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生物教学提问:作用、策略、注意事项
【作者】 徐运荣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第三实验学校
【摘要】提问是促进师生课堂互动最朴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初中生物是帮助初中学生认识生物世界、了解人类自身生命奥秘的自然科学。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渴望探究生命世界的特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提问设计,可以有效提升生物教学质量。本文就生物教学提问的作用、策略、注意事项等展开论述,以期提升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关键词】生物教学;提问;作用;策略;注意事项
提问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学生提出问题,并启发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维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籍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好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酶”,强化记忆的“催化剂”。传统观念以及现在的等级考试制度下,部分学生一直把生物当作“副科”,对生物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提高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对生物教学成绩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
1.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新课开始或更换教学内容时的提问可以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提问:“大家知道人类体细胞具有23对染色体,来自父方的精子和来自母方的卵细胞结合为受精卵,最终发育成为个体,那么子代个体的染色体应为多少?”部分同学回答“23对+23对=46对”,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待学生争论片刻后分析提问:“按刚才部分同学的回答,有23对染色体的父母生出46对染色体的孩子,46对染色体的儿子就应该生出92对染色体的孙子,请问十代后孩子的染色体有几对?还是人吗?”同学们大笑不止,这样教师通过提问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接下来的教学要点上,并对之感兴趣,急于想了解其内容。
2.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有趣、有效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将师生的认识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如在学完“生态系统“一节后,教师提出辛弃疾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词中可能存在哪些种类的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文中存在那些成分?这些成分都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吗?还缺少什么成分?这些成分都可以组成哪些食物链、其中有我们不希望出现的食物链吗?怎样给予评价?我们应当做些什么?为什么“听取蛙声一片”就可以“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反映了生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种间关系?就这首词你还能提出哪些与我们已学习的内容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些情境和问题的设计,学生感到生物的魅力,学习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自觉地融入问题讨论中,他们畅所欲言,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问题的探究。
3.对已学知识进行检查,对新知识进行教学反馈。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通过提问与回答,教师能及时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教学提问所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往往是及时的、准确的、双向的、有效的。教师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不断调整改进,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提问教学的关键在于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
1.由于知识基础、智力状况、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学生害怕回答问题,对于这类学生,不能让他们随便退缩,可以采用分层次提问。当学生能正确回答时,要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一时不能作答要给予启示和引导。如果答错,不能指责,而应以鼓励的口吻,要求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合乎情理的答案。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回答更多更深更难的问题,提高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得学好生物成为可能。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提出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究的行为。在“生物圈”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提问:“生物圈就是地球上全部生物的总和,对吗?”学生有的点头称是,有的拿不准,他们就会急于查阅教材,找出准确的答案。这种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效果好得多。
3.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旧知识不断同化新知识的过程,每次新知识的接纳,都必须要有原知识的固定点。如果新知识过难,学生会因缺乏基础知识来解释新问题而使思维中止,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会因不动脑筋来解释新问题而使思维停滞。如在复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若只提问“消化道由哪几部分组成?”显然太容易;若问“消化道各部分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一致?”包容又太广,不易表述;将问题改为“米饭中的淀粉如何被人体吸收?”问题则变得具体,学生经过思考能够理解、解答。
4.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提出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问题的递进而步步深入。如讲“生态系统”一节时,结合课本插图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允许学生讨论:图中有几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这些食物链中的所有的生物是否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兔在什么情况下数量可增加?若给草喷施农药,则最终什么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学生结合插图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效果好。
5.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变化。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概念时,若直接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若是提出这个概念有场所、条件、物质转变、能量转化四个方面,学生看书时必然深刻挖掘这个概念的内涵,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回答出问题,显然学生这样掌握这个概念要牢固得多。
同一问题既可以从正面提出,也可以从反面提出。正面提出问题可训练学生顺向思维,反面提出问题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如讲解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可这样提出问题:“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顺向思维)亦可提出另一个问题:“人类对森林乱砍滥伐会对环境带来什么影响?”(逆向思维)
三、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注意事项
1.课堂提问要留有思考余地
课堂提问中留出适宜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是影响学生回答问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堂提问中必须有两个停顿:(1)在提出问题之后的停顿。教师在问题提出之后必须等3~5秒钟才能重复问题或交换问题,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2)学生回答之后的停顿。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必须等3~5秒才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或提出另一个问题。当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作出回答时,教师要使他知道对或不对,让学生确实知道自己对在什么地方,错在哪些方面。
2.课堂提问的准确性
课堂提问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信息,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习程度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太难了学生答不上来而面面相觑,太简单了,学生觉得不过瘾,爱理不理。对于那些只要照背课文就能回答的问题,就应少提或不提。至于“对不对”、“是不是”之类无效的问题更应避免,以免造成时间浪费。
3.课堂提问的具体性
问题应该简洁、清晰,内容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如“看到此题,你联想到什么?”这类问题是不适宜的,因为学生不知道从何联想,也就不好回答。
4.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如讲述小肠结构时教师若直接提问“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有那些?”学生看书时就较粗略,往往只能找出其中几个要点。如果教师指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有五个,要求学生找出它们并回答每个特点是适于消化、吸收还是与二者都适应,学生看书时必然对课本内容仔细阅读观察,从课本中找出者五个要点而且加以分析。前后两种提问方式教学效果显然不同。
5.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深湛,值得回味。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课堂的提问如果知识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一些能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问题,尽量让提问带有层次性、错落性和梯度性的特点,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渐进向突进发展,时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总之,生物教师如果能灵活地掌握提问的技巧,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成为一个真正善问的教师,那么他的教学工作将如鱼得水,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马倩.初中生物学问题串教学的应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6、06、01.
[2] 刘宏伟.浅析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J].学周刊,2018(15):45-46.
[3] 朱小琴.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优化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4(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