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达成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杨 蕾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恐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也应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同时也要发展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寓德于教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感目标;达成

  情感目标,又称为德育目标,寓德于教,实现数、情融合、智德双育是我们实现数学高效教学兼具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传统教育由于过分注重“应试”,把教与学都放置在了应付考试上,导致学生德智分离,情商没有得到培养。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知道,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因为情感中的德育是确保学生参与社会成为合格公民所必需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积极学有动力支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不能少了情感态度的培养,更不能少了培德树人的教育实践。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三维目标”中列数第三位的情感目标在教学教育中的达成。因此,我认为应把它贯穿于课堂教与学的各个流程和方面,才能将预期效果收获于囊中。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工作谈谈情感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言传身教,以高尚的师德情感影响学生
  教学即对话,其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互换的过程。而作为施教者,教师自身就是一本现实版的德育教材而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一个情感示范载体,教师自身的师德、表现在内心和外在的情绪、态度和言行间流露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在情感目标达成的教育教学中,言传身教是在所有方法中最有效、最有影响力的也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教育方式,特别是教师富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和行为得体的身体力行,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往往就是学生向师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不少学生之所以喜欢数学并非是数学易学好获得,而是来自于对教师热爱的“爱屋及乌”。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影响力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与知识渊博所表现出来的风趣幽默。“不令则行”就是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所致,让学生自觉学教师,模仿教师的“做”与“不做”,从而规范自我行为,提升自我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要让学生“亲其师”,还要一个重要事情需要做,那就是教师要在生活和学习双重平台上都给学生爱和帮助,让他们体验到教师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与教师走得更近一些。
  二、认真解读,充分挖掘教材德育情感内容
  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是人对某事物的价值判断以及符合自我看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现行数学教材,其中有很多都是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组成的重要内容,当然也不乏方法与情感系列的东西。但这些不是浮于文本表层或图表面上,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和深入解读才能挖掘出来。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把功夫放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抓住例题、习题、以及“练一练”“想一想”和“试一试”栏目,把其中的德育内容与数学知识形成体验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提升数学学习自信的同时也获得情感培养。比如,在小数概念引入教学中,把小数的由来与概念教学相融合,寓德育于情境,让学生在获得概念理解中也了解小数的发展历史,有了历史观的认知和自豪感的培养。教材中还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教学时,不能仅为了“应试”那点内容而教,更不要认为这些没有用。传统教学,数学教学在培德上功能异常弱化,没有发挥学科育人作用,导致学生学了多年数学还对数学产生厌恶之情。实际上就是缺乏情感教育,导致学生该有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没有在数学教学中得到有效培养。实际上,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德育元素,都是我们教与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教师一定不能放弃和错过,其中育人价值甚至比知识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创设民主愉悦教学氛围,实施情感教育
  没有情感的教育,只能培养伪君子。新课标倡导的情感教育而我们不能认为是数学教学附加情感教育,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其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力促智德双育的达成。虽然其过程实现路径较多,可以通过设计精彩的悬念来导入就是一种重要策略。我们知道,小学生好奇心强,这是他们天性。顺其天性施教是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实现路径。实践也证明,抓住此天性来激发学生好学的兴趣更利于把学生置于“愤悱”状态中。而悬念导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教师常常借此实施情感教育,以引导学生从问题表面沿着思考路径而进入到问题背后的学习平台上。例如:在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课堂上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悬念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课堂开始之后,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大屏呈现三个长度小实棍,其长度分别为5厘米、5厘米、10厘米,要求学生试试看这三个长度小实棍能否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呢?这时的学生个个都张大了好奇的眼睛,脑子里直想怎么会有两个长度相同的小实棍呢,在好奇的同时,他们也将手放在了动手探究上——利用直尺进行画图。经过他们动手操作发现,这三根小实棍根本就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时我们再出示等腰三角形的图形特征,他们乐学的情感自然就上来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践行“优教优学”课改过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也发展情感,获得良好品德培养。传统教学,由于没有将情感目标列入并真正践行起来,导致学生情商发展迟缓,品德也很差。在新课标践行中,我们不能再蹈其路,应有多种目标达成策略,使教更优化,效果更大化。
  参考文献:
  [1]纪卫红,论数学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J].素质教育,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