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应用分析
【作者】 鲁美灵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三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发展的智慧结晶和人文浓缩,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非常巨大,是开展各阶段优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弘扬意义。幼儿时期是人初步建立认知逻辑和信息评价体系的关键,人未来的成长方向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幼儿时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在幼儿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期借助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对人社会理念和价值判断的根源性优化,并为后续各阶段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导向。
【关键词】 幼儿教育;传统文化;应用
在传统的认识当中,幼儿教育一直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境地,包括不少幼儿教育从业者在内的很多人都将幼儿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哄孩子开心”或“教孩子守规矩”。于是乎,有相当多的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机构以组织孩子看动画片等形式开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宝贵教育时机的浪费,也为后续教育的进行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从根本上来讲,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部分幼儿教师没有认识到幼儿对积极文化理解和吸收的能力,同时对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文化成果缺乏全面的认识。
1.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1.1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具体表现。当前全球竞争形势愈发激烈,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抢占的一块高地,文化安全也已被纳入我国国家安全的范畴之内。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继承,更涉及到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对民族复兴大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生的起点,幼儿时期所接触到的理念将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能否实现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高质融入,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人才的价值构成与情感归属,更左右着我国传统文化在以后所能拥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1.2健全幼儿教育资源
幼儿教育强调对学生感性认知材料的积累和初级理性加工逻辑的启蒙,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才能实现效果的取得与优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所蕴涵的次文化元素和具体的精神内涵相当丰富,是幼儿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既能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准备大量优质的信息材料,还能实现幼儿教育的系统化、链条化改造,让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更具连贯性和递进性,从根本上扭转过去幼儿教育知识碎片化、理念孤立化、效果片面化的局面。
2.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2.1传统节日及人文背景教育
我国有着非常众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底蕴,且往往包含一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有的还延伸出了不少家喻户晓的故事和传说。幼儿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节日,对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做一番初步的认识,并可将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有关故事以生动的方式告诉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对传统节日产生认同。
2.2传统礼仪教育
中国素来以文明之邦、礼仪之邦著称海外,“礼”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均有非常广泛的体现。通过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传统礼仪教育,可以让学生对有关知识形成直观、具体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际理念,并对学校的秩序维护和良好氛围的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3传统文学教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家,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其中的很多内容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幼儿教师可将一些古典诗词、传说故事、经典书目等作为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组织学生背诵、理解其中的精华部分,并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高尚情感、伟大精神和感人事迹,从侧面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塑造和强化。
3.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
3.1利用生动的教学资料
幼儿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手段比较单一,且加工信息的能力还很薄弱。针对这一特性,幼儿教师应注重对感官效能较强的信息表现措施的应用,从视觉、听觉层面对学生进行外部刺激,以直观、具体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比如,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动画片,让简单的情节和通俗的对白成为传递知识内容的载体,用幼儿最喜欢的动画形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再比如,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由《三字经》改编的“三字谣”,用动听的旋律和易懂的歌词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歌词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3.2组织主题趣味活动
幼儿有着最强的好动、爱玩的天性,实践教学永远是最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除了理念和知识的教授,教师还要重视实践活动对幼儿的行为引导和习惯塑造作用,在结合既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主题趣味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例如,教师可在完成对传统礼仪知识的基本讲解后,组织学生开办一场小型文化表演,由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还原古人之间适用于不同场合的礼仪;还可以举办古诗吟诵比赛,以诗句接龙、主题背诵等方式让孩子们同台竞技。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孩子们有天然的吸引力,并能在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实现教学效果的优质提升。
结束语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脉搏,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依旧有着强大的指引效力和推动作用。幼儿是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人才储备,幼儿教育则是培养这批人才的核心事业。在幼儿教育中积极应用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才能在未来实现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国家意志的发展,各项事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登云,冉光彩.《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J].兰台世界,2016(36):86—87.
[2]周亚军.《学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幼儿教育;传统文化;应用
在传统的认识当中,幼儿教育一直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境地,包括不少幼儿教育从业者在内的很多人都将幼儿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哄孩子开心”或“教孩子守规矩”。于是乎,有相当多的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机构以组织孩子看动画片等形式开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宝贵教育时机的浪费,也为后续教育的进行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从根本上来讲,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部分幼儿教师没有认识到幼儿对积极文化理解和吸收的能力,同时对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文化成果缺乏全面的认识。
1.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1.1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具体表现。当前全球竞争形势愈发激烈,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抢占的一块高地,文化安全也已被纳入我国国家安全的范畴之内。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继承,更涉及到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对民族复兴大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生的起点,幼儿时期所接触到的理念将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能否实现幼儿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高质融入,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人才的价值构成与情感归属,更左右着我国传统文化在以后所能拥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1.2健全幼儿教育资源
幼儿教育强调对学生感性认知材料的积累和初级理性加工逻辑的启蒙,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才能实现效果的取得与优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所蕴涵的次文化元素和具体的精神内涵相当丰富,是幼儿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既能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准备大量优质的信息材料,还能实现幼儿教育的系统化、链条化改造,让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更具连贯性和递进性,从根本上扭转过去幼儿教育知识碎片化、理念孤立化、效果片面化的局面。
2.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2.1传统节日及人文背景教育
我国有着非常众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底蕴,且往往包含一定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有的还延伸出了不少家喻户晓的故事和传说。幼儿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节日,对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做一番初步的认识,并可将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有关故事以生动的方式告诉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对传统节日产生认同。
2.2传统礼仪教育
中国素来以文明之邦、礼仪之邦著称海外,“礼”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均有非常广泛的体现。通过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传统礼仪教育,可以让学生对有关知识形成直观、具体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人际理念,并对学校的秩序维护和良好氛围的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3传统文学教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家,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其中的很多内容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幼儿教师可将一些古典诗词、传说故事、经典书目等作为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组织学生背诵、理解其中的精华部分,并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高尚情感、伟大精神和感人事迹,从侧面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塑造和强化。
3.在幼儿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
3.1利用生动的教学资料
幼儿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手段比较单一,且加工信息的能力还很薄弱。针对这一特性,幼儿教师应注重对感官效能较强的信息表现措施的应用,从视觉、听觉层面对学生进行外部刺激,以直观、具体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比如,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动画片,让简单的情节和通俗的对白成为传递知识内容的载体,用幼儿最喜欢的动画形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再比如,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由《三字经》改编的“三字谣”,用动听的旋律和易懂的歌词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歌词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3.2组织主题趣味活动
幼儿有着最强的好动、爱玩的天性,实践教学永远是最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除了理念和知识的教授,教师还要重视实践活动对幼儿的行为引导和习惯塑造作用,在结合既有教学成果的基础上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主题趣味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例如,教师可在完成对传统礼仪知识的基本讲解后,组织学生开办一场小型文化表演,由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还原古人之间适用于不同场合的礼仪;还可以举办古诗吟诵比赛,以诗句接龙、主题背诵等方式让孩子们同台竞技。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孩子们有天然的吸引力,并能在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实现教学效果的优质提升。
结束语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脉搏,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依旧有着强大的指引效力和推动作用。幼儿是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人才储备,幼儿教育则是培养这批人才的核心事业。在幼儿教育中积极应用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才能在未来实现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国家意志的发展,各项事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登云,冉光彩.《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J].兰台世界,2016(36):86—87.
[2]周亚军.《学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