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以人为本”观在学校管理实施中的应用
【作者】 陈逢源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东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学校管理,无论是教师的工作管理还是学生的学业管理,都必须在其实施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人本主义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基本要求,也是践行素质教育和推进“五育并举”应匹配的理想管理模式。本文探讨了“以人为本”观在素质培养、新型师生观以及优质师资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实施;应用
“人本主义”倡导素质教育实施要“以人为本”“人性至上”。而作为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就要从尊重师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出发,以激励的方式促进师生发展,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被管理者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缺失,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以和谐为主题的学校管理运行规则和实施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传统管理以物为中心,甚至把人也进行“物化”对待处理,追求模式化、规则化、组织化,强调秩序的稳定与保持,这是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创新的。在多年的学校管理中,我认为必须从人性出发,践行“以人为本”观,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高学校运转成效和育人质量。
一、以人为本,树立育人至上教育观
受“学而优则仕”和“教以应试”等传统观念影响,有些教师把传授知识误认为学生分数越高,育人效果越好,因而不惜加重学生负担这个筹码。持这种人才观、教育观显然是片面的、有害的。学生虽然是教书的主阵地,但育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成才须先成才。作为学校管理者,如果自身没有正确的育人观念,影响的不只是几个孩子或一个班,很可能就是整个学校甚至是一代人。因此,管理者的教育观必须走科学之路,用发展观的思想武装自己,用正确的育人观指导着学校的各项活动,才能使学校成为真正的育人阵地。过程中,应把学生当人看,作主体,充分促使他们发挥主体作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从学校管理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常常使学生成为了学校争取考高分的机器,这就与我们现代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是相悖的。
二、以人为本,建立新型师生观
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位好教师,不论是建设学校的新型教师队伍还是提升自身素质,都必须以人为本。只有教师发展了,进步了,他们才会有更多经历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交心谈心。当然,这也与人性有关,其取决于教师新型师生观在指导人格品德、专业知识、组织能力等多项提升中的作用。具体说有四点要求。
一是以德育德,用人格力量感染人。为人师表,是教师人格魅力散发出来的教育力量;行为世范,是管理者楷模以范的隐性元素,二者都会对学生产生言行示范榜样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必先其行。教师的德、雅、学、识是一本无言教科书,有时比滔滔不绝的空谈更有育人效果。
二是以才培能,用知识力量感召人。培养学生成人的技能远比书本知识实践能力更重要,知识的力量在于武装人,而成人的技能是让人学会生存,虽然这二者很大联系,但有时我们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化。
三是以爱育心,用情感力量去感化人。以爱育心是人性至上的本质需求。新型师生观否定教师中心论,倡导“双主”并存,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严爱相加,从尊重学生出发,辩证用爱施严。这既是爱护学生之道,也是管理之道。没有爱的管理,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是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既不能动其心,也不能导其行。所以,做到以情感化人,才是管理的真正核心。
三、以人为本,打造优质师资观
学校不仅是培育学生的主阵地,也是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实践平台。学校管理者最大的奉献不是有多少在校学生,而是是否带出了一支好的教师团队。好教师、素质高,直接能成就一所好学校。然而,教师之间仍然存在个体差异,在任务分配方面显然不能同等对待,否则仍然不是以人为本,因此,分层施担子、提要求、压任务是我们培养教师的有效方式。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具培养意义。抓住了培养主绳,就等于抓住了学校的未来,就等于取得了学校管理的成功。但优秀教师是针对性培养出来的,积极管理必须为此搭建平台,丰富活动方式,才可取得培养效果。
一是严师出高徒。学校管理应充分发挥结对帮扶作用,通过现实交际与网络沟通方式,把青、中、老等不同年龄段教师进行对接,实现逐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楷模。尤其对一些具有不断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实行“导师带教”制。增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使高徒出现一代接一代。
二是舞台出英雄。想方设法创造竞争机会,构建大、中、小等各种各样竞争表演舞台,让青年教师不断拥有展现自身才能的平台和机会。特别是全员参与的课堂大比武、信息化成果赛、举办示范课、优质课视频评比等类型的优课赛课活动,更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
三是氛围出人才。学校好不好,就看氛围好不好。一个有活力的学校,竞争态势热烈而活跃。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努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筑就利于人才成长的校园土壤和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培养环境里、青蓝工程中迅速成长。
总之,学校一切管理都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发展理念,落脚点在教师发展上和学生培养上,不是为了方便而管,更不是为了简单而管。特别是学校管理层,应坚持粗细并行,能放大,也能抓细,刚柔相济,制情双行,能做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优先一切的管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育人的真谛变成现实,实现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新模式[J].党校学报,2018年。
[2]黎平,简论“以人为本”与构建学生人性化管理模式[J].教育研究,2016年。
【关键词】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实施;应用
“人本主义”倡导素质教育实施要“以人为本”“人性至上”。而作为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就要从尊重师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出发,以激励的方式促进师生发展,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被管理者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缺失,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以和谐为主题的学校管理运行规则和实施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传统管理以物为中心,甚至把人也进行“物化”对待处理,追求模式化、规则化、组织化,强调秩序的稳定与保持,这是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创新的。在多年的学校管理中,我认为必须从人性出发,践行“以人为本”观,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高学校运转成效和育人质量。
一、以人为本,树立育人至上教育观
受“学而优则仕”和“教以应试”等传统观念影响,有些教师把传授知识误认为学生分数越高,育人效果越好,因而不惜加重学生负担这个筹码。持这种人才观、教育观显然是片面的、有害的。学生虽然是教书的主阵地,但育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成才须先成才。作为学校管理者,如果自身没有正确的育人观念,影响的不只是几个孩子或一个班,很可能就是整个学校甚至是一代人。因此,管理者的教育观必须走科学之路,用发展观的思想武装自己,用正确的育人观指导着学校的各项活动,才能使学校成为真正的育人阵地。过程中,应把学生当人看,作主体,充分促使他们发挥主体作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从学校管理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常常使学生成为了学校争取考高分的机器,这就与我们现代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是相悖的。
二、以人为本,建立新型师生观
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位好教师,不论是建设学校的新型教师队伍还是提升自身素质,都必须以人为本。只有教师发展了,进步了,他们才会有更多经历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交心谈心。当然,这也与人性有关,其取决于教师新型师生观在指导人格品德、专业知识、组织能力等多项提升中的作用。具体说有四点要求。
一是以德育德,用人格力量感染人。为人师表,是教师人格魅力散发出来的教育力量;行为世范,是管理者楷模以范的隐性元素,二者都会对学生产生言行示范榜样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必先其行。教师的德、雅、学、识是一本无言教科书,有时比滔滔不绝的空谈更有育人效果。
二是以才培能,用知识力量感召人。培养学生成人的技能远比书本知识实践能力更重要,知识的力量在于武装人,而成人的技能是让人学会生存,虽然这二者很大联系,但有时我们更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化。
三是以爱育心,用情感力量去感化人。以爱育心是人性至上的本质需求。新型师生观否定教师中心论,倡导“双主”并存,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严爱相加,从尊重学生出发,辩证用爱施严。这既是爱护学生之道,也是管理之道。没有爱的管理,特别是对学生的管理,是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既不能动其心,也不能导其行。所以,做到以情感化人,才是管理的真正核心。
三、以人为本,打造优质师资观
学校不仅是培育学生的主阵地,也是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实践平台。学校管理者最大的奉献不是有多少在校学生,而是是否带出了一支好的教师团队。好教师、素质高,直接能成就一所好学校。然而,教师之间仍然存在个体差异,在任务分配方面显然不能同等对待,否则仍然不是以人为本,因此,分层施担子、提要求、压任务是我们培养教师的有效方式。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具培养意义。抓住了培养主绳,就等于抓住了学校的未来,就等于取得了学校管理的成功。但优秀教师是针对性培养出来的,积极管理必须为此搭建平台,丰富活动方式,才可取得培养效果。
一是严师出高徒。学校管理应充分发挥结对帮扶作用,通过现实交际与网络沟通方式,把青、中、老等不同年龄段教师进行对接,实现逐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楷模。尤其对一些具有不断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实行“导师带教”制。增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使高徒出现一代接一代。
二是舞台出英雄。想方设法创造竞争机会,构建大、中、小等各种各样竞争表演舞台,让青年教师不断拥有展现自身才能的平台和机会。特别是全员参与的课堂大比武、信息化成果赛、举办示范课、优质课视频评比等类型的优课赛课活动,更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
三是氛围出人才。学校好不好,就看氛围好不好。一个有活力的学校,竞争态势热烈而活跃。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努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筑就利于人才成长的校园土壤和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培养环境里、青蓝工程中迅速成长。
总之,学校一切管理都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发展理念,落脚点在教师发展上和学生培养上,不是为了方便而管,更不是为了简单而管。特别是学校管理层,应坚持粗细并行,能放大,也能抓细,刚柔相济,制情双行,能做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优先一切的管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育人的真谛变成现实,实现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新模式[J].党校学报,2018年。
[2]黎平,简论“以人为本”与构建学生人性化管理模式[J].教育研究,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