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运用信息技术助推新课改
【作者】 姜 波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信息技术是高效课堂创建利器,加强其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新课改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应加强教师技能培训,使其具有TPACK知识与技能,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新课改推进运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以媒体教学常态化为抓手的教学改革理念深入人心。现在“班班通”工程已得到大力践行,其设备也与学科教学进行了很好整合,渐显有效性。为加大课改力度,促进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进一步整合,促进设备发挥使用效益。我们必须以“努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抢占课程改革的制高点”的努力方向,引领广大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为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探策寻略。
一、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抓好师资培训
脱离了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论的指导,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不过是过去电教手段的延伸。我们要把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学习资料挂在网上,采取自学做读书笔记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师们深刻领会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保证课程改革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除了从理念上培训外,还要加大技能培养力度,在全县范围内启动面向全体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技能、面向全体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面向中青年教师的动画制作、面向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三项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的能力。实践中,我们可以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平台,促进TPACK技能运用。所谓TPACK,又名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这一概念于2005年由密歇根州立大学的PunyaMishia和MatthewJ.Koehler以LeeShulman的PCK(学科内容知识)提出的,分别是技术知识(TK)、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内容知识(TCK)、教学法-内容知识(PCK)、技术-教学法知识(TPK)和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其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密切相关的知识主要是TK、TCK、TPK和TPACK。它不仅考虑使用何种知识可以让教师把必须的技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更注重促进教师尽可能的去发展。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堂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认同,并在实践、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其与学科教学整合,并实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
(一)教师备课信息化。传统备课不仅效率低,而且没有参考资源。但随着信息技术落户校园,让教师课前准备走上信息化之路。逐渐“去纸化”是其明显变化,很多学校索性就是电子教案,不用纸质手工教案了。在备课人员上,传统备课是教师个体的独立操作,而在信息化的今天,集体备课成为备课的重要形式,同学科教师可通过QQ、微信等方式加强课前交流研讨,集思广益,使备课工作既轻松又高效。在资源参考上,可研究吸收名师的优秀教案,共享课程资源,并根据班级实际和个人的优势进行适当的加减,这样通过引进、模仿、消化,逐步内化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并要求在教科书上进行标注,期末进行教科书检查。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搜集下载各类有用的教学资料,制作简单的课件,丰富完善个人教学资料,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料库。
(二)整合学科教学出效益。这是教师用的最频繁且是最得心应手的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上课,把制作的课件、网上下载的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科教学,可以创设教学趣味情境,开阔学生视野,指导正确书写,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在学科教学中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物投影、等现代教育媒体的综合运用,能使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能极大的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发挥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能让枯燥乏味的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做”中获取知识,体验新知。这样设计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
三、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突出主体地位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新课程理念悄然进入了课堂教学。在课改实践中,教师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教育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到教学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方式上从注重接受性学习,转变到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见了,启发、讨论、师生共同研究的多了,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行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课堂信息化教学,已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广大群众化解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但现在我县还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努力,才能把信息技术变成全县“五育合一”新课改推进的重要利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开展[J].教师,2020年。
【关键词】 信息技术新课改推进运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以媒体教学常态化为抓手的教学改革理念深入人心。现在“班班通”工程已得到大力践行,其设备也与学科教学进行了很好整合,渐显有效性。为加大课改力度,促进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进一步整合,促进设备发挥使用效益。我们必须以“努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抢占课程改革的制高点”的努力方向,引领广大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为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探策寻略。
一、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抓好师资培训
脱离了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论的指导,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不过是过去电教手段的延伸。我们要把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学习资料挂在网上,采取自学做读书笔记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师们深刻领会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保证课程改革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除了从理念上培训外,还要加大技能培养力度,在全县范围内启动面向全体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技能、面向全体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面向中青年教师的动画制作、面向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三项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的能力。实践中,我们可以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平台,促进TPACK技能运用。所谓TPACK,又名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这一概念于2005年由密歇根州立大学的PunyaMishia和MatthewJ.Koehler以LeeShulman的PCK(学科内容知识)提出的,分别是技术知识(TK)、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内容知识(TCK)、教学法-内容知识(PCK)、技术-教学法知识(TPK)和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其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密切相关的知识主要是TK、TCK、TPK和TPACK。它不仅考虑使用何种知识可以让教师把必须的技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更注重促进教师尽可能的去发展。为了尽快地使老师们在课堂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认同,并在实践、反思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其与学科教学整合,并实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
(一)教师备课信息化。传统备课不仅效率低,而且没有参考资源。但随着信息技术落户校园,让教师课前准备走上信息化之路。逐渐“去纸化”是其明显变化,很多学校索性就是电子教案,不用纸质手工教案了。在备课人员上,传统备课是教师个体的独立操作,而在信息化的今天,集体备课成为备课的重要形式,同学科教师可通过QQ、微信等方式加强课前交流研讨,集思广益,使备课工作既轻松又高效。在资源参考上,可研究吸收名师的优秀教案,共享课程资源,并根据班级实际和个人的优势进行适当的加减,这样通过引进、模仿、消化,逐步内化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并要求在教科书上进行标注,期末进行教科书检查。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搜集下载各类有用的教学资料,制作简单的课件,丰富完善个人教学资料,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料库。
(二)整合学科教学出效益。这是教师用的最频繁且是最得心应手的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上课,把制作的课件、网上下载的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科教学,可以创设教学趣味情境,开阔学生视野,指导正确书写,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在学科教学中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物投影、等现代教育媒体的综合运用,能使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能极大的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发挥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能让枯燥乏味的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做”中获取知识,体验新知。这样设计符合新课程思想:“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
三、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突出主体地位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新课程理念悄然进入了课堂教学。在课改实践中,教师们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努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教育观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到教学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方式上从注重接受性学习,转变到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见了,启发、讨论、师生共同研究的多了,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行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课堂信息化教学,已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广大群众化解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但现在我县还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努力,才能把信息技术变成全县“五育合一”新课改推进的重要利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开展[J].教师,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