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信息技术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张红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白坪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物化而成的多媒体设备施教,其教学意义不仅有利于创设激趣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因趣而学,还能化抽象为形象助力教学重难点的快突破,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与技术素养。
  【关键词】 小学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三通两平台”工程的有效落实,信息技术物化而成的多媒体设备走进了学科教学中,与学校各个学科教学进行了融合。在小学教育中,劳动与技术作为一门开设时间不长而担当巨大——训练学生眼、手、脑并用,并以动手操作学习为主要特点的课程,在“五育合一”聚焦课堂手段改革背景下与信息技术结缘整合,不仅能创设激趣情境,还能让呈现劳动背景、技术方法、操作步骤,甚至成为诱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有效载体,其强大的教学功能绝对是我们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工具。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主体因趣而学
  劳动与技术学科课堂,学生仍然其主体。这也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就需要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学情感、爱好,因为这三者的活跃程度在非智力因素行列中排位是最靠前的,在促进学生智力活动发挥作用中的作用也是明显的。针对信息技术的集成功能优势,我们以创设趣味情境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其功能优势转化教学优势的一种有效实践。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交互式智体一体机这种多媒体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在学生见惯不奇的教室里创设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来,这对于好奇感兴趣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触发他们主体性,个个都会因此而跃跃欲试进行操作性学习。例如,在教学“纸杯娃娃”时,为了让学生产生化废为宝的再利用意识和创新制作的实践兴趣,我们就可利用智能一体机的大屏展示那些利用废弃纸杯做成的各种漂亮可爱的纸杯娃娃的视频。当学生目睹这一场景时自然就会产生惊叹和情不自禁的也想做一个试试的心理。这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美来引导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开展的一个有效实践,也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受美而激趣自然来,学生主体自然就会主动利用自身随带来的纸杯来尝试纸杯娃娃的制作。
  二、应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直观性,这种直观性可把抽象性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化为易于小学生感官接受的生动形象,通过色、声、形,影而成为图文声像并茂的直观,从而为学生搭建起良好的观察感知环境,也为我们顺利化解操作技术要领难提供了便捷。因此,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化解过程中,如作品的制作原理、内部结构以及制作方法步骤等,就在这种直观呈现中变成可感、可触可理解的东西了。这样就达到了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效果了。例如,在《编制》主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编制这门手工制作的带来的趣味和成功感,我们就可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材料选择、工具使用、过程操作和方法选用。就拿其中剪刀的使用来说,对于现在“10”后小学生来说,能拿得来就是个问题,更别说在编制过程中的巧妙使用了。为破解用刀难的问题,在多媒体呈现中我们就用采取视频示范和现场操作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根据材料质地、性状来把握剪刀大小的选择以及用剪刀的方向和力度。这样教学,如果没有视频的直观呈现,学生很难从教师口头描述中掌握其操作要领,更别说使技术花在刀刃上的高要求了。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直观呈现的巨大优势,才能帮助我们实现编制操作的高效教学这一预期,而且事半功倍。
  三、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平台,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实践能力。针对我校实际,虽然有较成型的校外实践基地,有多年的“基地+学校”“课外课内结合”等教育模式的实践经验,但这些设备设施的使用,其过程仍然需要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就拿常见的“自主烧烤房”“推磨房”“豆花房”等生存技能培养来说,有了信息技术搭建平台的教学辅助,学生也才能更快地入情入境,并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这就为他们参与到生存实践中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实践技巧。特别是在“真人CS”、“模拟驾驶”、“皮划艇”、攀岩等技术要领的教学,信息技术搭建模拟平台的作用更加明显了,通过情境营造激趣和技术示范,学生不仅掌握快,而且到实地平台操练更快获得成功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劳动参与的信心和勇气。除了校外实践,更多的是课堂上搭建平台,如线编、藤编、粽叶编、绳编等实践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搭建平台的示范平台,这些平台的有效使用,无疑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上加快了速度。
  当然,信息技术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远不止这几点的,有很多优势功能还会随我们的创新应用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来。但这些效果的发挥,不是随意就可得到的,而是需要我们在遵循适当、适度、适量的科学应用原则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因此,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作为新课标践行的一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信息技术素养的线下实践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并存,在学与用中发展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配合我县“五育合一”教改主题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夏秋华,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效整合[J].教育现代化,2020年。
  [2]陈春梅,信息技术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教育科学,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