设施,而必须同步的是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更是必须立足当下“为谁培养人”、着眼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已经拥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语文老师,更加要以一种“必须跟上教育技术更新”的紧迫感,以“怎样培养又红又专的未来人”的责任与能力,让“现代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于语文、服务于语文课堂、服务于学生学习和运用,在“传统”和“技术”相机融合中传承发展,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能“拨云见日”,一定能“行云流水般的语文常态下的返璞归真”,收获的是“有‘现代技术’(信息资源)自当便捷、有境界自成高格”的语文课堂效益,收获的更是“有机渗透,提升素养”的学生语文终身发展。
相信,《示儿》留给孩子们学习古诗词方法、播种下的爱国情怀虽不能“立竿见影”,但一定能“恨过留迹、爱过留痕”,一定能“读过只发,用过成能”,一定能骄傲:“示儿”的遗恨已经成为历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早已实现了国之统一、国之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