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语文单元组内群文阅读与习作整合教学例谈
【作者】 李薇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第一小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采取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方式。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把群里阅读和习作教学相结合起来,更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他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而是将两者整合起来,构成整体性教学。【关键词】精准定位,组内阅读,以读促写,对比阅读,探究方法。
小学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 因为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习作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同时强调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要采取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方式。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把群里阅读和习作教学相结合起来,更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他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而是将两者整合起来,构成整体性教学。小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组内的几篇课文,在某一方面是有共性的,其共性与单元习作主题要求往往是密切相关的。“单元整组教学”就注重教材中文本的关联性,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习作教学要体现单元整体性,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习作教学质量。
一、细读单元整组教材,精准定位习作教学目标
1.细读整组教材,精准定位习作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活动开展之前,首先应该明确本单元课堂的教学目标。没有充分明确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灵魂的。教师在明确习作教学目标时,就需要从整体把握单元文本的框架。通过不断研读文本内容,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结合每个单元的特点,逐步分析教学的重难点,为教学活动做充足的准备,对学生在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等多方面开展训练。
2.细读每篇课文,把握习作教学目标
单元内文本教学要与单元习作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不同的文本在表达的主题和表达主题的方式方法上或多或少有着不同,但是大的主题方向上一个单元的内容还是趋于一致。在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时,要关注各个文本的结构、手法上的共性与个性。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是其单元习作目标。本单元几篇文章的主题是“童年往事”。单元习作话题“那一刻,我长大了”是从单元主题“童年往事”延伸而来。在习作时让学生在了解他人童年的同时,关注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单元学习主题相结合。在对教学的目标有了很好的明确后,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会显得更加得心应手。根据所设定的目标,结合单元具体内容合理规划习作的重点,对学生进行目标更加明确的专项训练。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作者主要通过动作的和语言的描写将在祖父园子里的活动情节写具体的,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学到准确形象的描写。只要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都可以找到典型的语句让学生去判断是对人物哪方面的描写。但是不仅仅是知道有哪些描写方法,还要训练根据人物身份进行准确描写。让学生将《祖父的园子》第五和第十四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人物“我”换成“爷爷”,对比发现同样写人物动作的语言,用在描写“爷爷”就成了极不恰当。同时再结合读本单元另外两篇文章《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孩子们就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如何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准确形象细致地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二、基于单元组内课文群文阅读,以读促写。
在群文阅读模式下,教师要善于通过读写结合的策略穿插习作训练,这样才能达到高效化教学的目的。
以读促写主要强调阅读为写作服务,重在通过对多篇文本的阅读和学习,从而发现写作的奥秘,来为写作提供语言积累、素材资源和写作技法等内容,写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
回顾统编教材写人的文章,几乎册册都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文章在变,描写的对象在变,课堂上教法在变,然而千变万化中,写人文章的教学是否也进入了一个怪圈——教完一篇,下一篇依然“从零开始”;学了一篇,下一篇还是“原地踏步”。可以借着群文阅读教学来可以打破单篇阅读总是“从零开始”,“原地踏步”所带来的问题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其要求是“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的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在四年级的教材当中,已经安排过“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特点”的要点。在五年经上册也安排“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要点。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人的方法:选择典型事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的细致描写,具体的表现人物的特点 。安排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两篇精读课文,《我的朋友蓉蓉》《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两篇习作例文 。在教学本单元时:
第一,整体阅读感知,提取写作素材。揭示文章,随文识人。让学生亲近文本,潜心读书,独立思考。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和表达中发现本组文章的共同点,并能够有条理的进行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自然特别欣喜,也更容易接受。为接下来的群文阅读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本单元几篇课文都是通过典型事例,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指导必须要有素材意识。于是就要调动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走向生活,寻找自己可以写的材料。读“进去”,再读“出来”,走一个来回,学生就有了“阅读写作不分家”的意识。
第二、对比阅读,探究表达方法。
1、抓住共性,提炼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四篇文章都是列举典型事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的进行细致描写,因此人物特点也表现得很具体、鲜活。将这四篇课文进行整合比较,抓住它们的共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体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写人文章在表方法上的共同特征。习得方法还要重视将知识储备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这样就有机会跨越阅读与习作之间的鸿沟 。比如《摔跤》片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板块的学习训练如何将人物写得具体而又生动。第一板块:引导准确而不重复的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1)学生快速浏览,问:读到了哪两个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一个会耍心眼,一个力大无穷)。(2)再读,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描写?(动作)。(3)圈表示动作的词语,观察这么多的表示动作的词,有没有反复出现的动词?(没有)。此时老师总结:人体不同部位发出的动作,都是不一样的,描述的动词要准确而且尽量不重复。(4)联系实际填空练习。如:“不好,已经7点半了。我( )开被子,( )上外套,( )进卫生间,( )下毛巾,往脸上( )几下。接着又( )起书包,往学校( )”。学生填后,还要讨论各自所填动作是为了表现什么,再进一步修改。第二板块:训练巧用修辞。(1)出示文段里面的比喻句,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句子的特点。(2)学生画出这些句子中带有动物的短语,感悟描写动作再恰当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表达就形象具体有趣多了。联系生活:慢如(蜗牛),像(猴子)一样灵活……第三板块:学习转换画面的写法。轮读发现写完小嘎子,再写小胖墩。写完小胖墩,又写小嘎子。老师总结:这样写很有规律,当我们要描述几个人同一时间,同一事件里发生的动作时,就可以像这样描写,你一句,我一句,再你一句,我一句,就能让换面转换起来。可以练习写打球等场面。
2、聚焦个性,同中求异提炼写人良方。通常我们把一个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就有许多的发现。在本单元,我们看到这四篇文章的共同点,再读一读就会更多不一样的发现。本单元的四篇写人的文章,在写法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人描写一组中的三个片,《摔跤》这个片段对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时的动作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表现了小嘎子的机灵。《他像一颗挺脱的树》侧重于外貌描写表现了祥子的健壮和十足的精气神。《两茎灯草》主要通过对“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一动作的反复与不断加深的描写,把严监生及其吝啬的特点刻画的入木三分,呼之欲出 。这三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基本方法。《刷子李》和《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则分别通过描写主人公刷子李和小守门员的动作、外貌、语言以及徒弟曹小三、观战的小朋友和叔叔的举止与心理活动,表现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艺、小守门员的专注和尽职尽责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写人物的时候,除了可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还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侧面描写)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 。然后再推荐自主阅读《快手刘》、《泥人张》等文章,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去感受怎样才能把人物写得鲜活。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习作整合教学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并且在大量阅读中学会阅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材是教者最有力的武器,钻研教材文本的同时,注重单元内容的整合性,发现学习内容的关联性,才能有利于学生完整的系统的掌握知识、内化能力,真正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