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学、思、践——谈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 熊 萍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该文着重阐述了《好课堂与教师成长密码》的作者徐世贵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疑惑迷茫进行了点醒。同时告诉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走多远,课才能走多远,让教师通过“自培+目标+阅读+名师+反思+写作=快速成长”的训练模式,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该书也给从事一线教师的教师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疑惑(本文作者),例如在评价学生时语言过于形象化和拟人化,有一些做作之嫌。最后该文作者得出,针对不同境遇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策略进行教育教学,主要是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信心、教给学生热爱生活的方法、加强问题和心理沟通、多在家长面前表扬学生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点醒;重塑;疑惑;反思;风格;探索;实践
在紧张而有条不紊的工作之余,我也喜欢读读各种书,也是仅限于浏览性阅读,借此以打发时间和增添一些生活的内容和乐趣。然而在芸芸书海中,我认真阅读并做了勾画,同时还写出了旁批情况比较少见,但有这么一本书,我不但做了勾画,还在读完一章节之后反复思考,结合多年教学和众多学生,把自己的教学过程摆进去,通过学习与思考,有颇多感受。
这本书就是《好课堂与教师成长密码》,它的作者是徐世贵。徐世贵,辽宁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优秀专家,现就职于北京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获多项国家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怎样听课评课》《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等专著50多部。老师和校长说读他的书,不用费力就能理解深奥的理论,在轻松的阅读中就收获很多。他受邀请到全国各地讲学几百场。其报告没有空洞的大理论,讲座本真、质朴、生动,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听得懂,用得上,操作性强。大家称他为草根教育专家。近20年来,在辽宁的盘锦和本溪有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教育的土地上光艳夺目。一位是享誉全国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一位是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久负盛名的徐世贵先生,他们出生于同一个时代,经历过相似的生活境遇,有过相同的人生诉求,实现着相似的人生价值。
之所以我喜欢和推荐这本书给大家,是因为这本书回答了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在座的,从教之初,相信每位老师都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当从教几年之后,教育激情消退,我们是否能记得初心?我们是否记得当年跨进教育行列时许下的美丽愿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时常拷问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现在做的怎么样?未来又有什么计划?内心的回答总是模模糊糊,面对现在平庸的自己似乎也不讨厌,讲到未来,看似有计划却只是光说不做。整个人的状态就是走在人群中只会被淹没,在我迷茫不知如何前进时,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最初的我,让我在现下平庸的日子里有了斗志。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快速成长策略,告诉我思想走多远,课才能走多远,怎样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等一系列成长密码。
这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最关键的是它用清楚明了的案列,让我们知道课堂中以及平时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该如何解决。主要内容为:以“科学、实用、系统”为原则,以好课堂与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让教师通过“自培+目标+阅读+名师+反思+写作=快速成长”的训练模式,成功破译好课堂的密码;介绍了什么是好课堂与教师成长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如唤醒教师自主成长意识、深度备课与优化课堂设计、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怎样学习名师、怎样磨课与听评课、怎样做微课题研究、怎样突破高原期、怎样有效利用时间、怎样快乐工作等。内容具体、翔实、针对性强,为教师快速成长出谋划策。关键技术是实现课堂学习有效的技术保证,主要包括如何培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反馈路径、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评价。这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方法,使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形态。支持技术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护航使者”。它将确保教师的教学行为科学、专业、系统、有效,保障课堂精准的学习目标按质按量完成。更为重要的是,支持技术将使教师自己的职业生涯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本书对我启迪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快速成长策略
教师要自己主动出击,自主选择内容、时间和方法,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成长目标,边工作、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这就是教师的自主学习,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一是:教师成长首先要学会宁静,心无旁骛。面对这个嘈杂的社会,教师如果不能静心思考和充电,成长是不可能快速的。这点,对我来说太欠缺,我喜欢热闹,喜欢说话。但却忽略了独处所带来的心静和专一。没有心静哪来的深度思考?没有深度思考哪来的成就和业绩?二是:勇气是教师职业生涯必可不少的一点。勇者无敌,只有勇敢接受每一次挑战,才能快速成长。三是: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以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一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总结活动。四是:借助专业写作对教育教学就有目标、有计划,教师结合个人经验体会,把别人的、书本的、系统地反思与提炼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总结教学风格
每位老师都应有自己的风格,那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替代的,但凡有自己风格的老师,就能拿到了成功的钥匙。
一是要拜师学,是指自己自觉主动地向自己所景仰的教师学习,以使自己的教学也体现出这种风格特色。二是要自我研习,是指自己要以某种教学风格为蓝本,自觉采用其指导思想和技巧形式,以使自己的教学也体现出这种风格特色的。三是要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定的教学案例,从而达到认识和掌握握其中蕴含的教学风格。四是要模仿和感受,模仿他人的教学活动而通过亲身感受、验证其风格特点及其相应要求,从而达到学习并掌握某种教学风格。五是要部分移植,是指通过精心选择,将他人教学风格中的某些特色,部分地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也带上这种特色。六是要兼容并蓄,是指要对他人教学风格之长广采博收,利用综合优势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特色。七是要优势培育,是指通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八是要弱点逆转,是指通过在教学中对其自身弱点的巧妙逆用和转化,逐步形成有个性的教育。
三、快乐工作
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是最理想化的生活了。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去寻找工作中的理想化呢?我认为快乐工作的秘诀,不仅是做喜欢的事,而是喜欢做事。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应学会“干一行,爱一行”,我们要认为教师事业是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工作,投身于它,可以带来生命的成就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学习这本书后的疑惑
该书给我们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好的方法,但有些章节的有些论述,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还是觉得有商榷的余地。譬如在第七章——用赏识激励唤醒学生——教师课堂评价的方法与艺术这一节时,有这样的困惑:书上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能否起到作用,能够起多少作用,首先得看教师的评价是不是真诚的,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学生是敏感的,如果他感觉到教师的评价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是由衷的,就容易接受,并产生震撼,受到感染。”再说“你读得好极了,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你的声音真像百灵鸟一样,读得真动听。”
我认为作为教师,我想没有一位教师想要抽学生回答问题的初衷不是想让他能真实回答问题,同时希望通过回答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激励和鞭策他上进和前行。如果教师没有真诚,肯定失去了为师的初衷、育人的初衷、育才的初衷。对于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因年龄而异,因认知而异,过于形象的比喻,过于嗲嗔的语气评价学生,有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不自在或羞涩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时间里失去专心学习的机会。评价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思想状况、学业状况、表现状况、心理状况、家庭状况等做相应的评价。对于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一个学困生的评价就应该有些不同。
实践情况与探索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用过比较形象的比喻评价初中学生,结果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让课堂秩序难以得到及时正常,课后很多爱好多事的学生还时不时嘲笑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给回答问题的学生造成了程度不小的尴尬,反而让该生在以后的回答问题上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于学困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除了教师评价之外,我觉得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信心。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地理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对待“学困生”要以真诚爱生之情,以激起“学困生”的感情浪花,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为他们打开心灵大门,以健康的情感医治“学困生”心灵的创伤,要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精神的污染,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情感动他们。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工作,持之以恒,让每个学困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使每个学困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信他们就会很快地走出困境的。二是教给学生热爱生活的方法。和学生们一起拟定了一些健康向上而又适合他们演唱的歌曲,比如《水手》《我的未来不是梦》《朋友》《中华民谣》《大中国》《愚公移山》《从头再来》,让学生在歌声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和学生一起参与一些学生能力范围内的文体活动,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拉近师生距离,加深情感。三是加强心理沟通和疏导,成为学生好伙伴。为此,师生共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我是最棒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课外教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学生见面时的对话要充满关怀和赞扬;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学习生活沟通,还可利用利用电话、网络QQ等新媒体和学生进行沟通,甚至是以笔代言的情感沟通。通过沟通,成为学生心里的好伙伴。四是多在家长面前赞美学生。
通过家长会和电话、短信等形式告诉家长学生的进步,家长和学生都心存感激,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激励有所改变,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长久以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沟通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这样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引用于由东北师范大学在2019年12月出版的《好课堂与教师成长密码》扉页关于徐世贵简介。
作者简介:熊萍,女,井研县研城中学,一级教师。1996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历史、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提倡开放课堂,因人而宜,分层施教;坚持包容开化,肯定与激励相结合的循循善诱教育方式,效果明显。并在乐山市、井研县地理、历史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奖。
【关键词】 点醒;重塑;疑惑;反思;风格;探索;实践
在紧张而有条不紊的工作之余,我也喜欢读读各种书,也是仅限于浏览性阅读,借此以打发时间和增添一些生活的内容和乐趣。然而在芸芸书海中,我认真阅读并做了勾画,同时还写出了旁批情况比较少见,但有这么一本书,我不但做了勾画,还在读完一章节之后反复思考,结合多年教学和众多学生,把自己的教学过程摆进去,通过学习与思考,有颇多感受。
这本书就是《好课堂与教师成长密码》,它的作者是徐世贵。徐世贵,辽宁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优秀专家,现就职于北京华师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获多项国家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怎样听课评课》《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等专著50多部。老师和校长说读他的书,不用费力就能理解深奥的理论,在轻松的阅读中就收获很多。他受邀请到全国各地讲学几百场。其报告没有空洞的大理论,讲座本真、质朴、生动,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听得懂,用得上,操作性强。大家称他为草根教育专家。近20年来,在辽宁的盘锦和本溪有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教育的土地上光艳夺目。一位是享誉全国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一位是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久负盛名的徐世贵先生,他们出生于同一个时代,经历过相似的生活境遇,有过相同的人生诉求,实现着相似的人生价值。
之所以我喜欢和推荐这本书给大家,是因为这本书回答了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在座的,从教之初,相信每位老师都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当从教几年之后,教育激情消退,我们是否能记得初心?我们是否记得当年跨进教育行列时许下的美丽愿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时常拷问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现在做的怎么样?未来又有什么计划?内心的回答总是模模糊糊,面对现在平庸的自己似乎也不讨厌,讲到未来,看似有计划却只是光说不做。整个人的状态就是走在人群中只会被淹没,在我迷茫不知如何前进时,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最初的我,让我在现下平庸的日子里有了斗志。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快速成长策略,告诉我思想走多远,课才能走多远,怎样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等一系列成长密码。
这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最关键的是它用清楚明了的案列,让我们知道课堂中以及平时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该如何解决。主要内容为:以“科学、实用、系统”为原则,以好课堂与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让教师通过“自培+目标+阅读+名师+反思+写作=快速成长”的训练模式,成功破译好课堂的密码;介绍了什么是好课堂与教师成长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如唤醒教师自主成长意识、深度备课与优化课堂设计、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怎样学习名师、怎样磨课与听评课、怎样做微课题研究、怎样突破高原期、怎样有效利用时间、怎样快乐工作等。内容具体、翔实、针对性强,为教师快速成长出谋划策。关键技术是实现课堂学习有效的技术保证,主要包括如何培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反馈路径、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评价。这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方法,使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形态。支持技术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护航使者”。它将确保教师的教学行为科学、专业、系统、有效,保障课堂精准的学习目标按质按量完成。更为重要的是,支持技术将使教师自己的职业生涯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本书对我启迪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快速成长策略
教师要自己主动出击,自主选择内容、时间和方法,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成长目标,边工作、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这就是教师的自主学习,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一是:教师成长首先要学会宁静,心无旁骛。面对这个嘈杂的社会,教师如果不能静心思考和充电,成长是不可能快速的。这点,对我来说太欠缺,我喜欢热闹,喜欢说话。但却忽略了独处所带来的心静和专一。没有心静哪来的深度思考?没有深度思考哪来的成就和业绩?二是:勇气是教师职业生涯必可不少的一点。勇者无敌,只有勇敢接受每一次挑战,才能快速成长。三是: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以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一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总结活动。四是:借助专业写作对教育教学就有目标、有计划,教师结合个人经验体会,把别人的、书本的、系统地反思与提炼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总结教学风格
每位老师都应有自己的风格,那是独一无二的,无法替代的,但凡有自己风格的老师,就能拿到了成功的钥匙。
一是要拜师学,是指自己自觉主动地向自己所景仰的教师学习,以使自己的教学也体现出这种风格特色。二是要自我研习,是指自己要以某种教学风格为蓝本,自觉采用其指导思想和技巧形式,以使自己的教学也体现出这种风格特色的。三是要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定的教学案例,从而达到认识和掌握握其中蕴含的教学风格。四是要模仿和感受,模仿他人的教学活动而通过亲身感受、验证其风格特点及其相应要求,从而达到学习并掌握某种教学风格。五是要部分移植,是指通过精心选择,将他人教学风格中的某些特色,部分地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也带上这种特色。六是要兼容并蓄,是指要对他人教学风格之长广采博收,利用综合优势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特色。七是要优势培育,是指通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八是要弱点逆转,是指通过在教学中对其自身弱点的巧妙逆用和转化,逐步形成有个性的教育。
三、快乐工作
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是最理想化的生活了。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去寻找工作中的理想化呢?我认为快乐工作的秘诀,不仅是做喜欢的事,而是喜欢做事。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应学会“干一行,爱一行”,我们要认为教师事业是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工作,投身于它,可以带来生命的成就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学习这本书后的疑惑
该书给我们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好的方法,但有些章节的有些论述,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还是觉得有商榷的余地。譬如在第七章——用赏识激励唤醒学生——教师课堂评价的方法与艺术这一节时,有这样的困惑:书上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能否起到作用,能够起多少作用,首先得看教师的评价是不是真诚的,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学生是敏感的,如果他感觉到教师的评价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是由衷的,就容易接受,并产生震撼,受到感染。”再说“你读得好极了,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你的声音真像百灵鸟一样,读得真动听。”
我认为作为教师,我想没有一位教师想要抽学生回答问题的初衷不是想让他能真实回答问题,同时希望通过回答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激励和鞭策他上进和前行。如果教师没有真诚,肯定失去了为师的初衷、育人的初衷、育才的初衷。对于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因年龄而异,因认知而异,过于形象的比喻,过于嗲嗔的语气评价学生,有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不自在或羞涩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时间里失去专心学习的机会。评价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思想状况、学业状况、表现状况、心理状况、家庭状况等做相应的评价。对于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一个学困生的评价就应该有些不同。
实践情况与探索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用过比较形象的比喻评价初中学生,结果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让课堂秩序难以得到及时正常,课后很多爱好多事的学生还时不时嘲笑回答问题的学生,这给回答问题的学生造成了程度不小的尴尬,反而让该生在以后的回答问题上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于学困生能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除了教师评价之外,我觉得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信心。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地理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对待“学困生”要以真诚爱生之情,以激起“学困生”的感情浪花,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为他们打开心灵大门,以健康的情感医治“学困生”心灵的创伤,要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精神的污染,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情感动他们。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工作,持之以恒,让每个学困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使每个学困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信他们就会很快地走出困境的。二是教给学生热爱生活的方法。和学生们一起拟定了一些健康向上而又适合他们演唱的歌曲,比如《水手》《我的未来不是梦》《朋友》《中华民谣》《大中国》《愚公移山》《从头再来》,让学生在歌声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和学生一起参与一些学生能力范围内的文体活动,通过师生共同活动,拉近师生距离,加深情感。三是加强心理沟通和疏导,成为学生好伙伴。为此,师生共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我是最棒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课外教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与学生见面时的对话要充满关怀和赞扬;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学习生活沟通,还可利用利用电话、网络QQ等新媒体和学生进行沟通,甚至是以笔代言的情感沟通。通过沟通,成为学生心里的好伙伴。四是多在家长面前赞美学生。
通过家长会和电话、短信等形式告诉家长学生的进步,家长和学生都心存感激,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激励有所改变,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长久以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沟通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这样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引用于由东北师范大学在2019年12月出版的《好课堂与教师成长密码》扉页关于徐世贵简介。
作者简介:熊萍,女,井研县研城中学,一级教师。1996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历史、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提倡开放课堂,因人而宜,分层施教;坚持包容开化,肯定与激励相结合的循循善诱教育方式,效果明显。并在乐山市、井研县地理、历史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