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者】 赵 敏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由此可以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笔者做出以下的分析与建议。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点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教师以讲解某个知识点为目标,把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视作前提,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与求解。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与大纲,巧妙地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促使学生的内部知识经验和情境问题之间形成一定的关联,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换言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关联教学与生活的媒介和桥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贴切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即通过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问题分析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具备的认知能力放置在特殊化环境中加以培养,布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与领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思维培养。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学生吸收信息的有效性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存在较大关联,因此教师要在问题情境创设期间全方位地分析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巧妙迁移。
  (二)围绕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愿意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尤其是小学生,因为其停留在童年阶段,还存在较大的贪玩性,学习成效不佳。若数学教师尚未结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直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要求师生进行心理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更加全面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
  (三)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组成情况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组成情况。一般来讲,低年级学生会对色彩和画面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或者带领学生做游戏的方式完成情境的创设。如讲解“加减法”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应的视频,灵活呈现多种类型的小动物,引导学生数出动物个数,接下来再提出一些问题。由此活跃了教学气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带有思考性质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学科自身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寻找欢乐,自发地参与后期的学习活动。如讲解“圆周长”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带来圆形物体与一根绳子,围绕圆形物体一周,取下绳子之后计算其长度,引入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此外,小学生的心理差异相对显著一些,高年级学生会倾向于参加合作研究活动,低年级学生倾向于接触趣味性事物,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新课改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安排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分析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价值。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带来熟悉感与亲切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能够获得生活经验的支持,便于学生深层次地学习知识点。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的最大动力。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个性化成长。教学实践应立足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趣味性问题情境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三)创设神奇性问题情境
  大多数小学生对未知事物都是存在兴趣的,学生在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生成学习愿望后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依靠现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探索,迎接挑战,收获欢乐。教师可借助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神奇性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如讲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思考可以被2与5同时整除的数有哪些,接下来教师提出什么数可以被2与5整除,同时还可以被3整除?学生陷入沉思。继而教师说出一些满足条件的数字,引导学生检验这些数是否符合条件。学生惊奇地观看这些数字,找到学习的乐趣,由此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
  (四)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不可以单一化,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因此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应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与兴趣爱好,探索个性化的问题处理方式。而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置身于开放性问题情境中,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研究问题。
  (五)创设竞赛性问题情境
  小学生具备较强的好胜心,热爱竞赛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设置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自主地学习。如讲解“平均数”内容时,教师首先提出将大家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踢毽子比赛,学生的好胜心会被调动起来。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某学校的两个班级学生参与踢毽子比赛,两个班级各有5名学生参赛,甲班5名学生一分钟内踢毽子的数量分别是35、37、36、39、40;乙班5名学生一分钟内踢毽子的数量分别是34、38、37、42、32,那么哪一个班级获胜了呢?学生会计算出两个班级踢毽子的总数量。最后继续追问:每个班级学生踢毽子的平均数是多少?这样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将数学知识融入竞赛类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落实新课改理念。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