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基于核心素养 感悟数学文化
【作者】 李 江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文化的全面渗透,并以此为教学生发点,发掘教材文化要素、强化数学活动的文化渗透、开发隐性文化课程,让学生全面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自然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众多内容,教师从数学文化角度展开教学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接触数学文化、感知数学文化、应用数学文化,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科综合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材应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在核心素养培养成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的今天,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感知数学文化价值,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
一、发掘数学教材文化要素
教材包含丰富的文化要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其展开深度发掘,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一)介绍数学历史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内涵极为丰富,一般认为数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数学概念与命题,第二个层次是指思想与方法,第三个层次是指文化与传承。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过多地注重前面两个层次的实践,而对数学文化缺少认知。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强化数学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应该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教师要深入教材之中,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要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和机会。
教学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教师在讲授“四舍五入”法时,便给学生讲起“四舍五入”法的历史:公元前二世纪,《淮南》便对“四舍五入”法有详细记载,《九章算术》也有相关内容,文章中用比例法求解各县的车辆数。学生对这些数学历史还比较陌生,但知道这样的方法由我们的祖先创设,产生了自豪感。教师还给学生讲述了鲁迅运用“四舍五入”法的案例,从文学角度看待这个方法的运用。
学生对数学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自然形成了较强的学习主动力。数学历史属于数学文化范畴,教师未必要详细讲述,只要是能够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设计,便是好的设计。
(二)展示数学发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做示范讲解,要对数学概念、定义进行推导操作,这里都涉及数学发现的问题。数学发展有深远的历史,在数学发现过程中,有很多数学方法的诞生。教师为学生展示数学发现过程,不仅是数学方法的传授,更是数学文化的传承。小学生对数学文化缺少基本认知,教师在具体讲解时,需要由浅入深地展开,也可以利用数学实验进行验证式操作,促使学生明晰数学发现过程。
在教学“循环小数”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循环小数的发现过程:三国时期,魏人刘微创立了求圆周率的准确值的原理,利用割圆术得出圆周率的前三位数字;南北朝时的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祖冲之后1000多年,欧洲人才发现这个值。在这些研究操作过程中,人們发现了循环小数,这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述之后,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增加了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为学生讲述数学发现的案例,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启示,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学习数学,这样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也能够自觉建立数学认知体系。数学与学生生活有太多接轨点,这是重要的教学契机,教师以此展开教学发动,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触动,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一定帮助。
二、强化数学活动的文化渗透
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文化要素,让学生通过智力操作活动、生活实践应用等渠道体悟数学文化,可以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智力操作活动
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需要借助一些数学活动来实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不妨给学生投放更多数学活动材料,让学生自觉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在数学活动中启迪数学智慧,接受数学文化的洗礼。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乐趣,还能够开阔其视野,培养其数学特长和爱好。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实验等都属于数学智力活动,组织这类活动能让学生在接受数学文化熏陶的同时,开发数学智力。
(二)生活实践应用
数学实践活动形式极为丰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展开社会实践,让学生实地观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数学的生活运用、深入生活开展数学实践等,都可以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对生活实践数学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开展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数学学习体验。
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特殊的敏感性,教师要深度发掘学生的数学认知,给学生更多学习提示,让学生自觉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之中。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示例,学生对此都比较感兴趣,积极搜集相关信息。“我们常见的扑克牌,里面就有字母表示数的情况。”“我们家住的楼房,有很多序号都是用字母表示的,如A栋、B栋等。”“在生活中,很多人也会利用字母表示数,如A地到B地有100千米。”教师对学生搜集的示例进行归结,然后引出一些数学公式,给学生讲述字母运用的方法,让学生对简易方程有了更多认知。教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示例信息,给学生更多心理触动,这是数学文化生活化的具体表现,学生对此都比较熟悉,也能够唤醒数学认知。
三、开发数学隐性文化课程
开发数学隐性文化课程,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讲述数学故事、记录数学日记中夯实学科认知基础,形成学科综合能力。
(一)讲述数学故事
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其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很多生活哲理,以数学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数学家的故事,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会涉及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对学生的心理触动会更大。教师发动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数学故事内容,特别是那些数学家的爱国事迹,能够深深触动学生,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师适时给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思想启迪,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课程。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为说明方程的应用价值,给学生讲述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数学家高斯很小就表现出数学才能,在他7岁时,数学教师给全班学生布设一道算术题“1+2+3+4……+98+99+100=?”,全班同学都在忙碌计算时,高斯却早早地将正确答案5050写了出来,教师对高斯的表现大加赞赏,并自掏腰包为高斯买来数学书籍,在辛苦努力下,高斯终于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学生被这个故事所吸引,也对其中的算式题目有了探索兴趣。教师为学生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其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很多学生都感觉比较难学,教师利用数学故事展开教学调度,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也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二)记录数学日记
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形成很多心理触动,如果将这些经历和体验都写下来,自然是一种学习成长的记录,也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经验指导。教师让学生养成记数学日記的习惯,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著的,对全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促进作用。
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追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渠道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感知体验,促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下形成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3(8):221.
[2]邵大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调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材应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在核心素养培养成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的今天,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感知数学文化价值,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
一、发掘数学教材文化要素
教材包含丰富的文化要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对其展开深度发掘,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一)介绍数学历史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内涵极为丰富,一般认为数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数学概念与命题,第二个层次是指思想与方法,第三个层次是指文化与传承。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过多地注重前面两个层次的实践,而对数学文化缺少认知。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强化数学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应该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教师要深入教材之中,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要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和机会。
教学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教师在讲授“四舍五入”法时,便给学生讲起“四舍五入”法的历史:公元前二世纪,《淮南》便对“四舍五入”法有详细记载,《九章算术》也有相关内容,文章中用比例法求解各县的车辆数。学生对这些数学历史还比较陌生,但知道这样的方法由我们的祖先创设,产生了自豪感。教师还给学生讲述了鲁迅运用“四舍五入”法的案例,从文学角度看待这个方法的运用。
学生对数学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自然形成了较强的学习主动力。数学历史属于数学文化范畴,教师未必要详细讲述,只要是能够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设计,便是好的设计。
(二)展示数学发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做示范讲解,要对数学概念、定义进行推导操作,这里都涉及数学发现的问题。数学发展有深远的历史,在数学发现过程中,有很多数学方法的诞生。教师为学生展示数学发现过程,不仅是数学方法的传授,更是数学文化的传承。小学生对数学文化缺少基本认知,教师在具体讲解时,需要由浅入深地展开,也可以利用数学实验进行验证式操作,促使学生明晰数学发现过程。
在教学“循环小数”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循环小数的发现过程:三国时期,魏人刘微创立了求圆周率的准确值的原理,利用割圆术得出圆周率的前三位数字;南北朝时的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在祖冲之后1000多年,欧洲人才发现这个值。在这些研究操作过程中,人們发现了循环小数,这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述之后,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增加了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师为学生讲述数学发现的案例,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启示,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学习数学,这样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也能够自觉建立数学认知体系。数学与学生生活有太多接轨点,这是重要的教学契机,教师以此展开教学发动,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触动,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一定帮助。
二、强化数学活动的文化渗透
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文化要素,让学生通过智力操作活动、生活实践应用等渠道体悟数学文化,可以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智力操作活动
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需要借助一些数学活动来实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不妨给学生投放更多数学活动材料,让学生自觉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在数学活动中启迪数学智慧,接受数学文化的洗礼。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乐趣,还能够开阔其视野,培养其数学特长和爱好。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实验等都属于数学智力活动,组织这类活动能让学生在接受数学文化熏陶的同时,开发数学智力。
(二)生活实践应用
数学实践活动形式极为丰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展开社会实践,让学生实地观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数学的生活运用、深入生活开展数学实践等,都可以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对生活实践数学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开展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数学学习体验。
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特殊的敏感性,教师要深度发掘学生的数学认知,给学生更多学习提示,让学生自觉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之中。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示例,学生对此都比较感兴趣,积极搜集相关信息。“我们常见的扑克牌,里面就有字母表示数的情况。”“我们家住的楼房,有很多序号都是用字母表示的,如A栋、B栋等。”“在生活中,很多人也会利用字母表示数,如A地到B地有100千米。”教师对学生搜集的示例进行归结,然后引出一些数学公式,给学生讲述字母运用的方法,让学生对简易方程有了更多认知。教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示例信息,给学生更多心理触动,这是数学文化生活化的具体表现,学生对此都比较熟悉,也能够唤醒数学认知。
三、开发数学隐性文化课程
开发数学隐性文化课程,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讲述数学故事、记录数学日记中夯实学科认知基础,形成学科综合能力。
(一)讲述数学故事
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其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很多生活哲理,以数学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数学家的故事,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会涉及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对学生的心理触动会更大。教师发动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数学故事内容,特别是那些数学家的爱国事迹,能够深深触动学生,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师适时给学生讲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思想启迪,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课程。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为说明方程的应用价值,给学生讲述了数学家高斯的故事:数学家高斯很小就表现出数学才能,在他7岁时,数学教师给全班学生布设一道算术题“1+2+3+4……+98+99+100=?”,全班同学都在忙碌计算时,高斯却早早地将正确答案5050写了出来,教师对高斯的表现大加赞赏,并自掏腰包为高斯买来数学书籍,在辛苦努力下,高斯终于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学生被这个故事所吸引,也对其中的算式题目有了探索兴趣。教师为学生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其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很多学生都感觉比较难学,教师利用数学故事展开教学调度,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也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二)记录数学日记
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形成很多心理触动,如果将这些经历和体验都写下来,自然是一种学习成长的记录,也能够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经验指导。教师让学生养成记数学日記的习惯,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著的,对全面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促进作用。
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追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渠道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感知体验,促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下形成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盛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3(8):221.
[2]邵大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调查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