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提高小学课外阅读有效性方法初探
【作者】 吴 娴
【机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外阅读总量是400万字。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毋庸赘言,课外阅读对小学生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对本班37名孩子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却令人担忧。喜欢读书,以读书为爱好的同学是少之又少,有一些学生是除了课本以外,什么书都不读。那如何打破这个僵局,让学生爱上读书,并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呢?我想从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实践研究的角度来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以课引读
对于除了课本以外什么书都不读的学生,一开始就让他们看课外书籍,似乎太困难了些。对于这些同学来说,课本是他们接触的第一手阅读资料,也是唯一的阅读资料,我们就应该在课本上找到使他们爱上阅读的切入点。于是,我就在课前或是课后介绍他们阅读一些和课文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一课之前,我先找一些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给他们阅读。在学完《普罗米修斯》一课后,我又找来了《阿拉丁神灯》《太阳神》《人鱼传说》等神话传说故事给他们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发现只要我说让他们读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文章之后,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情,我知道,孩子们慢慢的对课本以外的知识感兴趣了。
二、以趣激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当孩子们开始对课本以外的知识感兴趣的时候,我就开始介绍他们读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段所感兴趣的书籍。对于小学生来说童话当然是最有魅力的了。我先后介绍给他们看了《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苹果树上的外婆》《木偶奇遇记》等众多著名的童话。孩子们非常喜欢,很多孩子都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我发现有的孩子,只要把我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书来读,甚至连课间十分钟都不放过。我还惊奇地发现,有的孩子在我介绍完书之后的第二天,第三天就又跑来告诉我说:“老师,我已经把书都看完了,接下来还看什么书?”看到他们那种求知若渴的表情,我感动极了,同时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三、以爱促读
在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同时,我也发现了班上有少数的学生对读书还是提不起兴趣来。有的学生对于读书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老师让看几页,我就看几页,多一页也不看。而有的学生干脆就不看。我对这些学生做了调查,发现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对于一些农村的家庭来说,课外阅读靠买书支持确实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读书的氛围。农村的很多家长自己都不读书,对于孩子看课外书也是不支持,认为只要把课本上学好就行了,课外书读不读无所谓。更别说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为了解决这两个困难,我想到了给班级办一个图书角。书籍的来源,一部分是向学校图书馆借的,另一部分则是发动老师学生进行爱心捐献。这样做,一是可以解决一些学生没书看的问题,二是可以借此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在班级里营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当图书角刚办起来,孩子们就兴奋地跑来问我:“老师,现在可以借书了吗?”我欣喜地发现,原来那些对于读书任务敷衍了事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在班级里搞的一些读书活动的刺激下,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读书。有时我还听到了其他老师的夸奖:“你们班上的纪律可真好,每当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他们都拿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来读,根本就没有说话的,真是书香满班级啊!”
四、以论激读
在研究如何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对于故事性强的、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非常喜欢,而对于像自然科学、历史文献一类的缺乏故事性的书籍来说,还是敷衍了事,甚至是刚借来,翻了两下就又放下了。于是对于这一类的书籍,我就采取了“以论激读”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前一天,布置下去读书任务,我就和孩子们一起看,第二天,我再在课堂上抽出10分到15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交流。例如:在看《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时,我就每天晚上布置两篇,然后第二天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再在班级里汇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虽然孩子们读这类书籍,不像自己感兴趣的书那么热情,但最起码没有像先前那样抵触了,能坚持把一整本书看完,这已经是了不起的进步了。
当孩子们渐渐地爱上阅读之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慢慢地突显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明显增多了,思维也活跃了。二是表现在作文方面,最明显的进步是,再不从作文书上去抄了。虽然,有些学生的作文,语句还是不那么通顺,篇幅也很短小,但能做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而不是抄,这已经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外,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要争取家长的配合,既要加强正确引导又要尊重孩子自主选择课外阅读内容的权利。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句话“阅读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句话道出了阅读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去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使阅读的习惯伴随孩子们的一生。
一、以课引读
对于除了课本以外什么书都不读的学生,一开始就让他们看课外书籍,似乎太困难了些。对于这些同学来说,课本是他们接触的第一手阅读资料,也是唯一的阅读资料,我们就应该在课本上找到使他们爱上阅读的切入点。于是,我就在课前或是课后介绍他们阅读一些和课文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一课之前,我先找一些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给他们阅读。在学完《普罗米修斯》一课后,我又找来了《阿拉丁神灯》《太阳神》《人鱼传说》等神话传说故事给他们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发现只要我说让他们读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文章之后,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情,我知道,孩子们慢慢的对课本以外的知识感兴趣了。
二、以趣激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当孩子们开始对课本以外的知识感兴趣的时候,我就开始介绍他们读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段所感兴趣的书籍。对于小学生来说童话当然是最有魅力的了。我先后介绍给他们看了《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苹果树上的外婆》《木偶奇遇记》等众多著名的童话。孩子们非常喜欢,很多孩子都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我发现有的孩子,只要把我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书来读,甚至连课间十分钟都不放过。我还惊奇地发现,有的孩子在我介绍完书之后的第二天,第三天就又跑来告诉我说:“老师,我已经把书都看完了,接下来还看什么书?”看到他们那种求知若渴的表情,我感动极了,同时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三、以爱促读
在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同时,我也发现了班上有少数的学生对读书还是提不起兴趣来。有的学生对于读书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老师让看几页,我就看几页,多一页也不看。而有的学生干脆就不看。我对这些学生做了调查,发现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对于一些农村的家庭来说,课外阅读靠买书支持确实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读书的氛围。农村的很多家长自己都不读书,对于孩子看课外书也是不支持,认为只要把课本上学好就行了,课外书读不读无所谓。更别说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为了解决这两个困难,我想到了给班级办一个图书角。书籍的来源,一部分是向学校图书馆借的,另一部分则是发动老师学生进行爱心捐献。这样做,一是可以解决一些学生没书看的问题,二是可以借此开展一些读书活动,在班级里营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当图书角刚办起来,孩子们就兴奋地跑来问我:“老师,现在可以借书了吗?”我欣喜地发现,原来那些对于读书任务敷衍了事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在班级里搞的一些读书活动的刺激下,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读书。有时我还听到了其他老师的夸奖:“你们班上的纪律可真好,每当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他们都拿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来读,根本就没有说话的,真是书香满班级啊!”
四、以论激读
在研究如何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对于故事性强的、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非常喜欢,而对于像自然科学、历史文献一类的缺乏故事性的书籍来说,还是敷衍了事,甚至是刚借来,翻了两下就又放下了。于是对于这一类的书籍,我就采取了“以论激读”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前一天,布置下去读书任务,我就和孩子们一起看,第二天,我再在课堂上抽出10分到15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交流。例如:在看《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时,我就每天晚上布置两篇,然后第二天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再在班级里汇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虽然孩子们读这类书籍,不像自己感兴趣的书那么热情,但最起码没有像先前那样抵触了,能坚持把一整本书看完,这已经是了不起的进步了。
当孩子们渐渐地爱上阅读之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慢慢地突显出来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明显增多了,思维也活跃了。二是表现在作文方面,最明显的进步是,再不从作文书上去抄了。虽然,有些学生的作文,语句还是不那么通顺,篇幅也很短小,但能做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而不是抄,这已经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外,提高课外阅读有效性要争取家长的配合,既要加强正确引导又要尊重孩子自主选择课外阅读内容的权利。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一句话“阅读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句话道出了阅读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去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使阅读的习惯伴随孩子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