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小学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处理

【作者】 贺素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课堂结尾处的小结时间虽短,但方法甚多,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使学生知识得以梳理、能力得以迁移、方法得以归纳、情感得以升华,还能使语文得以回归,课堂得以延伸。
  【关键词】 课堂小结;结尾艺术;处理;提高

  课堂结尾处的小结虽短,仅仅几分钟,但好的小结能给人余音绕梁、课犹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人无限遐想。但从平时教研活动看,很多教师不太注重小结,草率处理课堂结尾,没有艺术性,给人留下些许遗憾。究其原因就是小觑小结,不重视、不讲究、随心所欲,把一个能升华、能拓展、能诱导的重要环节漠视了。下面,我把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总结的一点经验抛出,希望能唤起你的注意。
  一、课堂小结的作用
  课堂需要良好的开端,也需要精彩的结尾。成功的结尾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知识得以梳理、能力得以迁移、方法得以归纳、情感得以升华,还能使语文得以回归,课堂得以延伸。
  (一)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侧重点,有的侧重于词语积累,有的侧重于内容概括,有的侧重于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提炼,有的侧重于自我感情的表达……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作出课堂总结,就能够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系统地掌握知识。就具体一堂课而言,课堂小结更容易使学生把握课堂难点和重点,形成系统化知识。 
  (二)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强化情感。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要通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虽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重点落在小结处。如果讲述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可以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解释,那么讲述之后的总结无疑就是站在高处的一次俯视,更有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所以小结能够升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推进学生向更深的层次理解,继而掌握这一类文章理解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帮助学生形成习惯,有始有终。好习惯点亮精彩人生。好习惯受益终生。现在小学生很多是“三分钟热度”的学生,做事有始无终。经常开展课堂小结,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示范下受到耐心感染、毅力熏陶,形成一种严谨的做事作风,能坚持,能有不做完、不做好的不罢休精神。有了这种习惯,学生就会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不左右摇摆。
  (四)帮助学生拓展语文,回归生活。语文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文本化”。新课标反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小结,可以引导学生放开眼界,回归生活,在生活大世界中进行语文实践,在无处不有的语文资源中丰富知识,习得能力。这既是对语文的拓展,也是对课堂的延伸,更是对教学的真正敬畏。
  二、课堂小结的运用
  课堂小结虽居课堂结尾处,但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因教学任务或其它因素忽略了它,使得虎头蛇尾,给课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完美性,加强课堂结尾艺术处理非常必要,我们只有精心设计,匠心安排,才能脱俗出彩,才能让短短几分钟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妙语生辉。 
  (一)归纳式小结。归纳式小结是课堂结尾常见的处理方式,虽平常但经济适用。要求教师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小结时,要引导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使学生在原学习基础上再理解、再消化,进而完全掌握,形成系统知识。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景阳冈》这篇课文时,他的结语是这样设计的:“《水浒传》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阳冈》这个故事中,作者用它的神来之笔,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的、且有大无畏精神的,并且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打虎英雄。”通过老师归纳式的结语,学生对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二)悬念式小结。有些课文较长,需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上一节课的结尾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三)拓展式小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拓展课外提供方法和能力的。如果教师仅让学生视野局限于课堂,知识就无法得到有效运用,思维就无法得到快速发散。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把眼光伸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这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在教学结尾时,作拓展激趣,使学生有信心、有愿望、有能力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获取语文资源,去从事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如教学《恐龙》时,我做这样设计:“我们已经知道了恐龙怎样繁殖后代,吃哪些食物,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争着回答。教师趁学生兴趣正浓,又建议学生可以就同一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一个或者几个研究小组共同探讨研究,这样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学习渠道,有助于提高他们语文能力。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
  参考文献:
  [1]黎于春,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J].中国教师,2020年。
  [2]刘水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结尾艺术[J].广西教育,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