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实践意义
【作者】 冉 勇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有效性,既体现在激趣上,又体现在化解教学难度、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中。作为一线教师,要做到科学融合,精心应用,使之为学生音乐素养提高服务。
【关键词】 小学音乐;信息技术;融合;实践意义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以及助力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以一种教学手段的身份而走上讲台,成为学科教学摆脱低效走向高效的重要工具。而音乐教学,担当着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的众多任务,在改革中与信息技术发生了融合,成为音乐教学人在促进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一种新的尝试。的确,敢于实践者,沿着科学运用路径,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融合,又称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这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科学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中的学科教学改革。由于信息技术功能强大,在融合中如果有深度,就会为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上实现音乐课堂质的提升,否则,成为“机灌”和“看电影”的媒体课堂。我下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意义。
一、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有助于教学情境创设和激发学生兴趣
实施新课改,就必然要践行学生主体理念,而注重学生兴趣和情感培养是落实这一理念的有效做法。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在导入环节教学中,自然就会想到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性功能,把静态的课本知识化成为动态的图文并茂的场景,创设出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声、光、色、图、影等多元刺激下,产生学习兴趣,崩发出主体能动性来。而有效融合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应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聚焦学生目光,让他们很快就参与到师生对话中来,并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产生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小红帽》的导入教学中,我们就可把《小红帽》这个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呈现于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视听感知中被吸引、被卷入,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我要学”需求。这样教学显然能提高导入环节的有效性,而且还给整个课堂营造了良好氛围,为下一阶段即新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动力基础。新课标指出的“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的教学建议我们就可在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中得到有效落实了。
二、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有助于化抽象为直观而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是我们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以及视频等介质的功能凭借,科学建立起来的逻辑组合又称融合就可表达出呈现出更为丰富具象感知内容。正是这个原因,巧妙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就能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静态文本动态化,从而将书本上的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作用于学生视听等感官,进而使其兴奋成为学习之径。再加之,这些媒体在综合呈现中分别找到自身对应的“主”,并使其发挥作用。这种分散的作用在大脑调节下又综合形成整体的认知理解能力,从而就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例如,《春天的音乐会》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就可利用电子白板这一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现春天美景,让学生充分感知春雨、春雷等自然现象的美丽。这既能激趣,又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此情况下,我们再进行“强、弱”等乐理知识:引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降、轰降隆”,并从中感受由弱到强的音高变化,这样教学,就把抽象的“强”“弱”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声音,既直观又生动,学习难度降低,学生轻易就理解和掌握了。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手段,能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具象化了。在多媒体交互作用下就给人是直观具体的“感知对象”了,就使难懂难掌握的乐理知识教学,变得简单易行,而且重点明了,难点化易,起到了良好效果。
三、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有助力学生思维培养并发展想象能力
音乐,音响的艺术。我们都知道,音响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这种看似不好的特点却使音乐具有了培养思维、发展想象力最有优势的学科。人的思维和想象都是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如都是头脑中现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成新的信息的过程。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象的,由抽象变成具象是思维工作的结果,但在现实中,要由抽象变成具象却不那么容易,在过去比登天还难,但自从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切变得如此简单容易。如《雷鸣电闪波尔卡》,这是一首舞曲。要让学生欣赏,如果没有一定节奏、韵律和舞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聆听时就不容易产生“波尔卡”感,相反,如果对此有初步认知,当他们聆听到这首舞曲时就会不自觉地扭动着身子,甚至能将“波尔卡”基本舞步在自由发挥氛围下创新实践。所以,在教学这首欣赏舞曲时,我们要一边播放这首曲子,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新的动作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除了将音响、动作在想象中关联起来外,还可以将音乐与新的景象发生关联。例如,如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从旋律中想象到柔美温凉的月色;在聆听《美丽的村庄》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联想到很多人在围着圆圈跳舞;而让学生欣赏《郊游》,还能让学生想象在郊外旅游情景。
当然,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其实践意义远不止于面这几种,还有很多作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但总的来说,作为一线执教者,在倡导智慧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在国培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以便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作用,以达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在提升的新课标要求。
参考文献:
[1]范与雯,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J].黑河教育,2017年。
[2]田宇姣,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科学中国人,2019年。
【关键词】 小学音乐;信息技术;融合;实践意义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以及助力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以一种教学手段的身份而走上讲台,成为学科教学摆脱低效走向高效的重要工具。而音乐教学,担当着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的众多任务,在改革中与信息技术发生了融合,成为音乐教学人在促进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一种新的尝试。的确,敢于实践者,沿着科学运用路径,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融合,又称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这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科学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中的学科教学改革。由于信息技术功能强大,在融合中如果有深度,就会为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上实现音乐课堂质的提升,否则,成为“机灌”和“看电影”的媒体课堂。我下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意义。
一、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有助于教学情境创设和激发学生兴趣
实施新课改,就必然要践行学生主体理念,而注重学生兴趣和情感培养是落实这一理念的有效做法。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在导入环节教学中,自然就会想到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性功能,把静态的课本知识化成为动态的图文并茂的场景,创设出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声、光、色、图、影等多元刺激下,产生学习兴趣,崩发出主体能动性来。而有效融合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应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聚焦学生目光,让他们很快就参与到师生对话中来,并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产生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小红帽》的导入教学中,我们就可把《小红帽》这个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呈现于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视听感知中被吸引、被卷入,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我要学”需求。这样教学显然能提高导入环节的有效性,而且还给整个课堂营造了良好氛围,为下一阶段即新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动力基础。新课标指出的“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的教学建议我们就可在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中得到有效落实了。
二、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有助于化抽象为直观而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良好的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是我们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以及视频等介质的功能凭借,科学建立起来的逻辑组合又称融合就可表达出呈现出更为丰富具象感知内容。正是这个原因,巧妙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就能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静态文本动态化,从而将书本上的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作用于学生视听等感官,进而使其兴奋成为学习之径。再加之,这些媒体在综合呈现中分别找到自身对应的“主”,并使其发挥作用。这种分散的作用在大脑调节下又综合形成整体的认知理解能力,从而就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例如,《春天的音乐会》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就可利用电子白板这一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现春天美景,让学生充分感知春雨、春雷等自然现象的美丽。这既能激趣,又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此情况下,我们再进行“强、弱”等乐理知识:引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和春雷的声音“轰隆降、轰降隆”,并从中感受由弱到强的音高变化,这样教学,就把抽象的“强”“弱”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声音,既直观又生动,学习难度降低,学生轻易就理解和掌握了。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手段,能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具象化了。在多媒体交互作用下就给人是直观具体的“感知对象”了,就使难懂难掌握的乐理知识教学,变得简单易行,而且重点明了,难点化易,起到了良好效果。
三、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有助力学生思维培养并发展想象能力
音乐,音响的艺术。我们都知道,音响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这种看似不好的特点却使音乐具有了培养思维、发展想象力最有优势的学科。人的思维和想象都是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如都是头脑中现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成新的信息的过程。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象的,由抽象变成具象是思维工作的结果,但在现实中,要由抽象变成具象却不那么容易,在过去比登天还难,但自从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切变得如此简单容易。如《雷鸣电闪波尔卡》,这是一首舞曲。要让学生欣赏,如果没有一定节奏、韵律和舞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聆听时就不容易产生“波尔卡”感,相反,如果对此有初步认知,当他们聆听到这首舞曲时就会不自觉地扭动着身子,甚至能将“波尔卡”基本舞步在自由发挥氛围下创新实践。所以,在教学这首欣赏舞曲时,我们要一边播放这首曲子,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新的动作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除了将音响、动作在想象中关联起来外,还可以将音乐与新的景象发生关联。例如,如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从旋律中想象到柔美温凉的月色;在聆听《美丽的村庄》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联想到很多人在围着圆圈跳舞;而让学生欣赏《郊游》,还能让学生想象在郊外旅游情景。
当然,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其实践意义远不止于面这几种,还有很多作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但总的来说,作为一线执教者,在倡导智慧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在国培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以便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作用,以达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在提升的新课标要求。
参考文献:
[1]范与雯,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J].黑河教育,2017年。
[2]田宇姣,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科学中国人,2019年。