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曹 华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根据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通过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和道德教育的内容,让两者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的提升。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来实施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道德觉悟。因此,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然渗透道德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点开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语文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具有诸多的优势,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内涵,都能够帮助学生在为人处事,道德思想方面得到一定的启发,受到一定的引导和鼓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一篇课文的基本特点。要让每一篇课文中所承载的思想价值观念都能够被教师准确地提炼出来,并且采用提问等方式,适度的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通过简单的文字,告诉小学生深刻的道理,让小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做,而哪些事情要避而远之。这些或是深刻或是浅显的道理,通过语文的学习,就能够让学生铭记于心,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不充足,语文学习中恰好可以增加他们很多间接的人生经验,提高他们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课文是主要的依托,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非常重要。简单地说,教已经被证明毫无效果,并且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引导启发才是正确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在小学语文的整个学习中,语文教师都会起到领导者的作用,在教师认真的教学设计和准备之下,道德教育就可以有机地结合到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之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要做到自然渗透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道德教育是自然渗透其中的,这样才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教师要充分地备课,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刻领会每一篇文章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深意,所要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从道德层面,让学生认识正确的善恶美丑标准,让学生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科学家、文学家的具体内容,这些人都为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心怀天下,胸中有大爱,所以,才成就了一番事业,才得以名垂青史。因此,要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能够认识到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能够将自我价值的体现和祖国未来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为了符合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准备一些补充材料的时候,要采取比较生动的方式,如通过视频、图片等,可以更有说服力,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多的直观的影响,避免抽象的文字给他们的理解带去困难。就连最简单的生字教学其实也是最基础的,在学习每一个汉字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自然渗透道德教育。比如,汉字的整体结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内在包含着和谐之美。通过教师的解读,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和谐之美的存在,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谐之美。而且要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律揭示出来,让学生受到最基本的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辨别社会现象和善恶美丑。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三、在对小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自然地渗透道德教育
  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过充分地引导,让小学生表现出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看法,能够表明自己的观点,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阐述自己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了解,能够通过一定的生活事件让自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领会表现出来,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深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在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言传身教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积极的引导与耐心的传授,让学生在写作以及其他形式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道德教育。教师对于学生习作内容的批改,也要注意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要对学生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偏差思想进行及时的干预,从而能够引导他们在正确的、积极的道德路上走得更远。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可以自然渗透。同时,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可以在道德教育的问题上有着很多的优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道德问题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言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