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作者】 图荪古丽·阿塔拉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托胡拉乡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与品质。教师们要充分利用自身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及重点,用满腔热忱去研究德育工作的方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设计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教学规划,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做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德育教育是当下比较重要的教育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展开知识的教学时,需要对德育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需要采用比较丰富的教学手段,展开德育教育,以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准确把握德育发展的优势,进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为打造高效的德育教学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1、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相互作用产生的,民主型的教师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注重对于学生表现得客观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鼓励与协助,关心学生需要的地方,一些胆怯的同学能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拥有克服不敢回答问题的勇气。而教师积极的情绪状态也能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将积极的情绪投射到学生身上,学生也会为此做出相应反馈,进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教师在课堂经常性地鼓励学生,也会使得课堂间的气氛更为融洽。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无意注意以及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组织教学,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注重课上讲课的方式、多媒体的应用以及教学方式多样化来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开始前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来防止学生分心,促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结合学生情况开展生活化活动 
  与单纯的理论讲解相比,生活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手、脑、心,促使其综合发展。但是,我们在开展生活化活动之前首先要了解初中生这一群体的特点以及个体差异性,然后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等来确定活动的目的、内容及形式,有效的落实德育。比如,“享受学习”一节,教师要先了解学生们对待学习有哪几种态度以及他们的成绩如何,对于学习态度消极、成绩差的学生还要弄清楚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则是因为成绩差被父母、家长训斥,从而内心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则是因为家庭条件优渥,玩儿心重导致了不爱学习,教师在活动中对于这两种学生的引导要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对症下药。
  3、通过热点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道德,引导学生接受科学积极的教育,并确保道德教育至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追求高效的课堂建设和关键学生的特点,教师也应该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德育素养,教师还应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总结,找到初始识字教育的起点,进一步创新和优化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地在许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多样化。从而为学生的法治与德育学习奠定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素养发展。例如,通过教授继续文化研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教科书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和探索,然后再扩展以探索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便在培养学生的核心成长的同时识别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和法治教学活动会使学生对课程的性质感到厌倦,因此教师应能够适当地组合课程,并向学生介绍一些热点新闻和当前的社会事件,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寻找合适的现实生活案例,让学生说话、让学生理解真实事件,形成良好的自律性并确保自己的道德标准。
  4、推动教学方式向生活发展 
  教师想要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的质量,那么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创设相应的情景,并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群或者是qq群等方式来和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的德育教育观念和教师达成一致,这样学生在学校接受相关德育知识,回家之后父母也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教育,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德育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所设计的情景活动要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还要符合教材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比如教师想要给学生讲解身边规则这些知识,那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给学生播放关于在马路边上的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出现不符合这些规则的情景,并且根据这些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其实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5、家庭与学校共同发力 
  中学阶段,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一方面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影响也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可以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形成上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学生道德观念的匮乏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家庭在这一方面起到了绝对大的作用。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展不仅仅是学校一己之力的问题,家庭也应参与其中,家庭与学校的良好互动更能有利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以校园开放日为例,家长应尽可能的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了解学校对学生在各方面的培养,与相关教师积极的有效的沟通,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身心发展状况,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活动,可针对学校工作提出建议,同时反思家庭教育的不足,家校良好互动绝对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一大助力。
  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方法研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负责人,必须要在全面了解学生认知能力、成长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对教育内容的分析与研究,让德育内容以更为直接、形象的方式予以呈现,确保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认知和感受,真正做到在完成知识教育的同时,对他们的道德素质、价值观念进行培养,让他们可以获得进步与发展,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钱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 吉林教育, 2020(10). 
  [2]李倩兰. 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17):013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